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2019-01-07都丽娜
都丽娜
(东港市中心医院药剂科西药房,辽宁 东港 118300)
2型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随着病情的迁延,胰岛β细胞功能逐步衰退,仅口服磺脲类药物等降糖药往往不能使血糖达标。格列美脲是磺酰脲类药,本研究采用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获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68例明确诊断2型糖尿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口服降糖药3个月以上血糖仍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HbA1c)>8%,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性并发症等患者,男32例,女36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47.47±7.4)岁;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两组一般资料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停用原口服降糖药,改服用格列美脲,于早餐前口服2 mg,定期监测血糖,每隔1~2周加量,最大不超过8 mg。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胰岛素治疗,于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优泌淋N,初始剂量为6 IU,定期监测血糖,每3 d加量2~4 U,最大剂量不超过16 IU。同时两组均按原方案进行饮食、运动疗法,共治疗8周。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FBG)控制在7.0 mmol/L内,餐后2 h血糖(2hBG)控制在10.0 mmol/L内,HbA1c控制在7.0%内。
1.3 观察指标:分在治疗前后进行体格检查,计算BMI,同时检测FBG、2hBG及HbA1c。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前后,观察组BMI为(24.86±0.75)kg/m2、FBG为(13.37±1.82)mmol/L、2hBG为(17.87±2.46)mmol/L、HbA1c为(10.47±2.19)%;对照组BMI为(23.75±0.97)kg/m2、FBG为(13.21±1.06)mmol/L、2hBG为(18.15±2.94)mmol/L、HbA1c为(10.22±1.03)%,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BMI为(23.86±0.71)kg/m2、FBG为(6.67±0.64)mmol/L、2hBG为(8.53±1.90)mmol/L、HbA1c为(6.81±1.09)%;对照组BMI为(23.17±0.85)kg/m2、FBG为(8.07±1.26)mmol/L、2hBG为(10.22±2.70)mmol/L、HbA1c为(8.53±1.02)%,两组除BMI外,FBG、2hBG、HbA1c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 论
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已成为一个常见的情况,可能与长期使用磺脲类抗糖尿病药物,使胰岛B细胞的敏感性减低以及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有关[1]。格列美脲为新一代的磺脲类药物,可通过结合磺酰脲受体,使K+的释放通道关闭的同时可使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启,促进Ga2+内流,从而刺激胰岛素更多的释放,抑制肝葡萄糖的合成。格列美脲是磺酰脲类药中与K+的亲和力最强的药,可有效餐后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同时能经过非胰岛素依赖途径增加机体对心脏葡萄糖的摄取,从而防止心血管疾病[2]。研究表明,对磺脲类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采取格列美脲治疗仍可获得较为满意的血糖控制水平[3]。注射胰岛素能有效促进生理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将胰岛素与格列美脲联合使用,具有叠加的降糖效应,而且能够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有助于减少由胰岛素引发的低血糖、 体质量增加等并发症,此外,还能改善外源性胰岛素对胰岛B细胞的反馈抑制[4-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BMI无明显变化,但观察组在FBG、2hBG、HbA1c上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本组中无一例出现高血压,说明胰岛素与格列美脲联合使用的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采用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可使血糖控制更满意,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