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策略
2019-01-06宋玉生
宋玉生
摘 要:小学语文作文互动情景教学的开展,必须从创设生动的协作情景开始,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将写作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又要不断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为提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写作教学;互动情境;个性化
众所周知,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互动情景教学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生动的场景来引导师生互动,从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这与“作文”教学的原则相契合,将互动情景教学巧妙运用于课堂,将显著改善作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创设情景,激发写作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确保作文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内在驱动。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多为命题、半命题式写作训练,教师指定题目而学生则绞尽脑汁的应付。由于学生对主题缺乏写作动机,“强按牛喝水”的教学方式最终不免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学生逐渐对作文课产生抵触情绪,写作过程中也往往套用模板,写作水平自然得不到提高。借助互动情景教学法,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来设置可知可感的场景,促进学生“心物赠答”。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外界事物,进一步形成个性化思考,并以作文的形式倾吐。比如,在以“努力”为话题的作文练习中,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丑小鸭》的故事,让学生对作文主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能够做到有感而发。依托于情境曲折的童话故事,学生意识到挫折打击是成长路上的荆棘,只有在逆境中不懈努力才能获得新生。
二、寓教于乐,丰富写作素材
在小学阶段,学生有意注意逐渐发展,但无意注意仍然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盲目的课堂灌输难以确保听讲状态,容易造成事倍而功半的情况。相比于带有明确目的的强制性教学,互动情景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作文中享受语文的魅力。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轻松有趣的任务,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探究讨论,令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其中。比如,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来推动教学环节,学生在游戏中完成互动,对当堂写作主题形成知识建构。这种方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在课堂上积累沉淀写作素材。如在以“爱国”为话题的写作练习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并以量化分数来反映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在分数制的激励下,小学生的胜负心被激发,同学之间展开了十分激烈的竞争。如此一来,学生都能够自主自发的对写作主题进行思考,有效地改善了教学质量。
三、结合实际,唤起情感共鸣
生活处处皆语文,作文的写作素材、动机也都源于生活,并将指导生活。但现阶段小学生写作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究其愿意无非是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在写作中完全依靠主观臆测,内容自然也就存在虚假失真的现象。因此,在互动情景教学中还需要进行生活化,确保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得以抒发,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在进行生活化的作文教学中,可以取材学生的真实经历,关注青少年成长中友情、亲情面临的矛盾。这些零碎的生活场景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令他们写出更打动读者的文章。抑或是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并在写作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比如,在题为“亲情”的作文练习中,可以选取“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鲜活案例,令学生认识到亲情的伟大。同时要求他们回顾生活中父母付出的点滴,从日常平淡的生活中感悟亲情。最后再根据自身经历整理素材,组织文章,一定能够得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四、创新手段,营造写作氛围
小学师生对课堂存在严肃不苟的刻板印象,作文教学形式手段都比较单一,这显然不利于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互动情景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写作氛围。图文音画等不同的感官刺激都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在课堂上可以合理搭配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如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能给人以无边的遐想,在作文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或者在写景描写类文章练习中,可以展示实物以便于学生的观察。此外,更重要的是应当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从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掘具有写作价值的内容。如在“美丽的四季”文章写作中,学生在网上进行素材检索搜集,并根据自己的体会来组织文章。有学生侧重写景,以四季颜色变化来突出自然意趣;也有学生抒情,通过四时替代来反映人心境的变化。在写作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作品也呈现出千人千面的特点。
综上所述,互动情景教学以具体生动的场景引导学生,杜绝了以往“填鸭”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应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并以有趣的形式来开展,做到寓教于乐;此外还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后应创新教学手段,通过营造氛围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写作。
参考文献:
[1]周秀芳.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互动情景教学对策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0)
[2]关洪梅.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互动情景教學策略分析[J].才智.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