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禅宗文化中的禅画研究
2019-01-06边晓刚
边晓刚
〔摘要〕宜春禅画是我国禅画中最为重要的分支,研究以宜春禅画为对象,首先从禅画的文化热潮以及宜春的禅宗渊源介绍了宜春禅画的文化背景,继而分析了宜春禅画的艺术特点,如绘画主题多元、绘画风格简约、表现技巧多样,最后探讨了宜春禅画的文化内涵,如禅宗思想观念、文人审美情趣、宜春区域文化等。
〔关键词〕宜春禅画;禅宗文化;艺术特征;区域文化
早期,禅画主要是国画中的一种类型,自高居翰提出禅画的概念以来,禅画日益成为国画研究中的热点,而宜春作为中国的禅都,禅宗文化资源丰富,并形成了独具地方魅力的宜春禅画。
一、宜春禅画的文化背景
1.禅画的文化热潮 禅画作为国画的重要分支,是佛教禅宗思想与国画艺术融合的产物。中国古代文献中虽有“禅”“画”二字连用的记载,如南宋刘克庄《赠梅岩王相士二绝》中的“和靖诗高千古瘦,逃禅画妙一生贫。”但没有确切的禅画概念。根据今人的研究成果,禅画一词起源于日本,经由欧美学者采纳后,再传人中国,成为国画研究的重要概念。1959年,铃木大拙出版了《禅与绘画艺术》,勾勒了禅画概念的轮廓。1960年代,美国著名中国美术史学家出版了高居翰出版了《中国绘画史》,明确提出了禅画的概念,并将其与文人画并列,视作宋代两大代表性绘画。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在华人世界影响深远,禅画也因此成为国画研究乃至禅宗文化研究中绕不开的概念。8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文化思想的不断复兴,我国掀起了一股禅宗热,禅画进入公众视野,禅画展成为书画界的热门主题,如国美美术馆举办的《妙禅法师禅画展》,上海星云文教馆美术馆举办的《陈向东禅画展》等,宜春作为禅都,也提出了构建“禅月画派”的设想。
2.宜春的禅宗渊源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也是中土佛教最大的宗派,在中国佛学史乃至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禅宗尊达摩为初祖,后分为五家,其中三家起源于宜春,分别为曹洞宗、临济宗、沩仰宗,宜春也因此成为我国禅宗文化资源最为密集的地方,祖庭禅寺遍布全市,如袁州的慈化寺、仰山的栖隐寺、奉新的百丈寺、靖安的宝峰寺,星云大师更称宜春为“禅都”。21世纪以来,宜春市高度重视禅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大量修复了历史上的著名寺院,更兴建了禅都文化博览园与东方禅文化园。禅博园是国内首座以禅文化为主题的博览园,分观禅、悟禅、品禅、修禅四大区域,禅画是其中的重要元素。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城市在文化保护开发中的努力,为宜春禅画的发掘、传承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宜春禅画的艺术特点
1.绘画主题多元 禅画与文人画以及佛教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绘画技巧、绘画风格来看,禅画深受文人画的影响,而从绘画内容来看,禅画则与佛教画如出一辙,但在取材范围上更加广阔,这使得宜春禅画具有主题多元的特点。佛教人物是宜春禅画最为常见的表现对象,除了中土禅宗的代表性人物,如初祖达摩、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外,佛祖、菩萨、罗汉也是重要的绘画题材,如释迦像、弥勒像、观音像、地藏像、降龙罗汉像等。宜春禅画很多时候并不单纯地以佛教人物为表现重点,而是借助人物塑造来讲述佛教故事,吸引观众品画、悟禅,从而在审美的时候体验到禅趣,这是宜春禅画的一大重要特征。佛教东传后迅速在中国流行开来,并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寺院文化,寺院中的常见物象也成为宜春禅画表现的重要内容,如松鹤、竹林、布袋等。
2.绘画风格简约 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与印度的禅那并不相同,用胡适的话说,“是对禅那的一种革命”,相反,禅宗与中国本土的老庄思想渊源颇深,禅宗所强调的“顿悟”与庄子中的“朝彻”“心斋”“坐忘”,名异而实同。禅宗的思想观念深刻地影响了禅画的艺术表现,并形成了禅画简约清丽的风格,而宜春禅画则将禅画简约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以禅画中的山水题材画作为例,初期的山水禅画多为浅绛色,而后逐渐演变为水墨山水,并从复杂的墨线勾勒简约为各种皴法。宜春禅画绝少浓墨重彩之作,以浅绛色设色的禅画也寥寥无几,大部分作品均以淡墨勾勒皴擦,画面极为简约,有禅学独特的空灵之美。即便在佛教人物题材的画作中,画笔也非常简练,重神而不重形,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念高度契合,传递了出了一种“寄至味于淡泊”的禅机。
3.表现技巧多样 从现存的宜春禅画来看,表现技巧主要两类,第一类为各种皴擦技法,皴出凹凸、明暗、质感,第二类为留白,留白是国画常见技巧,既能避免画面出现拥挤压迫的现象,也能为受众的审美预留空间。宜春禅画非常善于运用留白技巧,不少画作大量留白,甚至留白的空间远远大于绘画的内容。宜春禅画中的留白和禅宗思想中的“空”“虚”观念一脉相承,是禅宗思想在禅画中渗透的又一典证。当然,宜春禅画的绘画技巧并非一成不变的,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西方绘画技巧大量传人我国,对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油画创作中的一些技巧,重塑了中国画的表现方式。宜春禅画既从古代水墨画中继承了大量的技巧,也紧扣时代的发展,创新求变,力求有所突破,比如对画面氛围的渲染以及整体意蕴的追求等。
三、宜春禅画的文化内涵
1.禅宗思想观念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属于教外别传,并非汉传佛教,但确是中国化后的佛教,因此,在中国广为流行,特别是在知识分子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禅宗始于菩提达摩,兴盛于六祖慧能,中唐以后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六祖慧能生活于唐高宗时期,禅宗走向兴盛与唐代的发展处于同一历史阶段,因此,禅宗对唐朝的诗人群体有广泛影响,唐诗作品中具有禅宗思想的不在少数。宋代士人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唐代的外向型心理转变为内向型心理,禅宗在士人群体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禅宗分南宗、北宗,南宗倡导的是内在超越,即個体对自我的超越,而内在超越的核心则在于直指人心,因而,南宗更注重从生活处修炼,《密庵语录》中所载“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宜春禅画受南宗思想影响深刻,最为典型的便是禅画中的禅机。禅宗的修炼以顿悟为主,这种突然之间了然开悟的境界被称作禅悟,宜春禅画借助宗教故事、佛教人物、佛学意象来启迪观众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