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2019-01-06田军
田军
[摘 要] 推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校内客服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践,找到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各个方面存在的关键阻碍,扩大宣传、强化沟通、深入推进,以学生成才为中心,切实理顺学校、企业、人才市场、高校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建立就业或升学立交桥,促进学生成才。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行动研究导向;對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0-0220-02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它强调学习是企业和学校一项合作进行的教育计划,它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包括学生双身份、教学双主体、过程双控制等。但是由于受到劳动法规关于劳动年龄方面的限制,学生无法在毕业前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目前无法在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标准意义上的现代学徒制教育,这里的“学徒”仅能以企业储备员工的身份参与培养过程中,学生和企业的权利义务关系还不明确,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此模式的发展。
一、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学校实践
2015年以来,我校与中国电信10000号广州区域中心积极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在2014级客服班进行现代学徒制项目下的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根据中国电信10000号客服代表的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拟定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采取校内理论学习和企业实操分段式教学,在第五学期由企业兼职教师和我校教师共同组建教师团队,进行学徒式联合培养。通过理论考核、实操考核、岗前考核的学生直接进入中国电信10000号区域中心工作,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在通过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后同时入读广东邮电学院全日制大专,企业给予相应的学费资助。该项目第一批2014级22名学生经过半年时间的联合培养,成功通过企业考核并与企业正式签约,有9名学生成功入读广东邮电学院,学生到手月薪达4000元。
为了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学校和用人单位要共同建立项目联合协调工作小组,协调和统筹项目各方面工作,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在校内,分别由招生就业科、教务科、学生科、教学部负责人参与,统筹解决招生、教学、班级管理、实习等各项工作。在校外,积极联络中国电信、南方人才、广东邮电学院、家长等各方利益相关方。
该项目的实施目的在于贯彻国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努力改变原先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根据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进一步加强学校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的专业教师快速成长提供有效途径。总体来讲,该项目的实施做到企业满意、家长放心、学生成长。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企业用工、学校教育、学生就业升学的多方共赢。但是,该项目刚刚启动,仅仅经过了两轮不完整的试验,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无法做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人入厂”,学生培养的稳定性和约束性不强
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推行现代学徒制,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企业无法从招生一开始就介入到培养项目中来。从劳动法的角度,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还未满十六周岁。即便是在二三年级学生达到了法定年龄,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对过早确定工作还存在很大的犹豫现象。从目前的操作来看,我校的客服班是在第四个学期接受项目的宣传和报名,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考核,在第六个学期和企业签订用工合同的。由于企业在前期没有像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学徒制做法给予“学徒”相应的报酬或资助,也没有协议的约束,所以在后期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出现学生要求从项目中退出的问题。比如2015级学生进入培养的是20个,在第一阶段学校培养结束时有4位学生提出回校报读电大,在第二阶段企业培养过程中又有3名学生要求提前结束实习,给项目运行带来很大影响。
(二)在用人单位、学校、家长、高校的协作层面存在一定阻碍,制度运行和监控机制有待加强
由于中国电信为国企,在10000号运营中采取的是劳动派遣方式,即员工的劳动合同是和中国南方人才市场签约。因为牵涉到四个单位及各自内部不同的科室,项目运行涉及各个部门的协调沟通,存在一定的沟通困难和协作障碍。从学校分析,该项目的牵头科室为招生就业科,教学部门为行政管理服务教学部,日常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为教务科,班级管理和宿舍管理为学生科,还会因为学生后续就读问题涉及电大部。由于项目的不同运行阶段都需要和企业不同职能科室协调沟通,往往存在沟通不畅、效率较低,影响项目进度和效果。目前来看,还只是初步建立了相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但缺乏相关过程管理和结果监控的制度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