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界限和路径: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个重要问题
2019-01-06杨竹
杨竹
[摘 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形成广泛价值共识后凝练出了24个字的基本内容, 即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上构建的“三个倡导”。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成效显著,意义重要而深远,但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两个重要问题应该被重视、务必去解决:一是界限问题;二是路径问题。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界限;路径;高校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0-0006-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逐步形成了最广泛共识、凝练出了基本内容,于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为基本内容的“三个倡导”,这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也进一步明确了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当前,各级各类高校都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来思考,那就是成效与问题同在,其中,界限问题和路径问题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被重视、务必去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界限问题和路径问题的内涵
本文的界限问题就是分界线的厘清问题;路径问题就是门路的创新问题。具体到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被重视、务必去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上,就是界限和路径这两个问题。界限问题和路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理论问题和一个实践问题,重点体现在理论认知和内化落实上。
界限问题,侧重理论认知方面,就是要高校遵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真理的认识过程,通过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确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和意志。认知是基础,而认知的前提就是要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这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点。学界研究成果显示,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这一个问题的回答,大学生存在着既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正确认知率不高,又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延界定不清的问题。
路径问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路径问题,侧重内化落實方面,就是要高校为了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互融、面对全面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意识形态多元交锋的现实,自觉抵制不良价值观渗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范市场经济的负效应的办法,帮助大学生在深刻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自觉找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进而成长成才的道路等。可见,路径问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应该是多样的,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都需要经历“内化为心”和“外化为行”两大阶段,其中,“内化为心”就是学习或培育,主要包括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外化为行”就是实践或表现,主要是着手实践转化,包括活动设计、方案制定、行为表现等。
二、界限问题和路径问题的主要体现及其原因
当前,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较为凸显、急需解决的界限和路径这两个问题,其主要体现及其成因分析如下。
(一)概念认知不深,理论观点模糊
思维科学告诉我们,先有认知,再有情感,后才有意志。有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度较高,但认知层次还处于表层阶段(郭朝晖,2015)。另有一个实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是近两学年思政理论课期末试卷的一道必答题,发现竟然有四成学生回答错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答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学习了一学年的大学生,分不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能不引起高校的重视与反思。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相关概念认知不深、理论观点模糊,是一个客观的现实问题,原因很复杂,有世界文化、思想意识的碰撞与挑战,有现阶段社会转型期的负效应的侵蚀,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效滞后,有高校教育引导的力度、深度不够等。当前,高校最急需的是通过教育教学,帮助在校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相关概念,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进而引导大学生明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理论认知是思想基础,价值认同的本质要求,当前要首先解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知不清不深的问题,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路径主次不明,育人成效欠佳
认识事物,重在理论认知;改造事物,贵在内化落实。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已经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各级各类高校都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齐抓共管、各尽其能,然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领导组织权责不清,实施途径主次不明,教育合力不强。其实,关于路径的主次问题,有关文件讲得很清楚,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主阵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等等。然而,由于原有体制机制的不足,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有时出现主管领导不明、职能部门不全、师资水平不高、教育保障不足等现象,这直接影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保障机制、队伍保障机制和物质保障机制等长效运行。有一个客观的实际是:道路分干道和辅道,路径有主要和次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构建增强理性认知的普及、提升内在认同的融入和形成自觉的行为等三个有效路径,这是当前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创新思路与方法、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础。
可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界限问题是一个理论认知方面的分界线问题,主要体现就是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相近相关概念,即不能准确区分核心价值观与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概念,由此导致概念理解不深、原理把握不足、情感意志不夠等现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问题是一个内化落实的办法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路线设计较短、主辅道划分不明,由此导致长效机制不畅、办法针对性不强、育人成效不高等。究其原因,简而言之,就是界限未厘清,路径没择优。
三、解决界限问题和路径问题的两点建议
解决界限和路径这两个重要问题,重在理论认知教育的加强,重在实践内化门路的优化。
(一)自觉深入学习,把握科学含义
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教育,帮助大学生全面深入透视和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通过显性的教学、实践、体验和内在的思辨、选择、融合等教育活动,追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回顾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探索,调研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及其成因,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探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理与长效机制,等等。在此基础上,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范畴,通过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与发展、继承与创新、广泛与先进、培育与践行等关系,进而厘清其分界线。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规定性,凝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比,其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教育与引导大学生弘扬共同理想,就是要宣传与团结大学生凝聚精神力量,加强与促进大学生建设道德风尚。
(二)主动着眼于中国实际,选择有效路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主流意识形态问题,作为社会思想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形成与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并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基本领域的现实情况所制约。学界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要主动适应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要求。因此,基于现实国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才是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N].人民日报,1957-06-19.
[2]曾狄,李忠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问题[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
[3]刘桂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