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喧哗与骚动》的家庭观念
2019-01-06陈晨
陈晨
【摘 要】《喧哗与骚动》讲述的是南方没落贵族康普生一家的家庭悲剧,同时也是一出发人深省的亲情悲剧。小说中凯蒂的人生走向无形之中牵引着康普生家庭的命运,同时也让康普生家庭中凯蒂与班吉、昆丁、杰生之间的家庭观念暴露无遗。
【关键词】凯蒂;堕落;班吉;昆丁;杰生;家庭观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3-0193-02
《喧哗与骚动》讲述的是在南北方经济政治发生巨大转变的社会大背景下,南方贵族康普生家族由没落走向毁灭的故事。凯蒂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可以说小说中人物命运的走向与小说的情节发展都由凯蒂这个人物牵引着,而凯蒂的生活状态鲜明地体现了康普生家的家庭观念。
一、凯蒂堕落之因
从班吉和昆丁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康普生太太是典型的南方大家闺秀,恪守南方大家闺秀的条规。母亲的思想势必会影响到女儿的一言一行,凯蒂因与许多男人发生关系而说自己是个坏女人,最后羞愧难当永远离家也的确印证这一点。康普生太太对女儿的教育无疑是严格按照自己信奉的传统妇女教规来进行,从康普生太太在凯蒂抱班吉时,康普生要求凯蒂把班吉放下仅仅为了不让凯蒂弄弯自己的腰就可以看出。但是在如此严苛的教育下凯蒂自小便有逃离家庭的想法,这一方面是家教严格所致,另一方面是凯蒂自身带有的叛逆因素所致,还有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凯蒂所在的家庭是那样的冰冷,那样的缺乏爱,逼得她冲出家门,把爱的赝品当成了爱。”[1]凯蒂第一次委身于男人是在她十七岁时,这时的凯蒂情窦初开,但是不谙世事的她需要家人的引导,然而康普生太太在知道自己女儿和男人有牵扯时第一反应是凯蒂败坏门风,不配当个淑女,而康普生先生一味积极评判女性,也没有给凯蒂任何有帮助的引导。凯蒂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及时引导,最后一步步走向堕落。
二、凯蒂堕落的影响
凯蒂失身之后首先做出反应的是与凯蒂亲近的班吉,班吉不能说话,但是嗅觉敏锐,他可以闻到凯蒂失身之后身上的气味。班吉在康普生家庭里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他先天低能,只有三岁孩子的智商。孩童代表天真无邪和纯洁,这里的纯洁是指上帝在他出生时便让他盲目无知,一出生便没有思想。班吉自身是纯洁的,对外界的要求也是纯洁的,所以不能忍受凯蒂失身的事实,故对于凯蒂失身这件事反应很大。另外班吉对凯蒂只是单纯索取,他只是想从凯蒂那里获得他本来应该得到的母爱、关心和照顾。本来班吉应该从康普生太太那里索取母爱,因为孩子从母亲那里索取应有的爱和温暖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这份理应得到的爱是缺失的,或者说班吉从康普生太太那里根本得不到爱,所以班吉从凯蒂身上索取那份缺失的母爱,并且是无条件索取。这样一来班吉和凯蒂之间只有单方面付出,凯蒂对班吉是有姐弟之情的,这份姐弟之情甚至带有母爱的成分,而班吉对凯蒂只是出于本能的索取和依赖,并无其他感情。
在康普生家庭中,昆丁算是较为关心凯蒂的一个,然而在他心里家庭荣辱比凯蒂重要得多。作为南方旧青年的代表,昆丁心里的家庭荣辱观和妇道观根深蒂固,这些思想限制了昆丁对失去贞洁的凯蒂的关心。在南方男性的价值观里男性和女性各司其职,女性要严守清教主义的教规,不能越过南方妇道观给女性行为制定的界限。这种清教主义和妇道观实质上表明了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庸品而存在,女性“没有本体,没有独自的身份,没有自己的声音”[2]。在这样的观念之下,昆丁期待凯蒂成为贞洁、沉稳的“南方淑女”。然而凯蒂的行为让昆丁的期望破灭,所以尽管他希望自己的妹妹可以幸福,但是这种南方清教主义和妇道观促使他认为失去贞洁的妹妹没有资格获得幸福。在美国南方,民众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女性应该是自然的,保持自身纯洁的个体,这种观念逐渐演化成一种约束女性的道德标准而存在。昆丁生活在南方社会发生转型时期,这种道德标准依然存在,昆丁虽然在高等学府受过教育,但是他依然不能突破这种道德观念的束缚,而这种现象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昆丁理解不了凯蒂的女性意识。美国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家庭个体是种植园经济下的产物,家族的财富、社会地位决定着个体的身份地位和自我价值。康普生家在当地算是赫赫有名的,但是家族日渐没落,昆丁内心有清醒的认识。他为家族没落而难受,凯蒂的堕落更让他的内心雪上加霜。家族没落了,家族祖先给康普生家族留下的光輝还在,可是凯蒂的失贞败坏了家庭荣誉,让仅存的家族光辉也幻灭了。昆丁自身的性格是其难以克服的,更是严重影响了昆丁的命运走向。“宇宙化时间的永恒流逝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但人的心理化时间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当中,由人们自己把握。”[3]昆丁把握不了宇宙化的时间,更无法掌控心理化的时间,于是他摔坏钟表来逃避时间。昆丁无法改变家族衰败和妹妹失贞的事实,于是他选择自杀来逃避。懦弱和逃避不仅是昆丁走向死亡的原因,也是昆丁对凯蒂的关爱微乎其微的因素。
杰生对自己的姐姐凯蒂没有一点亲情,他对凯蒂更多是冷漠、自私无情、残忍,“对于杰生来说,她是一种厄运的载体。”[4]杰生就是新南方衍生出来的唯利益主义者的代表,冷酷、贪婪、奸诈[5],因为凯蒂没有给他应得的银行职位,所以他对凯蒂怀恨在心,对其进行打击报复。杰生不相信宗教,没有外来环境对他进行有效的有关亲情方面的教育,再加上他印象里童年受到凯蒂、昆丁以及父亲的冷落,心中对亲情更是没有丝毫好感,故杰生没有关心姐姐的思想和亲情动力。同时,即使杰生是小昆丁的亲舅舅,杰生的自私和贪婪也决定了其不会给小昆丁任何亲情关怀。“正如庸碌的人群一般,总是要给本就十分不易的生活添上这些令人厌恶的东西,‘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名逐利,勾心斗角,使生活变得面目可憎。”[6]这种生活是痛苦的。可是杰生乐于过这种生活,在他看来,金钱能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
三、家庭观念形成之因
通过班吉、昆丁的回忆,杰生和康普生太太的相处,我们不难发现,康普生家庭中的孩子其实是上一代冷漠、无情的家庭观念的受害者。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言行举止反映着父母的行事方式。杰生对凯蒂和班吉无半点同情和怜悯,映射出康普生先生冷嘲热讽毛莱舅舅,而杰生的报复、怨恨心理则与康普生太太在其童年时经常说一些自怨自艾的话语有关。父母之爱是一个家庭爱的来源,父母的教育更是孩子心智成长的第一助力,可是“作为父亲, 他(康普生先生)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 既没有在思想上给子女们正确的引导, 也没有在行为上给他们以良好的示范”,[7]所以昆丁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只是逃避和悲观;康普生太太稍有不顺心就怪自己命不好,责怪康普生先生,没有关爱子女,没有尽到一个母亲该尽的责任,所以杰生从母亲那里学到的是自私和冷漠,这些都影响着昆丁与杰生的命运走势。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每个孩子的关心程度、对待每个孩子的方式,都会对孩子之间的感情造成深刻影响。在原生家庭中,康普生先生更关心昆丁、凯蒂和班吉,而康普生太太则经常在和康普生先生吵架时拿杰生当盾牌,没有给杰生任何实质上的温暖。这些都导致昆丁、凯蒂与杰生之间感情的淡泊。“幼年时父母间夫妻关系不良和婚姻破裂会增加子女在成年后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危險。”[8]对于康普生家庭中的孩子来说,康普生夫妻之间的关系是他们心中最深的阴影。可能也恰恰是感受到夫妻关系的不正常,感受不到父母之间的爱意,凯蒂才会走出家门寻找真爱,导致最后走入迷途。康普生夫妻之间不和,康普生太太要承担大部分责任,昆丁对其有清醒的认识,他自杀之前都不能摆脱母亲和康普生先生吵架时说的无情无理的话,他母亲是一座地牢,困住了他,也困住了康普生家孩子的一生。
四、结语
凯蒂的堕落改变了康普生一家人原有的生活轨迹,班吉、昆丁以及在哥哥和父亲去世后不得不承担起家庭责任的杰生都受其影响,心理状态发生改变。他们最后的命运也是与凯蒂的堕落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康普生家庭亲情的缺失,导致康普生家庭支离破碎。反过来,康普生家庭亲情的冷漠也促使凯蒂走向堕落。
参考文献:
[1]李文俊.《喧哗与骚动》译余断想[J].读书,1985,(3):99-107.
[2]刘江荣.穿越“生”与“死”解读福克纳作品中的男权意识[J].文学与艺术,2010,2(1):15-16.
[3]黄心怡.电影《野草莓》的时间元素[J].安徽文学,2018(36).
[4]黎小冰.《喧哗与骚动》中凯蒂象征的意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4):131-132.
[5]孙唯悦.始与终——读《喧哗与骚动》有感[J].安徽文学,2018,(3):45-46.
[6]赵雨涵.归去——浅析《听泉》与苏轼诗文思想的共通之处[J].安徽文学,2018(9).
[7]王琴.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夫妻关系的伦理解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18,(3):380-384.
[8]何茹,于方舟.夫妻关系冲突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5,(4):52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