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音乐学视角下的山头花鼓戏

2019-01-06赵小林

戏剧之家 2019年33期
关键词:唱词

赵小林

【摘 要】山头花鼓戏是一种有说有唱的艺术形式,其中唱的成分较大。其唱腔旋律性不强,没有固定的旋律线,具有很强的即兴性。笔者通过走访山头花鼓戏老艺人,搜集大量的曲目,采用语言音乐学的解析方法,全面分析山头花鼓戏唱词、音声等特点。

【关键词】语言音乐学;山头花鼓戏;唱词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3-0010-02

花鼓戏是介于曲艺与戏曲之间的,或者说是从曲艺到戏曲艺术的过渡艺术形式。花鼓戏起源于明末清初年间,发源地是以安徽为中心,向不同方向流行传播。流入山东以后,又衍生为东、北、南三个各具特色的花鼓戏样式,其中邹城山头花鼓戏就是南路花鼓戏当中独具特色的一支。

引言

邹城山头花鼓戏最早起源于安徽的花鼓戏。相传在明末清初年间,有位流浪艺人行至大束镇山头村,后被一家富人收留。这位艺人的看家本领就是演唱花鼓戏。随后他开始在当地收徒教唱,在教授过程中受到当地方言以及当地传说故事的影响,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山头花鼓戏。

山头花鼓戏是一种有说有唱的艺术形式,唱的成分居多,但旋律性不强,有很强的即兴性。山头花鼓戏的唱腔板式丰富,主要以板腔体的原板唱腔为主,此外根据不同剧情,还有“过叙子”、“哭迷子”、“拉梨腔”、“凤阳腔”、“小燕子”、“干板”等腔调,有时也会掺杂民歌小调。在演唱的时候,艺人经常是真假嗓结合运用,常常是用本腔唱出词句,最后用假嗓拉个长尾。有时会在演唱过程中加入“花舌”,这样使得山头花鼓戏的演唱更加活泼、俏皮。

山头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花鼓,花鼓中间略粗、两端略细,鼓的两面蒙皮,鼓上配有一条带子。演出时斜挎在腰间,双手持鼓槌交替敲打。其它的伴奏乐器还有大锣、小锣、铙、钹、梆子等。由此可见,山头花鼓戏主要是以打击乐器为主,一般不用丝竹管弦乐器伴奏,这与山头花鼓戏旋律性较差、演唱自由有关。

山头花鼓戏的表演形式不固定,可大可小,可繁可简。简单的演出只需要两个人,一人打鼓,一人打小锣或者梆子,就能够出门演出。演唱者的装扮不会固定于剧中的某一个人物,因为他们通常是一人多角,随时进行角色的转换,因此演唱者的装扮一般比较简单。演出相对复杂的就是数人搭班演出,这时发展为数人分角色演唱的形式,演员分别扮演剧中人,演员装扮也相对复杂。

一、山头花鼓戏唱词的地域音声特点

笔者通过对山头村老艺人的采访,记录艺人演唱的曲目13首,再加上当地文化部门整理编写的剧目,山头花鼓戏剧目达到七十多出。笔者将运用语言音乐学的解析方法,对山头花鼓戏进行系统地分析。所谓“语言音乐学”就是指既属于民族音乐学的范畴,同时也属于语言学的范畴,以地域性音乐为研究对象,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为手段的跨界学科。本文从山头花鼓的唱词音声角度来阐释山头花鼓戏的地域性音乐价值。

邹城的方言以津浦鐵路为界,分为邹东、邹西两部分,山头花鼓戏隶属邹东方言范畴。邹东方言属于北方官话系统,在声调方面与普通话有个对应规律,即普通话的第三声为邹东方言的第一声,普通话的一声就是邹东方言的三声,也就是说,普通话的阴、阳、上、去四声对应邹东方言的上、去、阴、阳四声。这一规律为演唱山头花鼓戏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当然并非所有的字都是遵循这一规律,比如“月”字,在邹东方言中为阴平,普通话则为去声;再如“雪”、“血”二字邹东方言为阴平,普通话则为上声。类似的字还有很多,对于这些没有规律可循的字,只能一一来记,没有别的方法。

笔者在走访山头花鼓戏的艺人时发现,他们的演唱是没有翘舌的,因此,外地人听山头花鼓戏的时候感觉很别扭,而当地人听起来则很顺耳,这也是山头花鼓戏独特的地方,其与邹东方言有直接关联,邹东方言中就没有翘舌音。例如,《梁山伯进花园》的唱词中:“哎,这边栽棵个老来少,那边栽棵转少年,这边栽棵红芍药,那边栽棵绿牡丹。”在这段唱词中,“栽”普通话的读音应为zai ,而在山头花鼓戏的唱腔中读zhai;“转”在普通话应读zhuan,但在山头花鼓戏的唱腔中读作zuan。这种平翘舌不分的读音特点,影响到了唱腔旋律的基本走向,无形之中也形成了山头花鼓戏的一大特点。

山头花鼓戏当中也有个别字直接与普通话中的字读音相悖的情况。在普通话中读音为“n”与“i”相拼,或者与带“i”的复合韵母拼出的字,在当地方言中“n”是不发声的,比如“泥”、“年”、“鸟”、“牛”等,“你”、“泥”在山头花鼓戏的演出中就唱作“yi”。

例如,《梁祝之上本》中的梁山伯与师娘的对白。师娘: 刚吃完饭就饿了?梁山伯:师娘,俺老师叫我送九贤弟下山,你得给点么吃哎,省的路上饿的慌!师娘:你看我刚给你老师烙了三个油饼,你拿俩,给你老师留一个!

在这段对白中,梁山伯对师娘讲“你得给点么吃”,以及师娘回话中提到“你看”、“你拿”,这中间的“你”在普通话中应读ni,但在山头花鼓戏的唱腔中就读作yi。但是,在师娘的回话中“你老师”就不读“yi”,而是读作“nen”,因为山头花鼓戏在代词方面使用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第二人称是没有敬称,即只有“你”,没有“您”。表示复数你们的时候,念作“nen”。山头花鼓戏的唱词中“n”与“l”不分。“男”读为“lan”,“耐”读为“lai”,“脑”读为“lao”,“纳”读为“la”。

例如,《争电脑》哥妹二人的对白。妹:行啊你!水平不低呀!说的这么好,还从网上下载。哥:下载干嘛?正宗原创!妹:刚才给我争电脑,就要发这一篇?哥:要不是你觉和,没耐心,早发上去了。妹:不早说,既然这么有水平,你上你上!这是山头花鼓戏再传人孙玉望老师新创作的剧本《争电脑》,虽然是新创作的山头花鼓戏作品,在唱词的运用上仍然秉承了山头花鼓戏方言化特点,“脑”字在实践演唱中就唱“lao”,“没耐心”中的“耐”唱“lai”。

二、山头花鼓戏唱词中的特殊词汇

在山头花鼓戏的唱词中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词汇,这些特殊的词汇只能用相同或相近读音的字来表示,更有甚者,连读音相近的字都很难找到,只能用拼音来标示。但正是这些特殊词汇的运用,才使得山头花鼓戏别具一格。在实词方面,山头花鼓戏的唱词对人体部位的叫法,具有十分浓重的乡土特色。脖子叫“脖拉梗子”,膝盖叫“膈拉拜子”,手指甲叫“手指头盖子”,腋下叫“胳拉肢”等。

例如,《梁祝之上本》中的梁山伯与祝九红的一段对白。祝九红:大哥这个书箱还是我背着吧!梁山伯:你背着怎么往你大哥我脖拉梗子上套!祝九红:走吧,大哥!累的我那膈拉拜子都不行了!在這段对白中,充分体现了山头花鼓戏对人体部位称谓的特点,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浓的乡土味道,这也是山头花鼓戏接地气的原因。

在人际关系的称谓方面,山头花鼓戏的唱词呈现一种纷杂的现象。父亲有的地方称为“爹”,有的称为“爷”,即使在同一村庄也会出现不同的称谓,但当地百姓都能够明白戏中唱词所指。例如,《福禄寿三星挂天边》唱词中的爹爹指的就是父亲。

在时间用词方面,山头花鼓戏的表示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有的表示方法不能用字面意思来理解,比如“清起来”,是指早晨的意思,大早晨就是“大清起来”。中午之前称为“晌午”,中午以后称为“过晌午”,傍晚称为“和黑儿”,晚上称为“后晌”,白天称为“白价”,黑夜称为“黑价”,那么不分昼夜称为“黑价白价”。比如,《争电脑》中的一段对白。哥:你问俺慌里慌张干嘛来?告诉你吧,争电脑!自从俺家上了网,俺老婆就迷上了,不管白价(白天),黑价(黑天),整天搂着不放,比俺搂的还紧哩!妹:哥,你真行!上面例子中出现的时间用词,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时间界定,给山头花鼓戏的演唱带来极大的趣味性,同时在演唱的时候,时间用词往往会加重处理,如此一来,也增强了山头花鼓戏旋律的起伏性。

在表示动作的词汇中,山头花鼓戏的特殊用词也比较多,表示东西坏了,称为“毁”,有时打也称作“毁”。用脚踩人称为“扁”,放下称为“搁下”等。例如,《喝面叶》的唱词中出现比较多的动作词汇,比如“扒腾着”,这一动作表述,在普通话中没法用恰当的词语替代,大致意思就是手脚并用,做胡乱挥舞的动作。“毁”在这儿就表示这锅坏了。“扑拉着”这个动作用词也很难在普通话中找到合适的替换词语,大致意思就是走路时,两条腿甩开,大步流星地往前走,一则表示走路的形态,二来也能够展示出走路的速度。

山头花鼓戏的唱词除了以上诸多方面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外,还大量地运用了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衬词、虚词。这些衬词、虚词的运用,能够很好地加强山头花鼓戏在演唱方面的灵活性。例如,《紫金树》的唱段中,用到的衬词较多,比如行腔之初的“哎”,在对故事表达方面,它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哎”这个衬词的出现,对于腔调的走势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另外,第一乐句末尾的“哎呀哈啊”都属于没有实际意义的衬词,这些衬词出现的位置多为拖腔及行腔的位置,因此,此类衬词称为行腔衬。这段唱词“在啊洛哎阳”中,“啊”与“哎”这两个词也属于衬词范畴,也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它们所处的位置是在一个词语之间,因此,此类衬词称为字间衬。行腔衬与字间衬都没有实际语义,但是在整个唱词中却占有独特的地位,正是大量衬词的出现,才使山头花鼓戏的唱腔起伏婉转,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山头花鼓戏浓浓的地域性特点。

三、结论

通过对山头花鼓戏的唱词音声分析,可以发现山头花鼓戏在当地语言语境影响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很好地展现了当地语言文学特点。特别在念白部分纯粹邹东方言的运用,淋漓尽致地映射出邹东人民朴实、豪爽、憨厚的性格特点。剧中时常也会运用韵白,韵白与方言念白的交替转换,更能够凸显山头花鼓戏的包容性特征,展现当地百姓的生存智慧。

参考文献:

[1] 邹城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邹城市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 邹城市文化局.山头花鼓戏(上、下册)[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房迪.山东邹城山头花鼓戏的演唱风格[J].青年文学家,2012,(21).

[4] 孙长文.山头花鼓戏浅析[J].戏剧丛刊,2012,(2).

[5] 苏毅苗.“呗耄腔调”经文唱词特征与词曲逻辑关系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3).

猜你喜欢

唱词
博采芬芳酿花蜜——“风流三部曲”唱词创作谈
1961电影、1978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唱词文本研究
明代戏剧唱词“白”范畴非原型颜色词研究
广西壮剧南北路唱词押韵特点之异同
视频公开课唱词制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