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探讨
2019-01-06林珂
林珂
[摘 要] 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全能人才,教育界对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从未停止。在从学前到中学再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教育阶段,推动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新型教育改革正在有序铺展和实践中。针对高等教育阶段的公共课程,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说,翻转课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基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师生来说具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主要从三个部分来分别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及其弊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策略。
[关 键 词] 翻转课堂;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0-0182-02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打造全科型人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与就业能力,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阶段,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在内的多种公共学科课程被纳入学生日常学习与毕业考核的范畴之内。作为培养高校学生基本素质和端正品质的公共基础学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高等教育体系内具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各高校开设的实际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问题,这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无关系。
一、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的传统教学模式
(一)以“教”为主的学生被动学习
在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通常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为主的形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多弊端,其一就体现为学生被动学习导致的兴趣不高和受此影响引发的学习效果不理想[1]。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含有大量的理论知识且大部分比较抽象;法律基础课中包含大量的法律规定条文和专业定义等知识点,信息量非常大,且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精神集中程度要求很高。同时,在高等教育阶段,公共课的开设通常是采取大班制的形式,授课时间往往在一小时以上,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在这些情况下,依靠教师占用绝大多数的课堂时间来进行“说理”和“讲解”,而学生在此过程中完全处于比较被动“吸收”的角色,其学习兴趣难免会大打折扣。
(二)灌输式知识传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其实更类似于对学科知识的“传递”和“输送”,是一种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担任知识“输出”角色的教师无疑占据课堂学习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讲授内容、侧重点、态度倾向、解读问题的角度、处理疑难的方法都会以一种既定的形态向学生传达出来。这种灌输式知识传授固然具有准确率较高、课堂进程容易把控等优点,但其在忽视课堂互动性等方面的弊端也十分显著。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需要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内容内化在自己的身上,寻找到思想道德修养的实践意义与方法;法律基础课程则需要在准确牢固掌握法律法规的同时,提高在实际案例中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由此看来,传统灌输式的知识传授容易形成教师的“一言堂”,容易忽视学生的多元解读可能性,不利于课程学习取得实效。
(三)教学的考核收效不理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教学考核收效不理想。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味地接收信息、被动识记和理解,学习过程枯燥无趣,学习效率低下,课堂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教师“意志坚定”地“讲”,学生“百无聊赖”地“记”,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受此影响,经过一学期左右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收获可能仅仅是一本篇幅较大的课堂笔记,而不是对学科知识的深化理解。同样,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核中,学生应对考试的唯一办法似乎就是尽其所能将笔记上的重要內容全部背下来,以求得在答卷的过程中得到较高的分数。不得不说,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样的基础公共课设立的初衷来说,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可悲的。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所谓的翻转课堂,其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实现学习主体的互换,由原来的教师为主体的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在内涵方面有所重叠,都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产物,也是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的全新教学模式。之所以说翻转课堂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是因为一方面,在此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据了最大比重的时间,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了更多自主权和自主学习、交流的契机;另一方面,就课程内容而言,教师所做的更多的是准备和辅助、引导的工作,例如将课程内容制作成电子共享材料,利用有声教材、视频、PPT等载体将知识内容重点分享给学生,供学生在课前预习、探究。
(二)丰富了课堂的多样性
翻转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且不是一名学生,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群体。因此,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内容的学习、探讨、交流、反馈等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广泛交流,将会使他们的智慧和收获互通共享,在交流中实现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多样性。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预习和思考的结果提供给大家各不相同的观点、结论;不同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成果选择多种展示方式,例如图文报告、视频资料或者辩论演讲、案例解读等;学生在自主探究之后的交流中,可能会与教师碰撞出新的灵感,对于双方各自都没有发现和意识到的问题,经过沟通和谈论也许会产生新的想法,这也使知识吸收的种类与内容更加丰富。
(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得到锻炼,素质获得了全方位提升[2]。其一,学生要根据教师共享的教学资料来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辨能力。由过去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其二,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查找资料、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多方面素质得到提升,因为学习和交流不仅是个人行为,而更接近于一种社会活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和教学资源“交流”,和同学、老师交流,和各种学习媒介“交流”,甚至是和各种思维方式、文化理念“交流”。所以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策略
(一)为翻转课堂提供契机与平台
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推广和应用,需要多方的共同发力与支持。首先,学校应该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供软硬件的支持,积极执行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为广大教师宣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推广适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供教师教研备课和集体学习。其次,教师要正确认识翻转课堂的优点和必要性,从心里接受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并调动积极性做好备课工作。对教师来说,为翻转教学所做的准备可能要比传统课堂更多,这既包括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料、工具的准备,又包括教师心理的转换。最后,各种媒体资源与教学工具应该为学生的翻转课堂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為学生创建更好的学习环境,在技术、设备等公共资源方面为学生提供方便。
(二)师生双方为翻转课堂做好准备工作
为保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该为其做好相应的准备。首先,就教师方面来说,一方面要做好教学资源的共享工作。教师需要将庞杂的课程内容整理好,按照一定的逻辑编排成便于学生自学的形式,利用多媒体等工具或载体为学生提供准确、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料;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共享平台,将资料保质保量地分享给学生,以保证学生获得平等的自学机会。其次,就学生方面来说,一方面要充分珍惜和利用教师分享的教学资料,认真进行自学和预习,将基础的课程知识自主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和挖掘,能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探索新知;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交流平台与同学和老师沟通讨论,取长补短,提升学习效率。
(三)勇于尝试翻转课堂的多种形式
翻转课堂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在多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在这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新鲜想法和灵活思维,探究和尝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新型学习方式。翻转课堂的交流形式可以有很多种,思想道德修养课可以通过线上讨论会或者线下主题演讲等形式来交流;法律基础课可以通过在线的经典案例解读或者线下的法律实例集体交流会等形式来开展。
(四)相应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匹配的应该是相应的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3]。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以开卷或闭卷的考试为主要形式,以分数高低来评判学习成果,以获得学分为最终目的。采取新的翻转课堂模式后,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多彩,学科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应该考虑与此相匹配的新型考核方式。例如思想道德修养课可以考虑用论文的形式,而法律基础课则可以尝试模拟法庭或者现场案例解析答辩等形式进行考核。这种新型的考核方式既能够有效检验学生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又是对学生能力和素养培养的再次强化。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顺应新时代的教育改革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特别是对学生学科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既要基于学生的学科基础,又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翻转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使其发挥出更优的教学效能,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科发展和教育改革均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郭永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应用探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36):84-85.
[2]杨彦增,粟远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8):61-62,66.
[3]马晓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9):48-49.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