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前复习环节的优化
2019-01-06赵培培
摘 要:课前复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帮助教师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首选方式。利用提问技巧的使用、复习形式的创新、奖励措施的开展等方式实现高效的课前复习,有助于扫清学习障碍,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前复习;课堂教学;高效性
作者简介:赵培培,安徽省蚌埠市北京师范大学蚌埠附属学校初中英语教师。(安徽 蚌埠 233000)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5-0112-02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大脑和记忆进行研究,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一条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研究发现人们的记忆是有保质期的,遗忘在学习之后会立刻开始,如果不能做到及时复习,学到的知识在一天后就只剩下原来的25%。因此,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尤为重要。针对寄宿制学校课程安排紧凑型的特点,教师采取课前复习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前复习,学生回顾前次课的重难点,加深印象,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调整新授课的速度和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英语课前复习现状
通常在一堂课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注意力大多不能集中,而有效的课前复习可以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目前,由于成绩和课程进度的压力,部分教师放弃课前复习这一环节而直接导入新课;还有部分教师为了节省时间,避免影响新课进度而选择自己复述上节课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种教师复述的方式难以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也有部分教师选择课前复习,但大多是机械性复习,以提问为主,对上节课的语法点进行个别或集体提问,内容过于呆板且效果有限。对于优等生而言,简单的问题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对于后进生而言,复习效果不理想,这种提问方式没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有效的课前复习对于课堂的开展至关重要,因此如何进行高效的课前复习尤为重要。
二、应对初中英语课前复习环节的问题进行优化
1. 面向全体学生,讲究提问艺术性。课前复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大多数教师会选择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前复习,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但要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因此,课前复习需要教师精心备课,不仅要备问题,更要备学生。
在短暂的五到十分钟内,教师既要突出上次课的重难点、易错点及新旧内容的相关点,也要考虑全体学生的适应性,不能让优等生失去兴趣,也不能让后进生难堪,这都是教师提前备课的内容。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问倒学生,打击他们的信心,而是要让他们在英语课堂上得到成就感,获得自信。心理学家珍妮·埃利斯·奥姆罗德认为,“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良好”。尤其是后进生,他们一旦从复习提问中获得成就感,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以词汇复习为例,可把词汇分为三个档次设置问题:一是看单词说中文,二是看中文说英文,三是看英文说中文,并且能说出单词相应的词性变形和词组结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复习内容,课前复习会更有针对性。
除此之外,提问艺术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比如,提问过后,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即所谓的等待时间。“研究表明,等待三秒钟以上可以产生很多好的效果,如学生的回答加长,记忆力加强,学生间的互动增多,学生所提问题的数目增多等”。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必须给予信息反馈。反馈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认知反馈,“指对学生所回答内容的反馈”,可以是对答案的肯定,也可以是对答案的补充说明,毕竟复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障碍;“另一种反馈是情感反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2. 创新复习形式,增加课堂趣味性。通常情况下,教师的课前复习多是单一的“是什么”问题,即知识点复述,这种情况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学生积极性不高,自愿举手回答的学生很少,课堂死气沉沉;教师若指定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则立马精神松懈,对问题不再关注;若全体学生齐声回答,不会的学生跟着人云亦云,完全达不到复习效果。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前复习尽管是回顾已经学过的内容,但也要尽可能地使其以别样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把单一的提问转化为选择、填空、默写等形式;把师问生答转化为学生互相问答,或生问师答,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还可以进行形式上的创新,如进行英语趣配音,观看视频让学生给人物配音,甚至可以加上动作表情,这一活动的本质还是检测上一节课对话的背诵情况,但这种形式能增加课堂趣味性,激起他们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3. 采取奖励机制,激发内在驱动力。在英语教学中采取奖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把课前复习被动地完成任务转化为学生的主动行为,培养学生自觉进行课前复习的行为习惯。奖励机制可以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物质激励是指运用物质的手段使受激励者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从而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针对课前复习专门准备了一个奖品盒子,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从中抽取一个小奖品。采取此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学生看不到盒子中有什么,这会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其次,学生通过自己的表现获得奖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最后,得到奖品的学生也激励一些表现稍弱的学生,让他们积极进取、不甘落后。
精神奖励即内在激励,通过荣誉、夸奖等主要手段,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促使学生不断前行。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进入到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阶段,他们追求独立,重视同龄人的看法,追求自我表现。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肯定,或者表现出满意、赞赏、尊重和欣赏等情绪,一个鼓励的微笑、一次赞赏地点头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认同,这既能满足学生追求自我表现性格特点的需求,又能满足学生追求成功和渴望得到赞赏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物质的需要是处于最底层的需要,精神需要则处于更高层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割裂开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两种奖励方式的作用,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4. 稳定课堂秩序,课前复习常态化。开展课前复习环节,除了达到巩固旧知、查漏补缺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把课前复习环节常态化,学生在课前自觉主动地进行复习,把其看作课堂的必要组成之一,课堂会安静有序。因此,课前复习常态化有助于教师稳定课堂秩序,组织课堂教学。
课前复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价值与作用不可小觑。简单来说,课堂复习能够增强学生课堂听课效果,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質。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新课前复习形式,辅之以奖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起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珍妮·E·奥姆罗德,龚少英译.教育心理学(第6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鲁子问.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张晓敏.论奖励制度在小学课堂教学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9,(3).
责任编辑 於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