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旅融合视角的休闲生态农业园区规划面对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

2019-01-06刘卫东

现代农业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解决对策规划

刘卫东

【摘   要】 為了总结休闲生态农业园区规划面对的主要问题,首先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总结规划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而再在其中选择了如下“系统性规划的问题、个性发展的问题以及经验借鉴中的创造性运用问题”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并对其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了分别的探讨。

【关键词】 休闲生态农业园区;规划;解决对策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Leisur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Park Planning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and Travel Integration

Liu Weidong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610066)

[Abstract]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planning of leisu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ark, the first part is to summarize the problems that must be faced in the planning at the level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of systematic planning, the problems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creative application in experience are select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leisu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ark; planning; solution countermeasure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农旅融合发展已成为当下热门的发展形式。农旅融合对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村生态宜居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休闲生态农业园区是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一类新型农业园区。它是以生态农业为根据,将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含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以提供给人民新的休闲体验。休闲生态农业园区发展需坚持“规划先行”的理念,但是目前在园区的规划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为此,我们选择了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并对与之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科学的探讨,以期实现大家对休闲生态农业园区的管理与规划问题的关注。

探讨休闲生态农业园区规划面对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应该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总结休闲生态农业园区规划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二是探讨与之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1  休闲生态农业园区规划中的主要问题

休闲生态农业园区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一分为二:一是理论层面上的必须面对的问题;二是管理与规划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1.1  理论层面上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理论的层面上,休闲生态农业园区管理与规划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主要有:首先,休闲生态农业园区的界定。“休闲生态农业园区”一词是由“休闲”、“生态”与“农业园区”组成的一个合成词。在其前边的“休闲”与“生态”分别起着修饰限制的作用。从园区的功能上分析,这里的农业园区具有休闲的特点;从园区的建设理念上讲,它必须具有生态的思想,从而使其与传统的农业园区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有且只有明确这一园区的与众不同,才能确定我们要管理与规划的对象。

其次,明确与之相关的管理规划工作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休闲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与其他园区的管理与规划有着彼此的相同之处,但与此同时,它也与其他的园区有所不同。因而,在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上,它也理应在相同之中体现出自己的不同。因此,明确规划适用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尤其重要。

1.2  管理与规划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虽然同样都名为“休闲生态农业园区”,但各地在其休闲生态农业园区的构建过程中也就会表现彼此的不同。换而言之,各地休闲农业生态园区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这就使园区的规划中必然地会面临经验的借鉴问题。如何借鉴其他地区在园区用地管理上积累的经验,这尤其重要。

经验的借鉴一般需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成功经验的借鉴,可以使本地在休闲生态农业园区土地规划中少走弯路,使我们的规划更加适合于本地休闲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更加适合于本地农业园区规划工作的升级化改造。二是对失败规划经验的借鉴与分析。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经验同样,它们都具有借鉴价值。

经验借鉴中的创新性运用。既然是借鉴,那么意味着这些经验都是其他地区在休闲生态农业园区规划中积累的。为此,它不能直接运用本地的园区规划之中。但从另一个方面讲,这些经验又是针对共同的对象,即在休闲生态农业园区规划实践中的积累结果,为此,它对本地的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需要我们进行创新性的运用,即外地经验的本地化实践。

休闲生态农业园区的经验借鉴,从其来源上讲,可以分为国内与国外的经验借鉴;从其借鉴的内容上区分,它又可以分为成功经验与失败经验;从休闲生态农业园区发展程度上讲,这些需要借鉴的经验又分为个性化的经验与共性化的经验。区别不同的经验类型,可以为经验的利用提供便利。

2  与主要问题对应的解决对策

2.1  系統性规划的问题

休闲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之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休闲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规划问题。在休闲生态园区的建设中,它一般会涉及到三个问题:一是新园区的建设;二是对传统农业园区的升级化改造,以使之更贴合生态思想,更加适应于休闲农业的发展;三是都市农业发展与传统农业的结合。都市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改造的结合,更能加速休闲生态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

采用现状勘察取样法、农田分类规划法、农田绿地系统法等,进行总体布局分步实施,得出农田保护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可应用的结果,形成了都市农业的一种绿化模式,形成都市型城市休闲农业园的模式,对未来同类城市农保地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1]。引文中的经验总结源自于平潭海坛风景区农业园区规划工作的实践。从引文中可知,多种规划方法的并用是其最大的特点。从事园区规划的研究者都知道,每一个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些方法自身的局限性,我们在规划中应该选择多种规划方法。面对规划中的复杂问题——农田保护、都市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用地的矛盾,我们只有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估才能得出最终的规划结果。换而言之,系统化的规划实践需要综合方法的支撑。

2.2  个性发展的问题

休闲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中,“休闲”一语是最值得品味的。鉴于各地所拥有资源的不同,各地生态农业园区建设者会依据本地的优势去发展个性化的休闲。为此,如何在土地规划中彰显休闲的个性化方式,这既是休闲生态农业园区建设者需要思考的话题,也是土地管理者在其土地规划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将农业、休闲、生态三者有效结合起来,改变固有的农业种植模式与休闲度假模式[2]。农业在各地的发展具有个性化的体现;面对休闲的方式,各地人又有不同的选择;虽然生态思想具有相同的表现,但它要与个性化的农业发展、与个性化的休闲方式实现完美的结合,非得走个性化的发展之路不可。

在个性化的休闲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中,“个性化”有两种不同的体现:一是借鉴各地的个性化发展经验;二是在创新运用这些经验的过程中,使本地有关休闲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工作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发展态势。只有如此,休闲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3  经验借鉴中的创造性运用问题

休闲生态农业园区在各地的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态势,这就为彼此间的经验借鉴提供了可能。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园区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了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农业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3]。引文是对台湾休闲生态农业园区发展经验的总结。从中可以得知,休闲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必须坚持“农业+”的指导思路。台湾的"农业+旅游业"思想在各地的借鉴中,完全可以被我们以“农业+”的方式进行创新性运用。从“农业+餐饮”、“农业+民俗”等不同的演变中,我们既借鉴了台湾的经验,又创新式地发展台湾的经验,从而使本地的休闲生态园区建设呈现出个性化的发展。

总之,休闲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对其进行的规划中,我们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系统性规划的问题、个性发展的问题以及经验借鉴中的创造性运用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 聪,王立旭,沈守云.基于“生态都市休闲农业”发展下平        潭海坛风景区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探索及研究[J].建筑          与文化,2019(01):115-116.

[2] 贺生芳.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规划设计问题探讨           [J].住宅与房地产,2016(36):78+89.

[3] 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         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08):          16-20.

猜你喜欢

解决对策规划
发挥人大在五年规划编制中的积极作用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十三五规划
余额宝的理财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及分析研究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