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1-06阮晓玲
阮晓玲
[摘 要] 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积极地为各行各业输送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社会经济是不断发展的,但是专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却不能灵活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一定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以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工学结合”相关的优化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0-0016-02
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许多的发展机会。尤其是高职院校,硬件以及软件方面的基础不断丰富,加快了它们的发展进程。同时,在城市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作用下,高职院校对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也逐渐重视起来。但是对我国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来说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此也制约了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高职院校深刻认识“工学结合”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以创新精神对“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推进,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一、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主要着重的是培养技术型的人才,主要要求学生要掌握关于工程造价以及管理方面的专项技术,以此作为基础,方便日后从事工程结算、标底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工程造价专业对人才的培养主要定位是“技术应用方面”的专业人才。但是,各个院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许多不足。其中,相对重要的一方面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加,因此,我国的许多院校都开始设立工程造价相关的专业。从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实况来看,工程造价在器材、教具、课件以及辅件等方面需要数量相对较大的投入,尽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工程造价专业相对较多,但是大多数都无法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具体表现为“实验实训”不够到位,从而直接导致毕业之后,大多数的专业学生无法满足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
另一方面,从我国目前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致使我国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主要问题的原因,最为根本的就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不能将“工学结合”作为相对重要的教学模式,由此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都不符合市场的发展需求以及企业的要求。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我国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需要格外重视“工学结合”,对“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创新,积极推动我国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改革,从而逐渐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二、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工学结合”有关课程体系
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具备进行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以及咨询的最基本能力,同时,该课程的核心是开设工程造价计价课程。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在进行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时,要提前对企业、市场以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市场调查,从而根据具体的人才需求状况来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一定要根据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发展趋势,在原本的课程基础之上,增加更加专业化的课程体系,促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专业造价方面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可以灵活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同时具备在企业就职的基本专业能力。
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探索步伐。在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之后,高职院校还要结合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改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尤其是要加强与教学实际之间的结合,并且积极地从中发现不足,之后采用相对合理与科学的方式来加强对其的完善以及优化,并且进一步地探索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例如,有些院校制定了具体双证融通、三环融合以及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相关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双证融通”是指激励学生在获得学位证书的具体过程中,通过有关专业的登记考试了来获取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而三环融合是指将教学、生产与岗位工作内容与本专业的院校、学习内容与企业相结合。三位一体则是指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变,然后充分发挥学校、企业以及社会这三方面优势,积极为学生打造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流程。此外,还有不少院校制定了有关“工学结合、产学结合以及求职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指以具体的市场就业作为主要导向,促使学校与产业相结合,从而制定新型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各种优秀的资源充分利用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从而进一步地为我国培养相对高水平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
(二)提高专业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
随着全球科技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我国的信息化与工业化不断融合的新背景之下,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与网络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一方面,工程造价有关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等方面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由此需要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软件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专业软件应用能力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将“工学结合”融入其中,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工程造价相关的软件设计公司以及建筑工程企业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对“学生+软件公司”的相关模式进行探索,还可以实际使用“学校+企业”的教学模式,例如,某高职院校与某软件公司加強了联系与沟通,软件公司为学校捐赠了许多的专业软件,同时还对专业学生进行了操作培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该学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
(三)明确人才的目标
要制定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相对合理地制定有关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工程造价专业涉及的内容众多,包括管理以及经济等多个方面。同时,工程造价在建筑施工过程的始末,与工程中的各个参与方都有很大的联系。另外,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各种新技术以及设备对建筑行业发展都进行了积极的革新。为了更好地适应有关就业的新形势,各个高职院校都要积极转变有关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最重要的还是要与市场需求相接轨,对企业需求有一个最为基本的了解,同时在此基础上明确对人才培养的相关目标。
(四)开展“订单式”培养方式
“订单式”的培训方法是指,在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在刚刚进入学校的时候,就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签订了“培训协议”,按照建筑施工企业的具体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这一相对灵活的校企联合的培训方法,从根本上极大地提高了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在开展“订单式”教学培训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课程教学,还要根据相关企业的具体需求实际来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实训教学不应局限于学校课堂,还要积极深入用人单位进行实习,促使学生逐渐培养起提早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为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将专业实训基地转移到施工工地上
在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课堂都是在教室里进行的,或者是对一些相对过时的案例进行模拟,所以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既不利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培养出的人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具体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开展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训过程中,要相对灵活地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加入施工工地的实习过程中,促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课堂所学理论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因此,需要着重加强与企业之间的长久合作,定期将学生送到施工工地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相关成本,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具体结合的能力。总而言之,这是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发展方向。
(六)创新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也是对人才进行培养的一种相对重要的途径。学生在对专业知识以及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时,大多数场所都是在课堂上。但是,目前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因此,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学校一定要将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重视起来,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具体方法包括: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来提高知识的趣味性以及生动性;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与总结;运用分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七)优化培养方案
工程造价专业要优化对人才的培养方案,需要对工程造价的实际进行有效的深入,不仅要结合质检员、监理员以及造价员的具体工作内容,还要对工程的具体预算以及招標等方面的工作内容。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与市场的发展需求以及企业需要之间的借鉴与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完善,确保工程造价工作可以与课堂的教学实际完美对接,从而确保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走出校园之后,可以对社会生活快速地融合与适应。现如今,时代发展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地提高各方面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跟随时代的转变,将各种新型理念有选择性地加入专业教学的课堂中去,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已经逐渐适应了市场形势的发展需求,并且也开设了许多工程造价专业,但是教学方式依然与市场的发展需求无法接轨,在这之中存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工学结合”教学方式缺乏积极的创新与改造。目前,随着我国对“新型城镇化”的大力建设,每一个相关的院校都要高度重视起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工学结合”有效模式的积极探索,促使“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从而为我国提供更多更高水平的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汤进.构建适合工程造价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视界,2018(26):180-181.
[2]尹晓星,许锡文,李珺.高职院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江西建材,2018(4):227-228.
[3]李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A].《智能城市》杂志社、美中期刊学术交流协会.2016智能城市与信息化建设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IV[C].《智能城市》杂志社、美中期刊学术交流协会:旭日华夏(北京)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2016:1.
[4]费奔.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四川水泥,2015(11):25.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