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患者牙体缺损、牙列缺失和牙列缺损的临床特点研究
2019-01-06周雷
周 雷
(辽宁省葫芦岛连山区周雷口腔诊所,辽宁 葫芦岛 125001)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口腔健康,其中口腔问题以牙体缺损、牙列缺失和牙列缺损等较为常见[1]。牙体缺损、牙列缺失和牙列缺损等比较多见,不仅对患者口腔美观、辅助发音等造成影响,且可能影响正常进食,出现营养不足。为了保证口腔健康,预防口腔疾病及可能引起的其他系统性疾病,需针对上述口腔问题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为此,本次研究选择行口腔修复患者520例进行了牙体缺损、牙列缺失和牙列缺损的临床特点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行口腔修复治疗的患者520例作为研究资料,其中男患者257例,女患者263例,年龄在20~68岁,平均年龄为(40.16±8.27)岁,其中20~45岁219例,46~68岁301例,牙体缺损91例、牙列缺失174例和牙列缺损255例,上颌392例,下颌305例。
1.2 方法:对520例患者的基本资料、牙体缺损、牙列缺失和牙列缺损等进行记录总结,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发病位置患者的临床特点,了解当前主要口腔修复方式。
1.3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记录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患者口腔问题临床特点分析:520例患者中牙体缺损男患者47例,女患者44例,无差异,χ2=0.19,P>0.05;牙列缺失男患者85例,女患者89例,无差异,χ2=0.18,P>0.05;牙列缺损男患者125例,女患者130例,无差异,χ2=0.19,P>0.05。
2.2 不同年龄患者口腔问题临床特点分析:牙体缺损患者中20~45岁41例,46~68岁50例,无差异,χ2=1.78,P>0.05;牙列缺失患者中20~45岁66例,46~68岁108例,差异明显,χ2=20.27,P<0.05;牙列缺损患者中20~45岁112例,46~68岁143例,差异明显,χ2=7.53,P>0.05。
2.3 患者口腔问题发生位置分析:牙体缺损患者中上颌66例,下颌35例,差异明显,χ2=19.02,P<0.05;牙列缺失患者中上颌168例,下颌155例,无差异,χ2=1.04,P>0.05;牙列缺损患者中上颌158例,下颌120例,差异明显,χ2=10.38,P<0.05。
2.4 患者口腔问题修复方式分析:520例患者分别采用粘结、圆锥形套筒冠、铰链式义齿、金属烤瓷联合全冠、铸造支架义齿、铸造金属核冠、单颌义齿等修复方式,其中铰链式义齿125例(24.03%)、金属烤瓷联合全冠121例(23.27%)、铸造支架义齿141例(27.12%)占比最高。
3 讨 论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口腔健康,出现口腔问题的患者会通过口腔修复进行治疗,以满足正常的咀嚼、消化等生理功能[2]。为了保证口腔健康,预防口腔疾病及可能引起的其他系统性疾病,需针对上述口腔问题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而随着口腔健康愈加受重视,如何预防口腔问题,促进口腔修复水平提升,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牙体缺损、牙列缺失和牙列缺损等比较多见,不仅对患者口腔美观、辅助发音等造成影响,且可能影响正常进食,出现营养不足[3]。本次研究结果中患者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年龄偏大患者口腔问题越严重,且以上颌为主,P<0.05;表明随着人们年龄增大,口腔越容易出现问题。而且由于及人体上颌骨密度较下颌骨密度稀疏,在进行咬合运动时,上颌牙与下颌牙撞击,上颌牙相对受到作用力更大,继而很容易出现损伤。目前口腔修复方式较多[4],以铰链式义齿、金属烤瓷联合全冠、铸造支架义齿应用更为普遍,认为与其耐用、美观度高等有较大的关系。
综上所述,牙体缺损、牙列缺失和牙列缺损等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基本成正比[5],且上颌牙问题更为严重,而通过铸造支架义齿、金属烤瓷联合全冠等修复方式可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口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