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后不同湿化液对气道湿化的效果比较
2019-01-06王小玲李笑雨刘欣梅
王小玲 李笑雨 刘欣梅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气管切开是临床常用的急救方式,气道湿化是气管切开后对患者实施呼吸道管理的重要内容,确保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充分,有利于维持呼吸功能,预防肺部感染,也能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1]。选择恰当的湿化液是保证湿化效果及痰液稀释效果的关键。现阶段,临床多选择无菌蒸馏水或浓度为0.45%的氰化钠溶液来替代以往的生理盐水作为湿化液基础,并以患者具体病情及痰培养药敏结果加入恰当的药液[2]。本文主要对不同湿化液在气管切口后气道湿化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综述。
1 基础液化液
1.1 灭菌注射用水:灭菌注射用水是蒸馏水的一种,作为气道湿化液主要用于分泌物多且黏稠的患者中。灭菌注射用水属于低渗液体,具有较强的痰液稀释作用,有利于痰液稀释、排出。灭菌注射用水不含任何杂质,作为呼吸机常规呼吸道湿化液被大力推广。另外,有学者认为,长时间应用灭菌注射用水,可引起湿化过度现象,造成细小支气管黏膜表面黏液大于肺部及气管对液体的清除能力,从而对气体和呼吸道黏膜之间的接触造成不良影响,使氧分压下降,所以在使用灭菌注射用水作为湿化液时要避免湿化过度[3]。
1.2 浓度为1.25%的碳酸氢钠溶液:有血痂、痰痂的患者需要使用浓度为1.25%的碳酸氢钠溶液作为湿化液,该药液有皂化功能,可在局部形成弱碱性环境,从而优化呼吸道环境,改变环境内pH值,软化痰痂、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4]。并且患者呼吸道内弱碱性环境还能够有效预防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感染。但临床应用时需要合理控制碳酸氢钠用量,因为该药物用量过大,可引起组织出现水肿、碱中毒、肌肉水肿及肌肉抽搐等现象。
1.3 浓度为0.45%的氯化钠:一般情况下,临床多给予患者浓度为0.45%的氯化钠溶液作为湿化液。主要是由于以往临床给予患者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稀释进行气道湿化,效果不明显,不能有效溶解痰液。该药液进入患者呼吸道后,水分在持续蒸发状态下形成高渗溶液,患者气管壁上有大量氯化钠沉积,对气管内纤毛运动造成不良影响,使痰液黏稠,严重者可发展为痰栓、痰痂,导致患者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气道湿化效果不佳也增加了肺部感染风险[5]。除此之外,高渗氯化钠还对呼吸道黏膜细胞有刺激作用,可诱发支气管肺水肿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现象,患者气体交换受到严重影响。采用浓度为0.45%的氯化钠作为气道湿化液,药液进行气道且水分蒸发后,气道内的水分渗透压与人体生理需求一致,患者气道内痰液逐渐稀薄,呼吸道纤毛运动增强,降低了痰栓、痰痂的发生风险,也降低了肺部感染率[6];除此之外,采用0.45%氯化钠湿化后,患者痰液稀薄,无需进行重复吸引,也很大程度降低了因反复吸痰操作导致的气道黏膜损伤出血现象。在李春利、徐雯[7]的研究中,将40例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注射用水进行气道湿化,研究组采用0.45%的氯化钠溶液进行气道湿化,研究组湿化效果良好率为87.5%,与对照组的82.5%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研究组出现呼吸道黏膜出血这3例、刺激性咳嗽者3例、肺部感染者6例,与对照组的13例、13例、16例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见,注射用水和浓度为0.45%的氯化钠溶液进行气道湿化,均有理想效果,但0.45%氯化钠溶液的安全性更高。
2 联合抗炎抑菌药
2.1 地塞米松+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生理盐水:传统湿化液配比为5 mg地塞米松+8万U庆大霉素+4000 U α-糜蛋白酶+500 mL灭菌生理盐水,其中地塞米松属于长效类糖皮质激素,有良好的抗毒素、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但药物长期应用可对患者肾上腺素功能造成影响。庆大霉素有理想的抗菌作用,尤其是对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但长时间使用庆大霉素治疗,易引起患者脑神经、肾脏出现不良反应。α-糜蛋白酶属于蛋白分解酶类药物,能够将患者痰液内黏蛋白、纤维蛋白水解为氨基酸或者多肽,促进黏稠痰液发生液化、咳出,但也存在一定弊端,如性质稳定下差,水溶液失效快,所以要求现配现用。所以现阶段临床逐渐用盐酸氨溴索+氯化钠作为湿化液取代了传统湿化液。在马殿梅等[8]研究中,将106例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术治疗的胸部损伤患者及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传统湿化液进行气道湿化,试验组采用浓度为0.45%氯化钠+盐酸氨溴索作为湿化液,结果表明,试验组气道湿化满意58例,多于对照组的36例;试验组切开天数为(14.5±5.0)d,少于对照组的(18.7±8.2)d,拔管时间为(15.9±3.2)d,少于对照组的(23.0±2.5)d,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
2.2 浓度为0.45%氯化钠+盐酸氨溴索:现阶段临床广泛应用的气道湿化液为15 mg盐酸氨溴索注射液+250 mL浓度为0.45%氯化钠溶液。盐酸氨溴索属于同时具备多种生物学效应的黏痰溶解药,在气管切开患者、气管插管患者的气道湿化工作中均有重要作用,作用机制如下:①对患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及生物合成构成刺激,促进纤毛摆动,促进气道内黏稠物排出,避免用药者出现黏液滞留现象,同时还能改善用药者的排痰功能及呼吸状况[9]。②通过增强用药者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来帮助肺部感染现象痊愈。③氨溴索可以有效分解痰液中的酸性多糖纤维,促进支气管腺体分泌,并对Ⅱ型腺泡上皮细胞分泌表面活性构成刺激,降低痰液黏稠度[10]。除此之外,0.45%氯化钠作为低渗溶液,进入呼吸道内水分渗透压符合人体生理功能,可帮助呼吸道纤毛运动活动,从而实现减少痰痂、稀释痰液的作用[11]。在王郭娟、罗仕兰[12]研究中,将110例接受气管切开术治疗的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采用浓度为0.45%氯化钠+盐酸氨溴索作为气道湿化液,对照组采用浓度为1.25%的碳酸氢钠溶液作为气道湿化液,A组湿化满意率为88%,与B组的9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刺激性咳嗽发生率为0.04%,低于B组的0.29%,呼吸道黏膜出血发生率为0.04%,低于B组的0.25%,对比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0.45%氯化钠+盐酸氨溴索用于气道湿化的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各种湿化液均有优势及弊端,可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及痰液形状进行选择,其中盐酸氨溴索和浓度为0.45的氯化钠溶液作为气道湿化液的安全性最为理想,湿化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