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思政教育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新模式

2019-01-06扬,赵婕,王

福建茶叶 2019年1期
关键词:助学金助学贫困生

季 扬,赵 婕,王 雪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文化现代化、创新化的要求下,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开拓茶文化思政教育的多维视角。2018年在南京举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层论坛,促进了高校学子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确立了传统文化学科教育化的目标。基于此,以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代表,在茶文化思政教育的视角下,探讨高校资助育人的创新模式及可行路径。

1 茶文化思政教育视角概述

1.1 茶文化思政教育实践应用价值

茶文化的历史沿革时间与我国历史发展脉络相当,茶文化集合了从古至今各时代优秀的文化、哲学、社会思想,茶文化下的思政教育相较于以往单一的“理论型”思政教育而言,具有更高实践应用价值。首先,茶文化思政教育对于受教育主体(学生个人)有重要的行为引导价值。茶文化下的各个理论都有相应的茶故事、茶案例,刘贞亮《饮茶十德》更是详细的叙述了茶对身心健康及德行礼义方面的具体作用。学生可在具体茶故事案例的“榜样影响”下规范自身行为、并掌握将理论正确融入实践的具体做法。其次,茶文化思政教育对教育主体(高校教师)有重要的教学引导价值。茶文化的形成与茶农、茶商及饮茶者相关联,许多茶歌、茶风俗甚至直接由山区茶农直接流传出来。基于此,茶文化重视各个岗位不同人的群体作用,其引导教师以公平公正的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理论基础。最后,茶文化思政教育对整体社会教育现状有重要的规范改革价值。传统茶文化中的优秀德行精神、历史民族精神及爱国精神,能够指导教育改革的主要方针。除此之外,以传统文化讲演、茶文化国家峰会等各类活动为例,茶文化重视德育教育,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不断助力。

1.2 茶文化多维教育视角契合度

茶文化历史沿革较长、思想内涵丰富,其多维教育视角契合并更新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各类政策。一方面,茶文化的德育价值以茶德和茶道理论为主,而茶道和茶德理论又吸取了老庄道家理论和孔孟儒家理论的精髓。孔子“因材施教”理论促进茶文化思政教育方法的多元化;道家天人合一理念促进茶文化思政教育下的校园和谐。另一方面,茶文化的学术文化价值,契合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各阶理论知识。《大观茶论》、《茶经》等中华传统茶文化著作,能够为思政教育中的爱国理论、文化输出理论、传统精神再造理论提供案例参考。近代茶科学兴起下的茶文化科学学术著作,能结合思政教育中的科教兴国战略进行交叉讲解。综上,茶文化思维的广博性,能够契合各类思政教育内容。因此,茶文化思政教育在高校资助育人创新模式的路经探究中,具有可行性。

1.3 新时期助学育人政策施行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教育并行发展,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愈发明显。为落实全民教育、扶持困难学子,国务院于2007年首次颁发关于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2010年开始,我国各省市地方相应中央号召,开始设立助学金资助贫困学生。据全国助学金普查结果可知,我国高校助学金平均资助面占整体学生的20%,以云贵、广西等地为主的西部地区资助面,更覆盖到整体学生的30%。2012年,我国开发银行助学贷款首创新高,突破120余亿元。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若干意见》将助学贷款期限增加6年,延长至20年。针对学生读书期间的助学贷款利息,政府会进行全额补贴。此意见完善了以往高校助学贷款本息不规范、资助不彻底的弊端。2017年,我国助学金支出达23亿元,党的十九大更是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新时期内,我国高校资助育人施行状况不断完善,且针对点从让学生“有学校上”逐步转向让学生“上好学校”。

2 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探析

2.1 阶段性资助模式利弊分析

一方面,部分高校以学生的上学时间为期限,采取学年制的阶段性资助模式。对于三、四或五年学年的高校专业,分别只资助一、二或三学年的助学金,其余学年则为学生助学贷款。并且学生的助学金/贷款申请条例每年都在更新变化,学生每年都需进行一次资助资格审查。学年阶段性的自主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促进及助学金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困难地区的学生,全阶段助学金名额较少、半阶段性助学金也无法为学生全面排解家庭压力。另一方面,“断离式”阶段助学补贴的发放也不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长足发展。大多高校以学生的整体青壮年时间为期限,只在高校时进行助学金补助和助学贷款的发放,学生毕业后直接脱离学校无法适应时,还需偿还助学贷款利息与本金,对学生本人造成一定压力。

2.2 可视化资助对象评估体系

高校对于助学金的发放,注重公平公正的科学认定。助学金发放的整体过程,都在可视化的、可监察的评估体系中进行。可视化的评估体系能够有效保证助学政策的公正进行,但也有人文建设上的不足。学生不仅就自己的家庭情况进行资料审核和班级演讲,由班级同学公平投出最需资助的人员,部分高校还规定被资助的贫困生不得谈恋爱、不得购买价格过高的衣物食品、不得进行娱乐活动等。贫困生的评估体系被透明化公布,贫困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冲击;且贫困生的生活被管理和监察,不符合高校以学生为主的德育政策。高校在茶道文化的太极和谐思维下,开始形成“助学、奖优、心理辅导”三结合的资助政策,并不断转型完善资助对象的评估体系,保护贫困生的个人隐私,注重资助对象的身心健康。

2.3 精准化扶贫机构平台探析

2018全国教育大会上,我党就现阶段的“全面教育”覆盖度进行目标指导,重点解决困难家庭上不起学及上不起好学的问题。针对部分大学生考取高校的位置在一线或二线城市,同区域高校的资助水平也需就当地的消费水平稳步提升。以往,我国高校精准化扶贫的机构都由政府指定。近年来,教育改革的试行发展及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背景下,各企业也开始联合高校进行商业扶贫、资助等活动。然而,企业类精准扶贫机构目标明显,多以符合企业要求、能为企业所用的人才作为精准扶贫目标。因此,高校需辨别优劣,始终以“育人”为最终目标,对现阶段扶贫机构的重点扶持对象进行教育审核而非职业测定。

3 茶文化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创新路径

3.1 茶企创新思维下校企合作拓展育人维度

茶企在茶文化的繁荣趋势下稳步发展,茶企以茶文化为核心点及创新点,对企业员工的品行及综合素养进行持续性的教育培训。茶企对员工的培育内容与高校茶文化思政教育的内容有一定共通性。因此,为解决阶段性助学政策的短板,茶企可与高校合作,将茶文化思政教育下优秀的被资助对象进行考核录用,以缓解高校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困难、还助学贷款困难的就业断层问题。以传统茶文化为参考,借鉴《淮南子.说林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方式,拓展高校的资助育人维度。茶企以岗位提供和职业帮扶为资助形式,能够让学生以更加有尊严的形式接受资助,也能够让高校以更加有意义的形式促进资助育人的模式的长足发展。

3.2 饮茶文化视角下资金支持同步心理帮扶

饮茶文化是人们以身心健康为目标,在饮茶陶冶情操、净化身心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一方面,在饮茶文化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必须将心理建设的需求跟上我国资金支持的步伐。目前,高校资助育人政策“资助性强、育人性弱”的问题较多,以饮茶文化为切入点,教师不仅要负责贫困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疏导,还要对于贫困生的家庭问题进行关注、解决。在班级中对贫困生需一视同仁,不让贫困生感觉在班级中受到差别对待。另一方面,目前高校资助对象的审查考核应适当隐形化,以教师考核、实地调研的形式代替贫困生班级讲解与学生投票的形式;并介入教研组等第三方进行表决,更具有公平性。

3.3 茶道太极理论下优化校外帮扶资本平台

茶道太极理论来源易学,以八卦和谐、天人合一的观点为主。从茶道太极思维的哲学视角来看,现代部分外资企业的精准帮扶平台过于形式和功利主义,不利于社会主义下的资助育人政策。因此,为稳定整体贫困生的帮扶标准、不让资助对象失衡,高校必须优化部分校外帮扶平台,对于帮扶企业进行慎重挑选、审查。对于校外的扶贫机构的选择也需多元化,尽量契合校内各个不同专业人才,以达到精准扶贫、可持续扶贫的效果。

4 结论

茶文化思政教育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的新模式平衡了德育与资金帮扶的形式,并将“育人”作为重点,帮扶每一个贫困生的家庭状况及身心健康状况。其余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下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可借鉴茶文化思政教育理念的创新视角,开拓我国高校育人体系的循环链,弥补现阶段仍然存在的资金需求过大的帮扶短板问题。

猜你喜欢

助学金助学贫困生
关爱·帮扶·助学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