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以浙江农林大学林学专业为例

2019-01-06苏小菱黄坚钦林海萍

福建茶叶 2019年9期
关键词:林学农林专业

苏小菱,黄坚钦,林海萍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1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2浙江,杭州 311300)

1 背景与意义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并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此次回信在高等农林教育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具有里程碑意义。总书记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全局高度,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问题多次调研、讲话,强调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具体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5号),提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1-3],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林业建设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技术的快速融入与开放,以及人们对生态宜居、产品健康等美好生活要求,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在专业办学中主动适应新时期产业发展新要求,培养具有现代林业经营能力和责任担当,既能守住绿水青山,又能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卓越创新型人才。浙江农林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其林学(含森林保护方向)专业获得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有序推进了卓越创新型林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通过60余年的办学积累,形成了以培养适应现代林业技术创新,具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意识和国际视野,“爱林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案;并从5个维度引导和鼓励学生关心、关注“三农”工作,构建“坚持一个中心,注重二个结合,把好三个关口,突出四种模式,强化五大保障”的“12345--人才培养体系”,激励学生不断提升服务本领与技能,踊跃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把学业初心写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道上。

2 主要做法

2.1 坚持1个中心

本项目充分利用林学浙江省一流学科资源与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优势,夯实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基础条件。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紧密对接现代林业创新驱动发展新要求,以着力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应用能力为中心,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爱林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拔尖创新型卓越人才。

2.2 注重2个结合

2.2.1 科教融合,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教学的实施主体在于专业,科研的实施主体在于学科,为了促进科研反哺教学,学校在林学领域率先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方案,学科负责人兼任专业负责人,学科经费同时支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将林学浙江省一流学科(A)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优势。并在学科建设经费中,专门设立鼓励、支持本科生出国访学资助资金和创新项目申报与成果奖励基金,出台了《浙江省林学一流学科优秀学生国外访学资助管理办法》、《浙江省林学一流学科学生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办法》等文件。除了利用好体制机制上的优势,学院还执行“教授班主任”制度,选拔该专业、学科领域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担任学生班主任工作,负责指导学业规划、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选派年青教师,担任副班主任,协助教授班主任共同做好学生的引导,以更好、更全面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2.2.2 产教联合,将行业创新转化为教育创新。多年来,先后与浙江虹越花卉有限公司、浙江森禾种业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签署互利双赢的人才培养“合作协议”。通过“顶岗实习”和“开放式现场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参与企业生产或业务操作流程等相关工作,从中掌握相关的技术和方法,提升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并通过向企业“分期式派遣”和“订单式输送”专业学生的模式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聘请农林政策研究专家、企业家、工程师、高级管理师来校开设“创新讲坛”,紧密对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与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等联合,通过智政启农、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的“三位一体”合作模式积极组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为学生感受科技创新力量,提升创新意识和参与创新研究提供了更好更新的平台[4-5]。

2.3 把好3个关口

2.3.1 吸引优质生源,把好入口关。近几年,学校先后通过积极争取浙江省政府财政补助政策,将林学等涉农专业作为普通类提前录取并实施免学费入读;实施“三位一体”招生改革;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合作举办林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承担定向基层林技人员培养工作,定向招收事业编制林学专业联合培养大学生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很好地吸引优质高中毕业生报考林学专业。

2.3.2 全方位育人,抓好过程关。出台《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和《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办法》。通过实施“五导结合”的“现代师徒式”导师制,明确导师就是学生的“监护人”,是“师傅”,做到“思想引导、生活教导、学业督导、实践辅导、就业指导”,并负责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到创新技能训练的整个成长过程。

2.3.3 高质量就业,收好出口关。除了成立专职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团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安排日常的校园招聘会,承办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农林水利类专场招聘会,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多维度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服务。成立村官学院,为学生基层就业提供免费课程和专题辅导;成立创新创业实践班,为学生提供创新竞赛辅导和创业项目孵化与实训指导;成立校内外专家辅导团,为学生的出国英语、研究生考试课程做辅导;成立“本硕互助社”和“考研俱乐部”,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

2.4 突出4种模式

2.4.1 小班化教学模式。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学校不仅在招生规模上科学设定数量,而且在教学上通过设定模块方向(城市林业、森林经营与管理、森林植物检疫与保护)的方式,全部实行小班授课。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数字互动、虚拟仿真等开放式的教学空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充分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翻转课堂,开放精品在线课程,线上线下“金课”和虚拟仿真课程,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意识与能力。

2.4.2 国际化办学模式。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开放办学,科学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课程由外籍教师授课;学校还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克鲁克斯顿分校、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瑞典林奈大学等世界知名学校开展“2+2、3+2”等合作办学,并部分支持农林生物和环境类专业学生攻读硕士学位。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申请获得了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浙江省财政全额支持的留学项目——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优本生项目,还开拓了暑期游学和赴美带薪实习等合作项目,均获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

2.4.3 团队化培养模式。在一年级学生中就开始建立以导师为核心的“本研1+1”互助平台,构建“导师-研究生(博士)-本科生”多阶层的“导学团队”,有效融合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开辟了团队育人的新途径。在互助平台中,研究生在协助引导本科生确立大学学习目标、传授学习经验、提升实验操作技能等过程中发挥良好作用;本科生在参与到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中形成良好的科研创新思维,确立考研志向。有效拉长了科研训练的时间,推动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

2.4.4 项目化教育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学院实施“项目制”人才培养办法,鼓励老师增加提供满足不同类型学生需求的开放性项目,实行导师团队成果考核制,促进科研反哺教学;设立了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成立大学生生命科学研究社,鼓励老师遴选和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孵化并向外推荐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项目。

2.5 强化5大保障

2.5.1 平台保障:学校拥有完整的林学类专业学生创新训练教学体系,能充分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需求的学生开展各类创新训练与实践活动。拥有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中心、森林碳汇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亚热地森林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竹业科学与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创新平台;拥有天目山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林学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本科教学实验平台;建立了《植物学》数字互动实验室。同时,拥有潘母岗教学科研基地、生物类综合实习基地等实习基地实践平台。

2.5.2 组织保障:为了强化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制度实施与组织力度,学校成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对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内容和指标进行监控与评估,确保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取得成效并达到既定目标。同时,在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林学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跟踪建设进度和培养质量。还成立了林学中加合作办学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对该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协调及监督,保证国际化办学质量。

2.5.3 制度保障:为了优化课程改革,保证课堂效果,学校出台了《浙江农林大学优质课程(课堂)评估办法》,开展课堂质量监控与优质课程奖励。制定了《重点专业建设实施办法》、《重点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完善的重点专业申报和检查评估制度,保证专业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还充分利用林学专业一级硕、博士学位点的优势条件,制定本-硕-博直通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创造必要的条件和途径。

2.5.4 队伍保障:为了强化人才培养工作队伍建设,学校创新本科教育教学体制机制,坚持一流引领,实施院长主管本科教学的队伍改革,并通过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每学期举办院长抓本科教学工作汇报会等强化队伍责任。实施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综合改革,学科负责人兼专业负责人,让抓专业建设和本科教育成为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明确每一位教授至少主讲一门本科课程;任课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和一定国外留学经历。实施教学管理专业化和队伍职级提升政策,将二级学院教务和教学岗位分设,并从职员岗评为主管岗,有效保障了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2.5.5 经费保障:学校对林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和林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投入充足的经费,并对投入经费的使用作了详细的规划,全部落实到项目建设实施当中,并提供配套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并在林学一流学科(A)建设经费中预算了充足的人才培养奖励经费,保证林学特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工作的良好运行。

3 培养成效

3.1 学生创新意识有效提升。近年来,本科一年级学生100%加入了“本、研1+1”互助平台,积极地成为了创新团队的观学者或者小助手;二年级学生100%进入实验室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并逐步开始申报校、院创新项目和参加竞赛活动。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也明显增多,同时,近五年来培养的350余名林学类专业本科生100%参加了学院或教师团队组织的学生学术沙龙活动,有147名学生在校园内做学术交流报告。五年来,毕业班学生考研(含出国深造)率均超过50%。

3.2 林业工作的使命感增强。五年来,学生利用假期组织了87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共400余人次在导师的带领下分赴贵州、福建、安徽、浙江等省的30余个县、市开展“三下乡”活动,围绕生态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林业产业发展等主题开展调研和技术服务,积极服务“两山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同学生们在实践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激发了他们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为“三农”建设贡献青春力量。而且多个团队和个人事迹突出,获得了省级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调查报告等荣誉。

3.3 学生创新思维不断开阔。五年来,学生第一作者发表核心论文43篇,其中SCI论文11篇;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1项,培养和孵化了省部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7个,培养的学生连续获得全国林科优秀毕业生、梁希优秀学子等荣誉。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我们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精神,秉持以本为本、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深耕绿水青山,扎实推进新农科建设,推进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培养农林产业新形态的创造者、引领者和支撑者,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林学农林专业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国模林学斌:在鞍钢的大船上乘风破浪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如何构建高效的职业院校林学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