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模林学斌:在鞍钢的大船上乘风破浪
2019-11-22徐凤
徐凤
他们心有精诚,手有精艺。
他们技高胆大,巧夺天工。
他们守护经典,攻坚创新。
他们练技修心,兼济天下。
他们来自不同行业,
用极致追求,书写新时代匠人精神。
他们是——新时代大国工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林学斌的父亲在鞍钢燃气厂工作,年少时,茶余饭后,他常听父亲讲些厂里事,比听收音机里单田芳的评书还有兴致。记忆最深的,是父亲总将深蓝色的劳动服洗的干干净净,边熨烫边嘀咕:“啥时候能去炼钢厂看看真正的炼钢啊。”
从那时起,林学斌便也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充满了好奇。
1981年9月,林学斌开启了高中生活。课间时,学校广播里总会播些工人故事,和父亲的故事一样,都是林学斌的最爱。
一天课间,广播里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鞍钢第三炼钢厂的工人郭玉华,酷爱文化知识,无论寒冬酷暑都坚持到鞍钢工学院的教室外偷偷旁听。学院的老师们被她的行为感动,允许她进教室和大家一起听。从此,郭玉华加倍努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取得不小成就。
同学们大多一听一过,林学斌却很受触动。那颗去看到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心,更加蠢蠢欲动了。
“我都没想过梦想成真会这么快!”1983年林学斌高中毕业后,以“接班”的方式进入了鞍钢。更意外的是,不是附属的燃气厂,而是直接进入第三炼钢厂成了一名弱电工。
林学斌刚进厂时,鞍钢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并率先拉开了“平炉改转炉”“模铸改连铸”等大规模技术改造。
1987年,鞍钢从日本神户制钢厂引进的200万吨1号板坯连铸机工程开工建设。为了让职工的技術水平尽快适应先进设备,厂里选派林学斌等349名工艺、设备相关人员,南下武钢、宝钢进行理论与实践双重培训。
“第一次看到连铸机,我感叹,嗬!好大一家伙,完全没想过今后会一直与它朝夕相伴,一晃都三十几年了。”林学斌回忆道。在武钢,林学斌初见连铸工艺和设备,上千度的钢水注入结晶器,片刻工夫便形成了具有一定厚度、内部仍包裹着液态钢水的铸坯。“从液态钢水到固态铸坯,在连铸机上只用短短30分钟就完成了,真了不起!”林学斌更加期待连铸在鞍钢的投入使用。
培训期间,林学斌时刻充满危机感。“设备上的自动化部件,我那时候见都没见过,甚至连名都叫不上来。”他深知,如何把鞍钢新引进的连铸设备用好,也是工人们亟需攻关的难题。
求知若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党中央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号召下,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函授、夜大课程,为广大在职青年敞开了求学和深造的大门。求学成了青年职工们追逐梦想、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从这时起,林学斌走上了与众不同的技工求学路。
1993年,林学斌报名了中国计算机函授学院的课程。平时抓紧时间干活儿,到集中面授时间,他就请事假,自费到沈阳上课。第二年,他又参加了鞍山电大举办的中专日语自学考试。为快速提高日语口语,还和一些同学成立了日语角。“那时候日语角非常少,我们这个地点也不固定,基本上是这家去一次,那家去一次。”用日语聊天、翻看日本报纸或书籍,全情投入,进步相当快,当年就拿到了中专日语自考的毕业证书。
时间转眼到了2004年,40岁的林学斌依旧求知若渴,又报考了鞍钢职工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由于是夜大,林学斌下班后赶过去总是迟到。“老是听不到开头,特可惜,心里也急。”后来,他干脆一咬牙,买了辆铃木摩托车,每天一下班骑上摩托一路狂奔,带着一身的疲乏、饿着肚子,春夏秋冬风雨无阻。
林学斌算不上天生的学霸,如此拼命,连拿三张大专文凭,为的还是他心心念念的连铸设备。“我作为连铸电气设备点检员,掌控着系统的中枢神经。想要它不出毛病,或者出了毛病马上能修好,就得玩命学。”林学斌说。
在大连铸工程建设时期,厂里前辈去日本培训带回了一些连铸机的日文资料,工人们如获至宝。可资料只有一份,大家又都要用。林学斌索性把这些资料从头到尾全抄到了本上,最后笔记本落起来足有半米高,几十万字。
此后的几年里,有不明白的或记不准的地方,林学斌就去翻“手抄本”,如今本上的内容他差不多都烂熟于心。他还自费购买了几乎所有能买到的连铸电气专业书,每天学到深夜。白天跟着日本专家,更是不放过任何请教的机会,有些图纸日本人不让看,他就趁吃午饭时间偷偷看。
一台连铸机的电气图纸摞起来能有一米高,他硬是把这一张张关键图纸画成简图,画在可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上,拿着这些“手抄图”每天厂里学、家里看,死记硬背,只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消化理解。
1996年,为配合二号板坯连铸机设备安装调试和日常维护工作,三炼钢厂决定通过考试选派一些技术人员,赴日本安川电机株式会社培训。听到这个消息后,林学斌兴奋的汗毛都竖了起来,当即报了名。
好事总多磨。为了能去日本学习深造,林学斌废寝忘食地准备,患上了严重的眩晕症,考试当天上午,还躺在医院里挂吊瓶。“我一定要到日本企业去看看他们的生产现场。”挂完吊瓶后,林学斌在家人的陪护下支撑着赶到了考场。
考场里,林学斌几次呕吐,可还是咬着牙坚持把所有科目考完。没过多久,成绩出来,林学斌给所有人一个惊喜,在一众大学生应试者中,他以工艺、专业和日语,三科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培训资格。
再强的人也有弱点,家人就是林学斌的痛。至今儿子眉宇间的一块疤,仍时刻提醒着这个男人对家庭的“不负责”。
媳妇在厨房做饭,让林学斌照看刚一岁多的儿子。林学斌一手抱儿子,一手拿书,一心二用,不知不觉就把抱孩子的手松了,儿子的眉骨正好磕在暖气片上,流了很多血。
听到孩子的哭声,媳妇冲进屋内,一把夺过孩子,疯了似的跑去医院。这时林学斌才缓过神来,忙把手里的书扔掉,跟着跑了出去。多年过去,这件事仍是家人心里的一道坎,媳妇每当想起孩子头上缝合的4针,都会边抹眼泪边埋怨他。
还有一回,林学斌带孩子下楼玩,本想着孩子自己玩,他看看书,两不耽误。可林学斌下楼梯时就忍不住翻看起来,孩子太小一脚踩空,从楼梯上滚了下去。除额头、肩膀多处的皮外伤,舌头也被新长出的两颗门牙硌出两个血窟窿。打那以后,媳妇再也不敢让林学斌看孩子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对不起娘俩,尤其是儿子。”说到这,林学斌用手偷偷拭了下已湿的眼角。
吉祥三宝
工作中,林学斌总是随身携带三件东西:手机、手电筒、笔记本电脑,这是他的“吉祥三宝”。手机24小时开机,时刻准备着处理突发故障,“手电筒”则被用来下现场时,仔细点检犄角旮旯。林学斌的笔记本电脑里有一个神奇的档案——“故障档案积累”,里面记载了30多年来,经他手处理的各类典型设备故障。一开始是记在笔记本上,后来有了电脑,他就将纸质档案改成了电子档案,记载了上百个电气故障事例,容量高达100多Mb,包含300多幅图片、35000多字,算是电气故障的“百科全书”了。
2015年2月22日,农历大年初三。维护人员刘小义打来电話称2号RH真空处理炉顶枪码盘发生故障,导致生产中断,工人正急得团团转。“相同的故障该机组在5年前发生过一次,我马上去查记录。”百科全书在手,林学斌镇定自若,不到一分钟,当年故障发生的时间、地点、现象、原因和处理方法都清晰显现在电脑屏幕上。他将处理方法通过手机传给工友,故障很快处理完毕,等他赶到厂时,RH真空处理炉已经具备生产条件了。“每到这个时候,就觉得挺有成就感的,花这么多时间,算没有白费。”林学斌说。
2012年,炼钢技能大师工作站(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作为领创人,林学斌站在了更高的舞台上。他将自己多年来在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学习方法,毫无保留的通过导师带徒、技术交流等方式传授给需要的人,为企业培养出众多高技能人才。徒弟请教问题,他逢问必答、答则不厌,从不会“留一手”,更没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旧观念。
对电气专业来说,现场就是最好的课堂,处理故障是“成手”的最快途径。可大连铸的生产处于连续运行状态,电气设备不能随意操作。为让青年职工能够亲自上手处理设备故障、编写程序指令,林学斌想出了一个高招——模拟实际教学。他用旧电气柜设备上换下的电气元件、线路,以及修复的备品备件建起来了模拟实验室,涵盖了大连铸区域内所有控制系统。在这个练兵场里,大家可以编写程序、修改命令,林学斌还会有意设置些故障点,培养青年工人查找问题、处理故障的能力。
“林学斌教过的徒弟,无论到哪儿都让人放心。”这句话在钢厂流传已久,奚宏军、揣立柱等一大批林学斌的入室弟子,单拎出来哪个都是大连铸系统“三电”控制领域独当一面的精英。
林学斌的人格魅力也如同磁场一般,把众多技术“大咖”,吸到了自己身边。如今,以林学斌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网罗了炼钢总厂114名高级技师、531名技师。在林学斌的影响和带动下,工作站百花齐放:刘铁的《RH-TB真空处理设备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项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国际、国内发展金奖,荣获全国技术成果二等奖;王振奎的《转炉投标机自动上标装置》专利,实现自动上标,提高了炼钢自动化水平;柴帅的《自动加渣机定厚回溯二步闭环》先进操作法,使连铸坯表面缺陷率下降了30%,在全厂范围内推广……2012年至今,团队的力量逐渐凸显,收获创新成果803项、创效2.66亿元。
现在的林学斌虽已过知天命的年纪,可学习之路仍未停止,依旧宝刀不老,处处牵头、“打样儿”。在他看来,不倦地学习将终身相伴,“就像在海里游泳,你可能不知道自己游了多远,但岸上的人清楚。”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