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派中医特色灸法述要*

2019-01-06胡天烨胡汉通盛燮荪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艾炷施灸灸法

胡天烨 胡汉通 陈 峰# 盛燮荪

1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1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浙派中医”包括了丹溪学派、永嘉学派、针灸学派等十大医学流派[1]。在中国针灸史上,浙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浙江医家博采众长,大量使用灸法,且在民间流传广泛,不乏特色灸法的发现[2]。笔者通过查阅针灸文献,访问浙江针灸医家、学者及传人,搜集整理出浙江灸法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几种灸法,分述如下。

1 灸必发疮——化脓灸

古代灸法大多是大艾炷化脓灸,近现代化脓灸仍沿袭了唐宋时期的施灸方法。浙江各灸法学派中以平湖严氏化脓灸最负盛名。在艾炷大小、取穴要求、灸疮发与不发、灸后调摄等方面都有严格规范。浙江化脓灸主要用于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哮喘等需要固本强壮的疾病。

严氏[3]化脓灸取穴及施灸时尤其强调体位端正,取穴自具特色,先取大椎穴,严氏家传取大椎标准为“颈项后三粒算盘珠样圆骨下凹陷当中”,即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取穴定位后,在穴位上做印记,涂以少许蒜汁,将艾炷置于其上点燃,当患者感到灼痛时,术者轻拍灸处周围,以缓解疼痛;连续灸7~9壮,灸毕,贴以太乙膏薄贴;化脓至皮肤愈合约需45天,每年在“三伏天”灸治1次,连续灸治3年为1疗程。灸后注意灸处护理及调摄,促进愈合、防止感染及灸处发痒、防止灸疮损伤。

施氏[4]化脓灸坚持辨证施治,选穴以具有补益元气、固阳扶本作用的腧穴为主,配伍有关之腧穴施行灸治,达到扶正与祛邪兼顾的治疗目的;以脏腑辨证为主,随症增穴配伍,在治疗应用时归纳为补气平喘、益气升提、益气健中、补肾壮元、固元消癥五法。对久病顽疾采用分年灸治,一般每年施灸1次,每次选穴3~7穴。

2 力宏温通——铺灸

铺灸法改良于长蛇灸,是流传于绍兴地区的一种灸法,具有灸穴面广、灸炷大、火力宏、温通力强等特点,非一般灸法所能比。其名“铺”可能因施灸时用蒜泥、艾绒大面积铺于背部,自大椎至腰俞的督脉上施灸而命名[5]。其施灸于督脉,为阳脉之都纲,统摄全身阳气。铺灸之艾火温通作用,可通过督脉两旁的夹脊穴以及五脏六腑的背俞穴,起到振奋脏腑的功能,从而通畅经脉、调和气血。铺灸法在当地流传十分久远,民间常用以治疗虚劳百损,如哮喘、痹证、肌肉劳损、不孕不育等多种慢性病。

近代浙江医家罗诗荣将铺灸法进行改良,用“斑麝粉”敷于铺灸底层而后施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强直性脊柱炎,以及虚寒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甚佳。罗氏铺灸法[6]在后背正中涂以蒜汁,均匀地敷以斑麝粉,铺以蒜泥,在蒜泥上再铺上艾绒。施灸时,点燃艾炷的头、身、尾三点,燃尽后再在原处铺艾绒如前法继续施灸,一般灸2~3壮,灸毕除去蒜泥。施灸后皮肤若出现水泡应至灸后3日用消毒针刺破水泡,防止感染。至施灸处结痂,脱痂,皮肤愈合,一般约需30天左右。传统的铺灸法一般都施灸于久病顽固之疾,故十分强调施灸前的准备和施灸后的养护。罗氏传人[7]改良后的铺灸法将蒜泥换成生姜泥,使灸力更温和,减少感染的发生,患者也更易于接受。

3 操作简便——雷火针、太乙神针及艾卷灸

浙江诸暨医家陈佩永行医于浙江萧山(今杭州萧山),为萧山十大名医。其以治疗伤科闻名,有“治伤雷火针方”流传于世,专治跌打损伤。陈氏另有太乙神针方,分镇痛、逐瘀、温经、散寒四方,临床疗效确切。浙江医家孔广培、张文澜分别著有《太乙神针集解》和《太乙神针》,载有太乙神针方及灸法。浙江省名老中医马雨荪对太乙神针的研究颇多,并自制太乙神针器,改良了太乙神针灸法,也推进了灸器的发展[5]。

艾卷灸的艾绒中不掺药粉,即清艾条灸。浙江灸法学派中高氏灸法“和灸”即属于艾卷灸[8]。和灸分为艾条手持灸法和艾条灸架灸法。和灸刺激温和,无灼烫风险,是一种患者易于合作治疗的自然疗法。和灸能逐渐减轻、缓解患者的自觉症状,对于部分慢性病症如头晕、网球肘、腰痛、慢性虚寒性胃痛等疗效良好。

4 灸助生长——百会压灸

压灸,最早出现于八十年代中期,是指艾炷或艾制物在直接灸的过程中采用反复压灭的方法来达到治病目的一种灸法[5]。百会压灸是在头部百会穴,也有配伍上星穴或前顶穴,置以黄豆大小艾炷直接灸,当患者感到皮肤灼痛时立即将艾火熄灭,取掉艾灰,在留下的一层薄艾灰上继续放置艾炷点燃。连续灸完25~50壮,患者自觉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症情好转。每次根椐病证情况,灸30~50壮,多可至100壮。病情轻者、病程短者灸1次,反之,可连灸2~3日。此法流传于浙江东阳、义乌、衢州一带民间,流传至今已1700多年,多用于治疗眩晕、疼痛等病症,尤其在小儿发育迟缓及小儿防治疾病等方面运用广泛。宋代浙江瑞安医家王执中所著《针灸资生经·虚损》中有“脑虚冷……宜灸囟会……八岁以下不宜针”的论述,《针灸资生经·偃伏头部中行十穴》“百会”条下有“北人始生子则灸此穴,盖防他日惊风也”的记载,宋代多用直接灸法。

浙江各灸法学派中施氏灸法将传统百会压灸进行改良,在百会穴上涂少许凡士林,用麦粒大艾炷直接置其上灸,至患者觉灼热时,取一截艾条用力按熄艾炷并保持10s,以保证热力足量渗透进穴内,连灸5壮,灸毕在百会穴处涂以少量绿药膏,操作更简便安全[9]。

5 灵活施灸——麦粒灸

麦粒灸是一种将艾绒制成形似麦粒的艾炷在相应部位施灸治疗疾病的方法,属于直接灸的一种。麦粒灸艾炷小、痛苦少,除面部及血管部位不宜施灸外,大部分穴位都可施用[5]。麦粒灸的操作需要点穴精准,将艾炷置于穴上点燃后,当患者觉灼痛时,取下艾炷,用干棉球擦清皮肤表面,再依前法施灸。一般初次灸3壮,以后每次灸5壮。皮肤呈红色或呈轻度焦黄色时灸毕,涂少许甲紫并用敷料覆盖。麦粒灸一般适用于脏腑病和久病者。如慢性肝病、慢性肠炎、月经不调等。常用背腧穴和腹募穴,配伍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

浙江施氏灸法在临床中较多运用麦粒灸治疗各种疾病,其传人罗开涛[9]运用麦粒灸结合百会压灸治疗眩晕,效果显著,认为此法治疗眩晕意在调整全身阴阳平衡,调节大脑功能。梁德斐[10-11]运用小艾炷麦粒化脓灸治内眼病、慢性鼻渊、阿米巴痢疾、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类风湿关节炎、前列腺肥大、子宫脱垂等疾病均有良好效果,其小艾炷为米粒大,壮数少,取穴少,灸后贴上淡膏药促其化脓,7~10天后化脓,1个月后灸疤自愈。

6 其他

衢州医家雷少逸校补编著的《灸法秘传》中记载有“银盏隔姜灸法”,其中记载的“灸盏”是晚清以前最为完善的灸器,与现代灸器更为接近[12]。钱塘医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记载有“内府阳燧锭治风气并肿毒”,并附有阳燧锭灸法的制法及用法,该法具有表皮不甚灼热而热力可深达病所的特点,对于着痹、骨痹等证,疼痛畏冷在于深部者均可施用,且非一般灸法所能及[5]。衢州医家杨继洲《针灸大成》中载有“蒸脐治病法”,以面做圈置于脐上,放入药末艾灸之,达到强壮脾胃,“使气海常温”的功效(此处的气海泛指丹田之部位,并非指一穴)。另外,如以施氏针灸为代表的温针法,以盛氏[13]强壮灸为代表的药饼灸法,运用白降丹施灸的药物点灸法等均是流传在浙江地区的特色灸法。

7 小结

“浙派中医”的提出,为挖掘浙江特色灸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为浙江灸法更好地传承奠定了基础。浙江特色灸法的整理,让我们看到了前人对浙江灸法做出的贡献,并且激励我们要继续推动浙江灸法的发展,使这些特色灸法在提高诊临床疗效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8 参考文献

[1]朱建平.浙派中医对中医药学术进步的贡献[J].浙江中医杂志,2018,53(10):703-705.

[2]胡天烨.浙江近代灸法学术流派整理与研究[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7.

[3]龚秀杭,严蕊雪.严定梁临证经验[J].中国针灸,2004,24(9):65-68.

[4]方剑乔.浙江针灸名家临证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社,2009:9-17,55-59.

[5]杨楣良,盛燮荪.浙江近代针学术经验集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8-86,138-168.

[6]朱月伟.罗诗荣老中医学术特长与临证经验[J].中国针灸,2003,23(3):162-164.

[7]李邦伟,任璇璇.铺灸疗法临床应用综述[C].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2012:142-144.

[8]高镇五.和灸的妙用[C].94国际针灸与气功学术会议.1994.

[9]罗开涛,沈来华,杨喜兵,等.百会穴麦粒灸为主治疗眩晕症5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1):827.

[10]梁德斐.肝俞穴化脓灸治疗内眼病的体会[J].浙江中医杂志,1995,30(1):22.

[11]梁德斐.化脓灸运用心得[J].浙江中医杂志,2000,35(6):252-252.

[12]盛燮荪,杨楣良.雷少逸灸法秘传述略[J].浙江中医杂志,1997,32(8):372-372.

[13]盛燮荪,陈峰,朱勇.论强壮灸法[J].中医杂志,1991,26(8):10-12.

猜你喜欢

艾炷施灸灸法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灸法治疗“未病”
Chinese Acupuncture
家庭灸法轻松缓解眼疲劳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中暑
隔姜灸治腰痛
不同质量艾炷灸温度时间曲线变化的研究
隔物灸量化指标机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