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2019-01-06李学锋
李学锋
(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的种植和利用历史,可以追溯到2700多年以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茶和茶产业的发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一直相对淡漠。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快速前行,科技创新力度越来越大,茶企由传统的小作坊形式,向着科技化、企业化、集团化发展,不断有新的茶叶品种,新的茶叶衍生商品出现,即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又丰富了茶产业市场,还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口味需求。知识产权在茶叶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维护企业利益不容侵犯,维护企业顺利快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做好茶产业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性工作,才会给茶叶企业的新品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 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概况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也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国饮。我国产茶区幅员辽阔,茶叶种类名目繁多。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总茶园面积的60%,产量占世界生产总量的40%以上,在全国范围内,有20个省份、900多个县市区产茶。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绿茶、白茶、青茶、黄茶、红茶、黑茶等六大茶类的国家。茶产业一头连着千万茶农的收入,连着产茶区的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数以亿计的消费者群体,促进茶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是功在千秋、利国利民的农业大事之一。
在国家层面,2016年,原农业部就出台了《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对未来五年之内,我国茶产业的如何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系统性的规划。以此促进传统茶产业饿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我国原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也曾经表示,“做强中国茶产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事实上,我们国的茶产业在最近两年内,也在向着做绿色发展,做优质茶叶、坚持市场导向、加强品牌建设,传承并存创新的方向发展着。
随着茶叶市场细化程度的加大,我国的茶叶产业越来越重视名优茶和品牌的建设,对茶叶品牌所能带来的产品竞争力和经济附加值的认识程度,较上个世纪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一大批区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性茶产品出现在消费者的面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优化,茶叶的消费群体在逐年扩大,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和国际市场之间的贸易交流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和广泛。茶叶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知相交的重要媒介。
综合我国茶产业的发展趋势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茶企正在逐步改变传统商业模式,向着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国际化等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以企业利益保护为基本出发点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问题,也必然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壮大而逐步被暴露的更多。完善制度建设和保护机制,也是现代化茶叶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2 传统茶产业常见知识产权问题
由茶叶产业中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利,而引发的案例并不少见。如著名的红茶品种金骏眉,是2005年由武夷山某茶企研发成功的新品。但由于当时法律意识淡薄,知识产权认识程度不高,并没有申请商标注册。于是,一时间武夷山遍地出产金骏眉,最后也只能被认定为是品种之一而具备公共属性。以此例抛砖引玉,我们先对茶产业常见知识产权问题加以阐述。
2.1 文化创意屡被抄袭现象严重
文化创意所带来的,不仅是设计、理念和心理享受上的改变,更多的是其带来的丰厚的增值服务。做为当代服务业的高端形态,文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领域内新的着力点。众所周知,就连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也靠着文化创意产品实现了大幅的增收。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中有着海量的文化元素可以古为今用。真是看到这一点儿,我国有不少的产茶区,将传统茶文化元素与茶乡旅游、茶产品包装设计、茶楼茶肆的装潢等进行有机的结合,以谋求市场的更大竞争力。然而现实却是,只要有好的文化创意出来,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动力,那么好的创意就会立即被其他企业肆意剽窃使用,最终的结果就是短时期内同质化现象再次发生,文化创意所带来的企业竞争力也荡然无存。
2.2 茶企对品牌的认知程度不够
作为一种商品来说,茶叶在我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一直在小农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着市场交易活动。尽管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阶段型的官方垄断经营和管理,但被干预的也是市场的流通渠道和流通区域,对茶叶的品牌建设却鲜有为之,对茶叶的命名也只是茶叶的种类而已。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部分茶企还是只注重传统茶叶生产,而对茶叶品牌建设的认知程度还远远不够。与我国茶叶品牌建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并不出产茶叶,但其从其他国家进口茶叶后,在本土加工生产的“立顿红茶”,却是世界上第一红茶品牌,比第二大品牌的茶叶销售额至少高出一倍还要多。同时,并跻身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后世界公认的第三大非酒精类饮料。这样的数据对比,让我国茶企不得不清楚的认识到,一个成功的品牌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所在。
2.3 企业品牌创建保护意识薄弱
千百年来,我国的茶叶大多数是以地名加上茶叶种类名称,当作茶叶商品名来进行销售的。如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信阳毛尖、福鼎白茶等等。这样的商品命名方式,在经济形态单一的市场环境下尚可存在。而到了当下,随着人们对商品的细化区分消费习惯的养成,在购买商品时越来越注重品牌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的生产加工工艺发展,每年也都会有不少在千百年来从未出现的茶叶品种,以火爆的姿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例如最近两年,“陈皮+普洱”的“小青柑”热销我国大江南北,成为茶叶市场中的新贵。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对自有知识产权的茶叶新品若不加以品牌的保护,很可能在极端的时间内就会有大量的同类产品出行,从而错失企业发展、品牌建设的最佳窗口期。
2.4 制度建设和保护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力度的逐年加大,专适于各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条例也逐渐得到完善。而相对我国茶企来说,专属的制度建设和保护机制尚为空白。在很多产茶区内,小作坊式的家庭企业仍是市场的主体,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相关行为,多是在当地茶叶协会制定的约束框架下进行,缺少法律法规的保护机制。2005年6月,武夷山市正山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元勋,根据几位北京客人的建议,在公司内与公司的制茶师共同研发成功“金骏眉”,但并没有立即注册商标。最初参与研发的几人,还写出了详细的制作工艺,交给同村的其他茶厂,一起推广生产“金骏眉”。2010年12月,正山茶叶有限公司的“金骏眉”商标申请,通过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复审,立即茶叶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多家当地茶叶企业提出异议。最终,“金骏眉”被认定为茶叶通用名称,而非商品名称。就这样,“金骏眉”这个有着巨大含金量的金子招牌,并未能留在武夷山区独享,对当地茶叶产业和地方经济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3 茶企知识产权保护路径探析
知识产权,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知识所属权”,指“权利人对其智力劳动所创作的成果和经营活动中的标记、信誉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来说,通过人类智力创造出来的内容,如发明、艺术作品、外观设计,以及在商品包装上体现的商标、图像、标识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知识产权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在商业竞争中不乏引发旷日持久官司的商业案例出现。具体到茶叶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机制。
3.1 加强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知识产权问题在茶企中无处不在。如在茶叶的生产过程,复杂且繁琐的加工工艺要求严格,一个细微的加工环节,如温度、湿度的差异,都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最终体现在茶叶商品的口感上。再如茶叶的包装和营销过程,商标、包装设计、文字的使用、营销广告词等等,都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之内。这些内容,是实现产品与其他厂家形成差异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固定资产、生产资产之外的,无形的重要资产之一。事实上却是,我国的茶叶企业大多遵循传统的经营销售模式,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鲜有企业将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应用,对知识产区的侵犯行为的阻止,上升到企业发展的高度来对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流失,错过了企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因此,建议茶企加强对员工知识产权相关内容培训,组建专门的部门,对自身知识产权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最大程度上避免知识产权被随意侵害的事情发生。一旦发现知识产权被侵犯,迅速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护,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出现。
3.2 提高企业打造品牌的意识
关于品牌的重要性,随着各种商业案例的见诸报端,也越来越引发茶企的重视。如旷日持久的“王老吉”商标之争,就是给我国各类生产企业上了一堂生动的知识产权保护课程。再如世界第一茶叶品牌“立顿红茶”,其品牌背后产生的经济附加值,足以让我国任何茶叶企业瞠目。再如我们常见的福鼎白茶,同样山头、同样年份、同样口感的茶品,“品品香”和“绿雪芽”白茶的销售价格,要远超于其他品种的福鼎白茶。作为茶企来说,打造一款知名度高的品牌茶叶,绝非一时的易事。但必须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产品名称、包装、标识、装潢设计等侵权行为坚决打击,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来。
3.3 完善制度保护知识产权
在我国,茶企的正常生产,要受到食品安全、环保、质量监督等多部门管理,不同的管理部门之间,难免会存在管理上的交叉,甚至是多重标准的管理。这样的企业运营市场环境,极大的限制了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议茶企应以当地茶叶协会为带头人,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针对企业运营、品牌建设、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问题,谋求地方性法律条例等政策上的保护。同时加强知识产权被侵犯的预警机制,对可能会出现知识产权被侵犯的环节进行充足的预判,并做出详实的防范预案来,防治“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局面出现。
4 结语
茶产业深深的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茶产业的发展,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于发展。作为产茶地来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最大想限度减少恶意竞争、保护体系混乱、品牌意识薄弱等问题,充分的用好知识产权这把武器,推动企业大胆创新,维护企业权益不容侵犯,促进我国茶企向着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