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育人融入思政课堂教学路径研究

2019-01-06钱云霞

福建茶叶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育人思政

钱云霞

(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之一。长久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因富有较强的理论性,其庞大的内容体系导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易出现课程资源局限于教材、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脱节、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等问题,这对新时期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落实,有利于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主体。因此将实践育人融入思政课堂教学,是提高思政课堂质量、推进思政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具有教学意义和现代价值。

1 构建实践课堂一体化教学体系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而认识为实践提供指导,两者相辅相成。实质上,个体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是在与群体、社会、环境等相互交融的过程,是知识水平获得提高、交际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实践育人作为高校贯彻实施的教育理念,明确了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突出知识经济时代下学生个体实践性的发展目标。因此,新时期推进实践育人进教材、进课堂、进生活、进头脑,构建实践课堂一体化的教学长效机制,搭建起素质能力协同发展的实践平台,形成实践、教育合力尤为重要。

1.1 内外合力

内外合力,即课堂内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传授和课堂外红色先锋系列活动的开展共同促成整个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意识形态的教育,其政治性、先进性、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要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的“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深刻认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地、系统地、合理地规划好课堂外有利于学生受益的实践活动。

1.2 知而后行

知而后行,旨在于让学生能够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做到融会贯通,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丰富完善课堂教学体系。有学者指出:“实践育人是将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联系起来的着力点。”[2]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广,一般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红色先锋教育紧密结合。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带入课堂,运用生动的语言,巧妙地结合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全方位提高综合素质。由于每个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不同,在开展实践活动时要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调研探究,合理分配实践团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团队效益达到最优化。

2 结合教学加强实践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指出:“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3]从当今形势来看,如果教学内容还只是处于简单地教授原先教材课本中的知识,不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不加以革新教学方式,不突出实践教育的重要地位,是难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因此,教师应切实结合教学相关内容,开发利用好当地特色文化,加强实践环节。

首先,需要学校的牵头和带动作用。要切实践行实践育人理念,就要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做到“三个结合”,即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第二、第三课堂实践相结合;专业性实践与非专业性实践相结合[4]。以上三种结合,做到了学校统筹安排,教师具体规划,学生作为实践主体的要求。

其次,确定相关实践基地实践学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或是红色基地与学校签署建立了实践基地,定期让学生参与学习研究,日益成为实践活动的主要来源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最后,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要提高思政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是必由之路,它能帮助教师达到更好的育人目的。教师可以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可以互换“师生”身份,让学生就某一知识点结合思政内容或是生活实例进行讲授和分析,将心中所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呈现,再由老师点评和补充,从而帮助学生内化于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完善教学计划,分层次提高教学内容指导,创造实践育人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新格局。

3 开发利用隐性教学资源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5]。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推进思想政治课堂改革,应当积极开发利用隐性教学资源。隐性教学资源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包括现实性隐性教学资源、观念性隐性教学资源等的需要深入挖掘和探索的教学资源。现实性隐性教学资源主要有教学设置体系、学校管理制度等,观念性隐性教学资源包括校园文化氛围、教学教育思想、师生行为方式等。

现实性隐性教学资源是基于教材之上,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学资源。挖掘思想政治课程的隐性德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行为方式教育、道德文化教育良好的载体。它隐含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进而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如今,部分学生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狭隘的理解,无法清楚认识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缺乏积极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积极探索隐性教学资源,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将实践育人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路径。

4 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我们要改变由一位教师专授的“一言堂”、“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向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互动式、多样化教学模式以及多位教师同上一堂课的新教学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中国计量大学对此创新了教学模式,开展了有益的探索,除了“万人同上一堂课”外的活动,在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组为单位,由不同教师承担不同专题的讲授,共同完成一门教学课程,其中还加入了实践内容。在面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开设的《领导力课程》中,由多位不同行政部门岗位的老师进行专题授课,再结合探讨式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都是创新型的探索,也具有实践性的启发,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价值理念,符合教师和学生互助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还需要让时事政治入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发声者,在我国,它紧跟时代和社会的步伐,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传播至各地。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时结合课内、校内、校外实践课堂,鼓励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评析国内外时事政治,提高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和敏锐性。当前学生群体有独立的思维方式,新奇的观念想法,在课堂中加入时事热点问题,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6]。这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对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和期望。由此可见,增强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是一种丰富理论性的方式,它结合实践教学模式,使理论具有说服力,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实践教育是一种独特的育人方法和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则是帮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实现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