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死亡
2019-01-06邱彦龙公绪锋孙夫东
邱彦龙,公绪锋,孙夫东
(山东省平邑县人民医院,山东 临沂 27330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7岁,因腹部疼痛不适、乏力约1个月,于2018年3月27日入院。既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3年,对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雷尼替丁胶囊、丹参片过敏。
体格检查示体温 36.4℃,脉搏 80次/分,呼吸21 次 /分,血压 120 /90 mmHg(1 mmHg=0.133 kPa)。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疼痛不适,右腹部压痛,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室性早搏,ST改变。强化CT示肝多发囊肿、胆总管末端占位。诊断为胆总管末端占位。3月29日,全身麻醉下行胰及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青霉素G钠及头孢米诺皮肤过敏试验阳性。手术顺利,术后血压112/71 mmHg,血氧饱和度(SpO2)0.99。给予氨甲环酸 0.5 g、脂肪乳(C14-24)500 mL、复方氨基酸(18AA)250 mL,人血白蛋白40 g,静脉滴注。4月2日00:31,自诉腹部饱胀感,行床旁心电图示心律不齐、心房纤颤、心室率121次/分,听诊肺部少许干湿罗音。请心内科医师会诊后,00:50给予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J20130036,批号为 7A029,规格为每支 3 mL∶0.15 g)0.15 g+5% 葡萄糖注射液 20 mL,以 2 mL /min速率静脉泵入,并给予心电监护。泵入约3.5 mL时(约2 min时)出现皮肤及牙龈瘙痒、血压降低,心电监护示窄QIS波、节律120~170改变。因既往有脂溶性维生素(Ⅱ)、雷尼替丁胶囊、丹参片、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考虑患者为过敏体质,可能为胺碘酮所致过敏反应。立即停用胺碘酮,给予吸氧(2 L/min),地塞米松磷酸钠10 mg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 mg静脉注射。用药后,瘙痒无改善,1:00呼之不应,自主呼吸弱,面色发绀,听诊未闻及心音,大动脉搏动消失,心电监护示等电线,立即予以持续胸外心脏按压,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1:05恢复窦性心律,心率维持在103~148次/分,血压维持在 60~70/40~50 mmHg,但神志仍不清楚,立即请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会诊,1:15给予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再次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 mg,1:25心电监护仍示等电线,1:30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予200 J双相波电除颤1次,1:35心电监护仍显示心室颤动,复给200 J电除颤1次,之后间断给予肾上腺素1 mg、异丙肾上腺素1 mg等,经抢救至1:50心跳、呼吸仍无法恢复,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宣布死亡。
2 讨论
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可治疗多种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尤其适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抗心律失常治疗。胺碘酮不良反应主要为肝损害、肺纤维化、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静脉炎等[1],而过敏性休克非常罕见[2]。胺碘酮引起过敏反应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为胺碘酮属于含碘化合物,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5-羟色胺等介质,从而引起过敏反应[3]。此患者既往做过强化CT,使用过含碘造影剂,未见过敏反应,此次过敏由胺碘酮中的碘导致可能性小。
此患者因胰及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房颤给予静脉泵入胺碘酮治疗,用药约2 min时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立即停止给药。虽请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共同参与抢救,最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患者未合并使用其他药物,故考虑过敏性休克很可能与胺碘酮有关。患者既往对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雷尼替丁胶囊、丹参片过敏,推测属于过敏体质,此次仅使用胺碘酮出现过敏性休克并死亡可能与患者自身情况(如性别、年龄、免疫力下降、原患疾病及过敏体质)有关。提示临床医师对于此类过敏体质患者,应在用该药前防范过敏风险的发生,需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用药情况及过敏史,用药过程中(特别是首次使用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不适需提高警惕,及时停药,积极对症处理,并做好急救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