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鲁氏杆菌病防疫
2019-01-06马得才
马得才
(甘肃省临夏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31100)
羊布鲁氏杆菌病是养羊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该病一旦发生,不仅会给养羊产业造成危害,同时会威胁人类的健康。本文就羊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预防措施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希望能够为该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1 流行特点
布鲁氏杆菌是羊布鲁氏杆菌病的致病菌。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病羊以及带菌羊,以母羊的流产以及公羊的睾丸炎为主要特征,一些病例可能会出现关节炎,而绝大多数的病例属于隐性感染。与公羊相比,母羊更易患上羊布鲁氏杆菌病,患病母羊在分娩以及流产的过程中,其体内大量的病原菌就会随着胎儿、胎衣以及太水排放到外界环境中,进而造成污染[1]。任何年龄以及品种的羊只均可患上羊布鲁氏菌病。本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高发于繁殖较为集中的季节,并且具有一定的地方流行性。
2 临床症状
患病母羊在妊娠后期常会发生流产,流产后常常出现子宫内膜炎或者胎衣不下症状,常常需要几周才能完全康复,一些病羊可能长期不愈,进而对其配种造成影响。患病公羊常常出现睾丸炎或者附睾炎,因失去种用价值而被淘汰。一些病羊还会出现淋巴结炎、支气管炎以及关节炎等症状。
3 病理变化
对病羊进行剖检,可见其胎衣变厚,其表面存在出血点,颜色为黄色,呈胶样状态,一些病羊的胎衣表面还可能覆有浓汁以及纤维素。对被流产的羊羔进行仔细的观察,可见其浆膜以及皮肤上存在出血斑点,其胃内充满了大量的黏液性絮状物,脾脏以及淋巴结体积变大并出现坏死灶,胸腔内存在大量的积液。患病公羊通常睾丸肿大,患病后期其睾丸逐渐萎缩。
4 预防措施
4.1 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应为羊只提供新鲜的青草以及全价饲料,保证养羊场内饮用水的清洁卫生。在夏季要做好羊舍内的通风换气工作,而在冬季要做好羊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在养殖场内应将生产区域与生活区域隔离,同时禁止饲养其他动物,定期采用生石灰或者氢氧化钠等对养殖场进行彻底的清理以及消毒。羊舍内一旦出现粪便应及时进行深埋处理或者堆积发酵[2]。
4.2 做好疫病的检测工作
如果养殖场已经发生过羊布鲁氏杆菌病,每个季度应对其及其周围区域的羊群进行该病的监测,一旦发现阳性病例应立即扑杀,同时对其污染过的羊舍、饲料、饮水以及器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饲养人员以及防疫人员在进入发病养殖场或者羊舍前必须要做好自我防护工作,同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养殖场内应进行坚持自繁自养以及全进全出的饲养原则,严禁从疫区购买羊只,确需引种时必须对引种羊只进行两个月以上的隔离观察,确定其免疫学检查合格以后才可以进行混群饲养。
4.3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为了保证羊群能够健康成长,通常情况下每年需要进行2 次布鲁氏杆菌病的预防接种工作,从而有效减少布鲁氏杆菌病发生的可能。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一方面在进行疫苗购买的过程中,必须尽可能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同时保证所选疫苗已经通过相关免疫机构的检验。
由于羊布鲁氏杆菌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一旦发病很难进行控制,因而对于发病羊只通常不采取治疗措施,而是直接将其淘汰或者进行屠宰处理,从而阻止病原菌的传播。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在对病羊进行严格的隔离以后可采用下述中药方进行治疗:
葛根20g,柴胡15g,杏仁、白蔻仁、厚朴、槟榔、黄芩、知母各10g,通草6g,加水煎服后每日为病羊服用1 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