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多汗症的中兽医疗法
2019-01-06赵强
赵 强
(甘肃省泾川县畜牧兽医局玉都工作站,744300)
多汗症是牛常见病之一,尤其奶牛易发,且病因比较复杂,往往伴有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的症状。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疗法治疗牛多汗症10 余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发病原因
局部多汗症多因局部汗腺功能扰乱的结果,全身性多汗多为新陈代谢疾病(如缺钙等)、心肺疾病、虚脱、尿毒症、体温迅速下降及疼痛性疾病而引起。中兽医认为,夜间多汗(盗汗)是心、肾阴虚所致。阴虚则内热,内热蒸津则汗出。家畜的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虚内热的家畜,白天有卫气固密于表,所以虽内热蒸津,也不能作汗;夜间卫气行于阴分,外表少卫气的固护,内热蒸津,故腠理开而汗出。白天多汗多属心(阳)虚多汗,往往在劳动过程中出汗。长膘快的正在生长发育的幼畜饲喂高质量草料时出汗较多,这是正常现象,不属病。
2 临床症状
2.1 阳虚多汗 病牛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体质消瘦,少量运动就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现象,排出稀软粪便,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且尿量较大,体温较低,清晨通常在头颈部、背部或者后躯部存在大量汗液,如同在被毛尖端密布细小水珠或者白霜,用手擦摸就会变成汗水,耳鼻、四肢冰凉。
2.2 阴虚多汗 病牛表现出食欲减退,反刍次数减少,体质消瘦,心悸气短,口干无苔,排出如粟状的干燥粪便,尿量较少且比较浑浊,通常在夜间出现潮热或者低热,伴有夜间出汗即盗汗。
2.3 气虚多汗 病牛表现出精神萎靡,四肢无力,往往呈卧地状,在白天就会发现自汗、多汗,呼吸急促,稍动就会明显气喘,采食量减少,反全减弱,发生泄泻,行走缓慢,伴有四肢活肿或者子宫阴道脱出、脱肛等症状。
2.4 血虚多汗 病牛采食量减少,无力反刍,食欲减退,严重缺乏营养,消化不良,体质消瘦,精神萎靡,四肢软弱无力,行走不稳,口色结膜呈淡白色或苍白,发情周期紊乱或不孕,母畜产奶量明显减少,病牛后肢或肩甲部大量出汗。
3 临床病例
3.1 阳虚多汗治疗:2015年3月6日玉都镇下坳村赵某的1 头5月龄秦川犊牛发病。主诉三天前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被毛尖端密布细小水珠或者白霜,用手擦摸就会变成汗水,耳鼻、 四肢冰凉,少量运动就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现象,排出稀软粪便,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且尿量较大。当地兽医以安乃近、青霉素肌注,不见好转前来求治。随出诊进行临床检查,病畜体温较低,在头颈部、背部存在大量汗液,其余症状同主述,诊为阳虚多汗。治宜助阳止汗,方药以党参40g、白术40g、 茯苓30g、 炙甘草20g、 当归30g、 川芎25g、白芍40g、熟地40g、黄芪60g、肉桂20g、牡蛎90g、麻黄根30g、浮小麦200g 煎汁分两次灌服,2剂见效,3 剂痊愈。
3.2 阴虚多汗治疗:2016年11月3日,泾川县丰台镇西头王村王某的1 头8月龄西门达尔犊牛发病求诊。主诉:病牛一周前开始食欲减退,反刍次数减少,排出如栗状的干燥粪便,尿量较少且比较浑浊,傍晚时分出现盗汗现象。经临床检查:病畜体质消瘦,心悸气短,口干无苔,其余症状同主述,诊为阴虚多汗。治宜滋阴涩汗,方药以当归30g、黄芪90g、黄柏30g、黄芩30g、黄连30g、生地30g、熟地50g、生龙骨90g、生牡蛎90g、麻黄根20g、浮小麦120g 研细末拌料内服,连服3 剂,三天后症状减轻,五天后痊愈。
3.3 气虚多汗治疗:对于气虚多汗的病牛,治宜益气固汗,取黄芪90g、炙甘草35g、防风30g、白术30g,全部研成细末,用开水冲调,给其灌服,每天1 剂,连续使用3~5 剂。
3.4 血虚多汗治疗:对于血虚多汗的病牛,治宜补血敛汗,方取益母草100g、 黄芪150g、 牡蛎45g、当归50g,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煮,给其灌服,每天1 剂,连续使用3~5 剂。
4 小结
通过中药方剂治愈牛多汗症,进一步体现了中兽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原则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在药物治疗牛多汗症的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多喂一些适口性较好的青绿饲料或青贮饲料,注意牛舍的防寒避暑,增强牛自身的免疫力,大多是可以痊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