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咸同兵燹时期新安医事活动剪影*

2019-01-06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00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喉科战火新安

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00)

高泽洪 黄 辉△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山脉纵横,地势复杂,自古为避乱之地。唐宋以来徽州鲜有兵燹,为躲避战乱的中原士民不断迁入,与当地居民逐渐融合、演变形成宗族。这样的背景为新安医学的形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据史料统计,明清时期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医家(包括士、商兼医、好医者)有788人 ,其中320人撰集汇编医籍696种[1]。

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领导金田起义,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正式拉开。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首次攻入徽州,开启了徽州六县惨痛的近代史。无论是徽州本地,还是徽商云集的扬州府,都遭到了战火的波及。这十数年,作为新安医学蓬勃发展巨大支撑的徽商,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对重要水路的破坏而迅速衰落。徽州本地亦由于战火,社会秩序崩塌,百姓流离失所,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医家的医事活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就资料所及,将新安医家在这一时期吉光片羽的医事活动作出介绍。

迭经兵乱,流离奔走

咸同兵燹的十数年里,徽州大战连连,瘟疫大作,生灵涂炭。胡在渭《徽难哀音》中描述“徽之人民几无日无时不在风声鹤唳憔悴忧伤之中”。不过就在这样的大灾难中,新安医家依旧取得了彪炳医史的学术成就。

1.胡澍:京曹多暇,兼研医术

胡澍,绩溪人,并非专业的医生,举人出身,且精刻印,工篆书,通音训,可谓全能人才,其研医已是中年之事。咸丰九年(1859年)即中举,又多才多艺,正是大展拳脚的时候。但随后兵祸便波及绩溪。据黄崇惺《凤山笔记》记载:“十年春,连陷泾县、旌德,绩溪大震……守岭军皆败走,绩溪遂为贼踞……贼恐山径有伏兵,故一败即退走。然歙东及绩溪,已不胜其蹂躏也。”从咸丰十年(1860年)开始,绩溪县前后被太平军攻占15次[2]。胡澍因此灾祸家资荡产,流离奔走。后捐升户部郎中。京曹多暇,他日事著书。这样的生活状态反而成就了他一番事业,为其潜心研究《内经》提供了便利条件。

胡澍对医学的钻研始于他在市集所获的宋刻本《内经》。这之后他又取元熊氏本、明道藏本及唐以前古书,悉心校勘,作《素问校义》。胡澍熟谙文字、音韵、训诂学知识,学术素养深厚,并且深受乾嘉时期皖派朴学严谨求实治学风格的影响,校注《素问》时博采各家之精华,广撷各家之蕴奥,作了 32 条精审的校注,研究成果颇丰。其“循流溯源,反复推敲”、“广征博采,精审详辨”、“辨讹释疑,深研不辍”、“引进小学,方法革新”、“文理与医理,既不缺一,也不执一”的校注方法,为现代医家学者进行中医文献典籍的整理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及启示[3]。尽管胡澍在咸同兵燹后长居京师,但他受江永和戴震等皖派朴学代表的影响,对《素问》所作训释充分体现了“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的统一。

2.江少微:北上山东,主持药局

江少微是歙县人。四岁即孤,祖母苦节抚养。其因祖母夙疾不已,其自亦体弱,故钻研医学。歙县虽为府治,亦多次为战火波及。兵燹来临,少微便谋事四方,访诸师友,这为他对医理古方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治十一年(1872年)因伯父之命远赴山东,于光绪四年(1878年)受聘主持药局,采用古方,活人无数,并因此撰《妙莲花室新编二十八方》[4]251。遗憾此书现已难觅其踪,但观书名,少微之妙莲花室颇受佛学影响。经历了艰难的童年,目睹了家乡的战乱与衰落,想必旅居山东的他虽活跃在医界,但也依旧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方避世之所。

平民军士,一视同仁

新安医家在咸同兵燹的这十数年里,无论平民还是军士,均能尽心尽力,堪称大医。

1.戴葆元:悬壶景德,救助楚军

戴葆元,字守愚,号心田。婺源人。家中为世医,先祖在江西景德镇开同心堂药店。戴葆元二十余岁弃儒从医,悬壶于景德镇四十余年,可见其职业生涯几乎是在景德镇度过的。但他并未因此而远离这场灾难。在咸同年间,左宗棠驻军中士卒染疫,戴葆元参与救治,效果颇佳。好的卫生基础为左宗棠能够铲平太平军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他也因此获赐额“春满杏林”。戴葆元著有《本草纲目易知录》8卷和《家传课读》4卷。《本草纲目易知录》为戴氏据《本草纲目》和《本草备要》二书删补而成,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刊刻于清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家传课读》包括《金匮汤头歌括》1卷,《温病条辨汤头歌括》1卷。两书同刊刻于1878年。另有《临证指南方歌括》2卷,成书于1891年,后并入《家传课读》[5]。

2.李能谦:行医咸同,襄助湘军

李能谦,字光瑞,一字启赞,黟县人。李能谦出生于医学世家,与其父俱以医术闻名当地。他弱冠成名,擅治温病及疮疡。徽州人口流失不仅仅因为战火直接导致,还因为战后温疫及饥荒,带来持续的人口减少。同治元年(1862年)“八九月间,清兵及民众染疫,大批死亡。鲍超兵营患者万余,日死数十人”[6]。时驻守祁门的曾国藩得病,请李能谦救治,李能谦诊治获效,而名噪一时。遗憾的是兵燹之时,其医案未能保留存世。

3.叶馨谷:无论贵贱,活人无算

歙县叶馨谷在休宁县城行医,擅治温热病和杂病。咸丰年间他在府治所在之歙县开设医局,自制成药,奔走于安徽、江西,送诊施药。他在战时最混乱、疫病最流行的时候救百姓于水火中,且不以盈利为目的,只为济世。咸丰十一年(1861年)撰成《红树山庄医案》十二卷流传至今。这也是在太平军时期少有的诞生于徽州本土的著述。

4.同德仁:诞于乱世,服务当世

同治二年(1863年)休宁县上溪口人程德仁,与屯溪附近隆阜村的邵运仁商定,在屯溪老街梧岗巷开设国药店,取店名“同德仁”,既包含两人名字,还寓意“同心同德,办事仁义”。当时屯溪老街虽已渐远离战火,但前一年歙县大疫。程邵二人或许正是看中战后、灾后重建对医药的需求,而把握住了商机,才创立药局,也因此同德仁可以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经历了多次的股权转让、重组,同德仁发展至今[7]。民间有言“北有同仁堂,南有德仁堂。”

涅槃重生,今朝高歌

郑氏西园喉科在咸同兵燹时历经动乱与战火,却依然浴火重生,并且在当代发光发热。这展现了新安医学的超强生命力,展现了新安医家的良好家风。

1.西园女先生:力挽狂澜,新安之幸

郑氏喉科到了郑麈一代日趋成熟,名扬四海。据民国《歙县志》,郑麈辑有《喉科秘钥》两卷。郑麈卒于咸丰元年(1851年),其妻许氏抚养孤儿,却又不幸早夭。于是立侄郑永柏为嗣。当时许氏以世传丹方修合成药,对症施治,称为“西园女先生”。至咸丰十年(1860年),许氏为避战火居黄山。战后郑永柏才自江西返乡,许氏传医术于他,郑氏西园喉科方可传承至今,未因战火中断[4]204-205。

2.许佐庭:喉科秘术,失而复得

歙县许村的许佐庭,以儒通医,官至太守。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目睹了西园喉科起死为生的神奇,便知其必有秘传善本,于是留心访问,竟真得西园喉科之秘本,穷三昼夜之力抄成。然而,同治三年(1863年)奉差下蔡,途中遇盗,行李书籍被抢一空。同年春,他在监修泗州书院时又意外发现了所遗失的书籍。句容杨春华获许佐庭的“西园”之书,于同治四年将之与许氏十年证治经验并刻问世[4]221-222。

小 结

咸同兵燹破环下的徽州社会从繁盛走向衰落,人口损失严重,至今不能恢复。这一时期许多的新安医家因战火和普通百姓一样流离失所,寄人篱下。他们中有如胡澍、江少微这样旅居外地而闻名于世的;有如戴葆元、李能谦、叶馨谷这样扎根本土,服务百姓,甚至因为诊治官军而名声大噪的;也有如许氏那样力挽狂澜,救祖国医学的瑰宝于乱世中者。除了上述医家,返乡襄助团练的朱佩湘、余述祖等人,也是这一时期新安代表医家。战争导致了死亡,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崩塌,导致了学术的断层,但是新安医家在乱世中顽强地将新安医学传承了下来。在当今的和平年代里,我们不能忘记这些前贤续脉传承的作用。医学路漫漫,成长于敬畏,与同门共勉之。

猜你喜欢

喉科战火新安
战火英雄韩启明
新安滩
妙用丹栀逍遥散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验案举隅
战火笼罩下的和平之城——沙姆沙伊赫
家乡的新“战火”
张新安教授简介
关于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2019’学术年会暨第七届第三次编委会议的征文通知
新安滩
浅析《重楼玉钥》用药原则
新安讯士Q6155-E PTZ摄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