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匮要略》治疗胃饮证特色探讨

2019-01-06王建康鲍平波王杨帆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仲景痰饮

王建康 鲍平波 徐 程 王杨帆

1 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 浙江 宁波 315010 2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中医医院 浙江 宁波 315010 3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医院 浙江 宁波 315500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的痰饮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的总称,狭义者系指痰饮停留于肠胃的病证。狭义痰饮病,按其“心下有留饮”的饮停胃腑和“水走肠间”的饮流肠道的不同病变部位,区分为胃饮证和肠饮证,其诊断治疗自成体系和特色。本文拟对《金匮要略》胃饮证的治疗特色作一探讨。

1 胃饮证之病因病机

张仲景对胃饮证的病因病机认识,源于《黄帝内经》的水液代谢理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若脾胃劳伤,或饮食太过,或肺失宣肃,或肾不主水,均可导致水液代谢异常而水湿停滞成饮,停于胃腑而发为胃饮证。其主要症状有:胃脘痞满,按之坚硬,泛恶呕吐以饮水更甚,胃脘有振水声,胃纳不佳。或伴眩晕短气,或背部有手掌大寒饮处,或大便溏泄,或大便闭结。舌苔白腻、舌质淡,脉弦滑沉紧。其临床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无疼痛型胃潴留、胃扩张等疾病。

2 胃饮证之辨治特色

张仲景创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对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原创贡献,在对胃饮证辨证论治过程中,仲景治疗胃饮证更有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六种法度。

2.1 创立“温药和之”大法:痰饮为阴寒之邪,易阻滞气机,导致表里上下之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故治疗大法宜温宜和,以辛温之药温散阴寒,温和脏腑。统计张仲景所立治疗胃饮证12首方剂,用桂枝、生姜、附子、麻黄、细辛等辛温药品的有9首,说明其适应症之广,而其“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训为后世所崇。

2.2 重视通降腑气:六腑以通为用,病理上易实易闭。胃饮证属六腑之病,病理本质为水饮实证,易致腑气逆而不通,故需时刻不忘通降腑气。其通降腑气方法,并非大黄之一途,可有外通肺卫,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可逐水通腑,如甘遂半夏汤;可通利膀胱尿道,如泽泻汤、五苓散;可行气通腑,如枳实汤等。

2.3 多用淡渗利水:胃饮证痰饮是标,成因是本。在治本基础上,要祛除有形痰饮之标,淡渗利水实属常用方法。故仲景每多合用之,药如茯苓、白术、泽泻等。这类药物不温不寒,不滞不补,消而不伤正,既醒脾又不燥胃,成为消除痰饮的首选之品。

2.4 善于胃外治胃:仲景重视脏腑整体观,针对胃饮证的不同成因,善于从水液代谢的系统病理辨证立法。病因在肺者,选用麻黄、细辛宣肺化饮;病因在胸膈者,选用防己、桂枝辛开苦泄,行水散结;病在肾不主水者,用附子、桂枝温阳行水;病在膀胱者,用猪苓、泽泻利尿化饮,以求审因治本、胃外治胃而胃饮自愈之功效。

2.5 长于四诊合参:胃饮证是相对独立而又涉及多个脏腑病变的病证,仲景充分运用了四诊合参的传统方法以明确诊断。一是问诊,多方面述及有特征性意义的症状、病因,现病史,有鉴别诊断意义的主观症状以及药物反应。二是望诊,“其人素盛今瘦”的望体形,“复杯状”“如旋盘”等脘腹部形态,“面色黧黑”的望面色,“目泣自出”的望眼目等。三是闻诊,闻呼吸音的“短气”,闻胃脘部的振水音等。四是切诊,所切脉象有弦、滑、紧、细、迟、沉、数等多种,按压胃脘胀硬程度,疼痛有无,水肿按压,汗出有少,肢体温度等,并有较为细致的辨证分析。这些或可成为当今教学查房的范例,病案书写的范本。

3 结语

《金匮要略》中胃饮证病位在胃,病邪为饮,主症为胃脘痞满有振水音,与现代医学的胃潴留、胃扩张等疾病类似。综观仲景对胃饮证辨证论治的众多内容,可以看出其病因病机的多元性,辨证治疗用药的多样性,创立“温药和之”等治法颇具特色。这对当今临床仍有较大的指导和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挖掘。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仲景痰饮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
试析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
中医痰饮致悸论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