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坚决打好网箱取缔巩固暨渔业转型攻坚战实现“拆得了 守得好 稳得住 能致富”
2019-01-06湖北省丹江口市水产局
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生态环境部确定的“新三湖”之一。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丹江口市先后拆除库周临水12个乡镇1773户网箱库汊养殖设施。同时,该市也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肩负着脱贫攻坚、生态保护、转型发展的多重任务。
然而,网箱取缔和渔业转型发展既是一项艰巨的生态工程,也是一项伟大的民生工程。如何实现“拆得了、守得好、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答好了这道题,水质才能稳定,生态才能修复,群众才会满意。
超前谋划,坚持“铁腕”拆除。
早在2014年7月,丹江口市就率先打响了取缔网箱养鱼攻坚战,作为汉江流域拆围工作任务最为艰巨的丹江口市,有121013只网箱、726处库汊需要拆除。为此,丹江口市紧紧围绕“严保目标、严格执法、严守稳定、严防反弹、严厉问责”的“五严”要求,扎实推进湖库养殖拆围工作。
一是超前谋划。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带领有关部门到河南淅川等地调研,积极筹备我市清理取缔网箱库汊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拆围工作,组建工作专班116个,抽调工作人员964名开始进村入户对网箱实物进行调查登记、张榜公示、锁定数据、汇总存档。
二是完善制度。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指挥长的取缔网箱养殖工作指挥部,库周12个乡镇也相继成立了工作指挥部和工作专班。按照“试点先行、区域推进、属地管理、逐步拆除”的原则,实行挂图作战、“雷霆执法”、专班督察工作制度,集中力量攻坚扫尾。
三是“雷霆”执法。全市成立6个“1+5”综合执法专班,每个专班由公安、水产、水务、环保、海事5家单位和乡镇各抽调一名干部组成,直接进驻各镇(办、区)开展工作,拆围工作不结束,班子不撤离。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督阵,各镇(办、区)精心组织,积极行动,先后召开会议308场(次),入户2838户(次),张贴《通告》2737份,下达执法文书207份,对违规养殖的鱼苗、私自焊接的网箱进行强制拆除,强力推进库区网箱库汊清理取缔。
担责尽责,坚持守好有责。
丹江口市域库区水面453km2(约68万亩),水域面积大,库岸线长,人员构成复杂,非法养殖、渔业偷捕及炸鱼、毒鱼、电鱼、迷魂阵、绝户网等渔业违法行为较多,一时拆得了,能否一直守得好,库区渔民在观望,上级领导在关心。
属地负责是基础,巡查督查是关键。
一是坚持乡镇属地负责。库周临水镇村协调,做好辖区水域日常监管,岸坡油桶、拆解废物及岸边水面漂浮物清理上岸销毁。
二是分段划片巡查检查。市水产局、市水务局、市海事局、市环保局分片化段对相关水域进行巡查检查,从每月开展2次检查提高到每周在库区巡查不少于1天。
三是对标对表销号整改。对于巡查发现的问题,对标对表及时建立整改台账,由网箱取缔工作指挥部下发专门文件督办销号。
多措并举,坚持“稳”字第一。
一是人员“稳”。坚持公平公正开展核查,工作专班逐水域、逐户、逐箱进行核查,对网箱和附属物统一编号、统一标识,逐一拍照、登记,并由户主、调查人员、村负责人、乡镇驻村工作队队长四方公开签字确认;及时兑付补偿资金,为了尽可能帮助网箱养殖户减少损失,该市依靠银行贷款自筹资金,根据调查公示锁定的网箱数量,按照实物补偿标准一次性计算核定补助到乡镇。对养殖户按期上岸的实物补偿及奖补资金,乡镇审定后按批次报指挥部,由指挥部资金筹措保障组将兑付名单提交农商行以银行存折(卡)的形式向养殖户兑现。截至目前兑付实物补偿资金共计约2.268亿元;有效化解群众矛盾,为确保取缔网箱养殖工作有序推进,该市制定了《丹江口市开展取缔网箱养殖工作维稳预案》,成立了丹江口市取缔网箱养殖工作维稳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信访信息处理、信访接待、矛盾化解、涉案处理、应急备勤、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责任单位。市取缔网箱指挥部先后接待来访群众560余人次,其中百人以上3次,20人以上6次,积极化解群众信访矛盾,把社会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是水质“稳”。2018年以来,丹江口市积极向湖北省、十堰市争取增殖放流资金310万元,通过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已累计向库区投放鲫鱼及青鱼、鲢鱼等“四大家鱼”鱼苗共计1000余万尾,同时对15万亩丹江鲌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面实行管控,全年禁止捕捞,组织编制《丹江口市“三区”养殖规划 》,科学划定丹江口市水产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进一步加大丹江口库区水污染防治力度,改善水质环境,保障水生态安全。多项措施同时落地实施,确保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部分水质达到Ⅰ类标准,实现“一江清水放心北送”。
多管齐下,拓宽致富之路。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守着绿水青山,就是守着金山银山。渔民上岸发展新的产业,在附近的“扶贫车间”、水产企业实现稳定就业,这对于没有土地的渔民群众,是一种有效办法。而对于那些不愿意上岸又想继续从事渔业相关行业的渔民,组建生态渔业合作社,建立生态渔业示范区,发展“保水渔业+旅游业”,打造渔业品牌,发展渔业餐饮、渔业文化、渔业景点、渔业休闲等大渔业格局等,使各类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并与上岸渔民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广开门路,多渠道实现就业。丹江口市除了利用“扶贫车间”、水产企业安置一部分渔民外,还初步发展了8家水产产业发展合作社,利用水源稳定、交通便利、基础配套设施齐全等优势,探索“产业保障,合作社就业,产业+商业”模式,使上岸渔民就业增收有了更多的选择。其次,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模式,如开展娃娃鱼托管养殖,公司为贫困户每人提供120尾娃娃鱼,由贫困户承担全部的饲养和管理工作。如每户养成娃娃鱼100尾,一年后的纯利可达1万元以上。
在推进特色水产产业中,注重增强群众“造血功能”。各地区依靠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推动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形成了土关垭镇金山村百亩小龙虾养殖,龙山镇600亩稻鱼(虾)连作,官山镇、蒿坪镇两地30多万尾大鲵养殖,石鼓2000尾鳄鱼养殖,金陂水产养殖场流水高产养鱼等水产业脱贫龙头示范水产项目,初步形成丹江口地区更加强大的水产产业整体竞争力。
通过培育水产产业创业致富带头人,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脱贫致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在丹江口市开展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目前全市共培育致富带头人200多人,带动520户农户参与水产特色产业项目,均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