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价值探讨

2019-01-05顾辉赵守喜余克辉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22期
关键词:外踝后踝踝骨

顾辉,赵守喜,余克辉

(安徽省颍上县人民医院骨一科,安徽阜阳 236200)

三踝,即为内踝、外踝、后踝,在同一时间发生不同程度骨折/骨裂情况。其中,内踝为胫骨远端,外踝为腓骨远端,后踝也可以叫作后唇,为胫骨、距骨关节面后缘[1]。踝关节非开放伤,存在明显胫距关节脱位患者,手术前需要进行手法复位,而开放伤者则需接受彻底清创处理。三踝骨折属于骨折中常见的类型,三踝骨折的发生会直接危及患者的正常生活、生活质量。如果没有及时诊治,对于患者日后踝关节功能,则会构成严重影响。并且,三踝骨折均是关节内骨折,要求骨折端达到解剖复位,非手术方式治疗不能达到解剖复位,为了做到骨折端的解剖复位,只有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直视下做好骨折端的复位、固定工作。临床上常采取前入路、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等方式治疗。然而,因为三踝骨折四周组织构造非常复杂,通过上述方法治疗,无法到达最理想的临床效果[2]。入路暴露不完全易导致周软组织和神经血管受损,使患者承受较大的痛苦。针对于此,该次研究以2017年6月—2018年6月为研究时段将三踝骨折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探讨实行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选取该院收治的49例三踝骨折患者。49例三踝骨折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均接受常规检查、骨折部位专科检查确诊,将严重代谢病症者、恶性肿瘤者、意识障碍者、不配合治疗者剔除。包括男性、女性各26例、23例;年龄收集范围25~60岁,平均年龄为(42.5±4.4)岁;骨折~手术治疗间隔的时间为3~4 d,平均时间为(3.5±0.7)d。 包括坠落伤者、重物压伤者、交通伤者、扭伤者各 9例、15例、20例、5例。Lauge-Hansen三踝骨折分类中,旋前外展型者、旋后外旋型者各18例、31例。所有三踝骨折的临床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并处理。

1.2 方法

所有三踝骨折患者均接受外侧入路+内侧入路手术方法治疗,按照外踝、后踝、内踝的顺序治疗。进行硬膜外麻醉、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取患者健侧卧位。外踝固定方法:以弧形入路,于患者外侧和腱旁作一长度为6 cm的手术切口。然后,分层切开,操作的过程加强对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的保护。断开腓骨肌将外踝骨折部分充分暴露,实行淤血、骨折块、骨屑等清理工作。这时,可对骨折端予以复位,利用钢板做好固定工作。针对下胫腓分离者来讲,建议通过皮质骨螺钉固定。后踝固定方法:完全显露后踝骨折、下胫腓后韧带,在C型臂X射线引导下,进行后踝骨折复位操作,借助空心钉的作用,进行骨折固定。内踝固定方法:取患者平卧位,在内踝位置作一切口,切口的长度应保证可以完全显露内踝骨折端,再对内踝复位。通过克氏针临时固定,在C型X射线引导下,确定固定位置关节面复位理想,复位无误后可加以空心钉固定工作。手术后,协助患者加强足趾跖屈背伸、膝关节屈伸等练习。手术后首日拍摄X线片,手术后1个月可予以非负重功能锻炼,手术后3个月结合患者骨折预后状况进行负重练习。

1.3 观察指标

观察49例三踝骨折患者手术相关指标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踝关节恢复情况、随访情况。

踝关节恢复效果评判标准:治疗后,踝关节活动较佳,活动时没有疼痛症状,经影像学检查结果未见骨折异常、并发症情况,即为优。治疗后,踝关节活动较佳,但偶有疼痛、肿胀等表现,骨折复位效果一般,活动存在一定显著,即为良。治疗后,骨折肿胀、疼痛表现明显,并且活动会受到限制,检查时骨折复位无法达到正常,并且会发生并发症情况,即为差。优和良的总和×100%,即可计算出三踝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

1.4 统计方法

临床涉及的所有数据均输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s)表示,分别采用 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踝骨折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分析

49例三踝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8~122(90.4±22.5)min、55~110(82.5±19.7)mL。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过程中没有发生意外事件。

2.2 三踝骨折住院时间、术后恢复、随访情况的分析

术后患者住院的时间为5~10 d,平均时间为(7.5±2.2)d。随访时间为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4个月,平均时间为(3.5±0.4)个月,未见骨折畸形愈合、骨折位移、固定物松动,以及切口感染等情况。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情况。49例治疗效果的情况,见表1。

表1 三踝骨折患者治疗效果的分析

3 讨论

踝关节,属于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发生骨折后无疑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生活质量,构成严重的威胁。需要注意的是,三踝骨折的发病原因和较多因素有关,并且会伤及较多关节部位[3]。如果单独通过石膏外固定方式处理,无法很好地恢复患者骨折复位,还会影响到患者踝关节功能。相关研究人员表示,踝关节骨折的发生,对于后踝构成影响的同时,还会增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概率,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建议通过手术方式治疗,以此及早恢复患者骨折复位,减轻对患者功能造成的不良影响[4]。部分研究学者表示,后踝骨折患者,骨折面>1/4,则需要借助手术固定的作用处理。后踝骨折复位操作后,可结合骨折块大小,选择适合的钢板、螺钉加以固定处理。而显露后踝骨折的方法较多,以往多通过跟腱内侧入路跟腱外侧入路,可直观的进行后踝复位、后踝固定工作,但无法同时实行外踝和内踝复位、固定工作[5]。经弧形外侧入路方式处理,可完全暴露腓骨下段、外踝,以及后踝,并降低组织的损伤。刘海敏等人认为,三踝骨折患者诊疗的重点:后踝骨折块的处理关节面的复位情况,手术治疗效果、后踝手术显露有直接联系。其运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方法治疗,临床效果较佳。需要注意的是,三踝骨折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需充分显露后踝部位,并进行整复操作。后踝骨折位置较深,四周组织结构复杂,所以处理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挑战。通过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可在直视下操作,完全暴露后踝部位、解剖复位,对受损的下胫腓关节后韧带、后关节囊修复的效果,均非常理想。与此同时,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方法,对三踝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不会对患者的机体构成较大创伤,能够确保治疗的安全。以入路方式将后踝部分显露,能防止发生过度牵拉所致四周软组织损伤情况,加强对骨折端血供的保护[6]。故此,术后没有发生并发症。此外,这种治疗方法,能同时兼顾外踝、后踝复位固定,患者踝关节周围组织不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49例三踝骨折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中未见意外事件,手术后未见异常及并发症情况,治疗优良率为93.88%。由此能够看出,三踝骨折患者通过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治疗,不仅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并且利于患者及早愈合骨折,恢复踝关节功能,可切实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注意事项:手术时,应完全显露腓骨下段、外踝,保证紧贴骨皮质,避开腓肠神经、小隐静脉[7]。后踝固定操作时,应按照后—前方式置钉,必要时候可通过2枚螺钉交叉固定处理,防止发生骨块移位现象,禁止将内固定物置于切口下缘位置[8]。主要的目的:减少术后钢板外漏、术后感染发生率。如果发生下胫腓联合分离状况,固定的过程中需保持踝关节直立位,患肢负重前将螺钉取出,进行三踝复位、内固定操作,鼓励患者手术后及早加强功能锻炼,进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关节功能。

综上所述,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手术,对三踝骨折患者实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治疗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的价值。

猜你喜欢

外踝后踝踝骨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新型特殊构型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的初步研究
外踝尖部钩匙状锁定钢板治疗外踝骨折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踝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如何选择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
基于三维有限元仿真模拟的踝骨损伤生物力学分析*
外踝上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后踝骨折的治疗与研究进展
55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外踝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
腓动脉骨皮穿支蒂小腿外侧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外踝部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