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肺癌的理论研究进展
2019-01-05罗添乐罗斌田建辉
罗添乐,罗斌,田建辉,2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上海 200032;2.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肿瘤研究所,上海 200032
1 前言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现已成为中国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2]。肺癌起病常较隐匿,大多数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现代综合治疗体系包括手术、放化疗、生物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等,疗效不断提高,但总体5年生存率尚徘徊在20%左右,还常并发骨髓抑制、腹泻、皮疹、间质性肺炎等副作用[3-5]。而且耐药性和高发不良反应也是完成综合治疗的挑战。
在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肺癌可归于“肺咳”、“癌病”、“咳嗽”、“肺痿”、“肺积”、“息贲”等病证范畴。如《难经·五十六难》:“肺之积,名曰息奔,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同时,也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指出祛邪扶正的辨证关系,强调了治疗要适度,攻伐不要太过。《金匮要略》首创麦门冬汤、旋覆代赭汤、泽漆汤等方剂,运用养阴法、攻邪法治疗肺痿。金元、明清时期完善并发展了清热解毒法、扶正法、滋阴法、攻补兼施法等治疗方法,为后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进一步挖掘提供了依据和思路。
现代高水平证据显示中医药在防治肺癌过程中可以预防肺癌的复发转移、控制肿瘤增殖、延长生存、提高生存质量[6]。如刘嘉湘研制的金复康口服液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组能明显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命延长率,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NK、LAK、CD3、CD4/CD8、IL-2等多项免疫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7],且研究表明金复康口服液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防治非小细胞肺癌的复发与转移有一定的干预作用[8]。如何结合中医学特有的生命健康观、防治疾病观优势,充分融汇不断丰富的现代治疗技术以促进疗效提高值得进一步探索。本文就中西医融合背景下的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理念研究进行总结,旨在探讨中医理论的发展,获得临床疗效突破的新思维。
2 中医学对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肺癌发生病因病机的认识
2.1.1 “正虚”乃恶性肿瘤发生之本
刘嘉湘认为肿瘤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本虚标实之病证,提出“正虚致瘤,扶正治癌”的学术观点,推崇“养正则积自消”的治疗理念,并认为肿瘤是在正气虚弱的情况下,内外致病因素合而形成的[9]。周维顺认为,肺癌主要病因为正气虚损、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肺癌正虚多气虚、阴虚[10]。郁仁存提出“内虚学说”“平衡理论”,认为内虚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11]。
朴炳奎亦认为肺癌的病机是正虚为本,邪毒为标,其病位虽在肺,但与脾、肾等诸脏器关系密切[12]。孙桂芝认为肺癌病机是正气虚损,阴阳失调,六淫之邪乘虚而入,邪滞于肺,津聚痰凝,气滞血瘀,日久痰气瘀毒胶结而成[13]。林洪生在扶正培本的基础上提出“固本清源”的思想,固本即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平衡,清源即从源头上对肿瘤的控制作用[14]。郁仁存认为肺癌是因虚得病,因虚致实,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并将肺癌病机归纳为:正气亏虚,邪毒入侵,气机不利,气血痰毒搏结[15]。综上所述,当代医家多主张以“正虚”为肺癌发病之根本原因。
2.1.2 癌毒是恶性肿瘤发生及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
癌毒源自中医毒邪理论,张泽生在论述宫颈癌、阴道癌的病机时首提“癌毒”概念:病理上由于癌毒内留,湿热内伏,瘀血凝滞,这是实的一面[16]。癌毒属于毒邪之一,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一种特殊毒邪。癌毒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17]。
周仲英倡导“癌毒”学说,认为“癌毒”是可衍生恶性肿瘤的特殊毒邪,有别于其他病因病机,是肿瘤所特有的;“癌毒”是恶性肿瘤形成的先决条件,也是恶性肿瘤不同于其他疾病的根本所在[18],并认为肺癌的基本病机为气阴两伤、痰瘀热毒。病理因素以痰瘀热癌毒为主,病位在肺,涉及脾胃肝肾等脏腑[19]。凌昌全认为,机体平衡失调导致癌毒的产生,是恶性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20]。李俊玉认为,癌毒包括了一切外源性致癌因素[21]。李栋等则认为,肿瘤患者的本质为正虚,体内邪盛而生癌毒,从而诱生痰浊、瘀血、湿浊、热毒等多种病理因素[22]。
周岱翰认为,癌毒的病机是“毒发五脏,毒深茂藏”。而肺癌的病因病机多为正气亏虚,邪毒内侵,痰瘀胶结。正气亏虚是肿瘤形成之本,癌毒是肿瘤发病之根。正虚与痰、瘀、毒相互影响发为本病[23]。祁烁等认为“阴阳气不相顺接”是肿瘤的病机基础,“癌毒耗散”是恶性肿瘤病机转化关键,气滞、血瘀、痰凝是基本病机的外在表现[24]。
田建辉提出“正虚伏毒”是肺癌发病的核心病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复发中处于关键环节。“正虚”以脾肾亏虚、气阴两虚为主。“伏毒”具有“毒自内生,深伏血道,内藏脏腑,流注全身,伺机为患,正盛则伏而不发,正虚则出而为病”的特征[25]。
除此之外,邱幸凡认为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是癌毒结聚、络脉痹阻,将其病机概括为:“肺虚络痹毒结”[26]。孙桂芝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必然与邪气直接关联。故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可以总体概括为“二本”学说,即人身之本为亏虚或失调,病邪之本为癌毒侵犯[27]。
由此可见目前各医家对于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是以正虚为本,癌毒为根,痰瘀相互胶结形成肿瘤。
2.2 肺癌转移或复发的创新观点
2.2.1 肿瘤转移的传舍理论
张健等[28]认为,癌瘤的传舍(转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癌毒脱离原发部位,发生扩散的癌毒停留于相应的部位,形成转移瘤,且转移瘤也可继续发生“传舍”,即所谓“邪气淫溢,不可胜论”。徐力运用“治未病”思想抗癌转移,认为经络系统是癌毒传舍途径,通过扶正祛邪法,阻止癌症建立“转移前环境”[29]。
2.2.2 痰毒流注导致转移
周仲英将恶性肿瘤的侵袭与转移生物学描述为“癌毒走注侵袭,病损广泛”。癌毒随气血运行而走注弥散,至虚之处留着而滋生;关于侵袭与转移部位的一般病理规律性,从中医学角度描述为“与相关脏腑亲和而复发转移”[30]。王文萍提出“痰毒流注”理论,认为肿瘤及肿瘤术后正气亏虚、痰湿内生,痰毒互结,痰毒流注经络、脏腑,阻滞气血,络损血瘀而致转移[31]。李忠等提出了中医肿瘤“耗散病机假说”,认为耗散正气和扩散趋势,在不同肿瘤及肿瘤的不同阶段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固摄法能有效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抗肿瘤转移复发,对肿瘤新生血管有明显抑制作用[32]。
2.2.3 阻断证候演变预防肿瘤
田建辉提出阻断证候演变预防肺癌转移。证候随着病程的发展、病情的演变而不断变化,且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趋向而演变。临床试验证实,阻断肺癌向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演变,可能阻断肿瘤细胞转移表型的获得,从而阻断肺癌转移的发生[33]。
2.3 肺癌治疗理念的发展历程及创新
现代的肿瘤治疗概念认为,通过各种治疗手段使患者达到无瘤状态是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的主要方法。然而其采取的治疗方法大多以对抗肿瘤为主,出现许多患者在“无瘤”治疗后生存质量下降,甚至因过度治疗导致死亡,难以彻底根治肿瘤。刘嘉湘通过长期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认为扶正与祛邪必须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而定,其目的是纠正邪盛正衰,调整阴阳失衡,从而达到“除瘤存人”的目的[34]。20世纪80年代,周岱翰总结了自己多年治疗肿瘤的临床经验,出版了《肿瘤治验集要》一书,认为“辨证治疗常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称为带瘤生存”[35]。
2.3.1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治则
不同时代的医家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深入阐述了中医药防治肺癌的理论思想,都结合了中医整体治疗和辨证论治的观点,但侧重点不同,针对肺癌不同时期,提出不同治疗方法,为临床防治肺癌提供不同思路。
刘嘉湘通过长期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形成了“道、法、术、理”完备的“扶正治癌”学术思想体系。确立“以人为本,人瘤并重”的大“道”,“扶正为主,辨证论治”之“法”,“形神并调,内外兼治”之“术”,“调控免疫,精准治癌”之“理”,通过个体化精准治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达到防治肺癌的作用。治疗将顾护正气与攻癌祛邪有机结合,且适度攻伐有助于正气的恢复。具体应用攻毒药物时总以不耗伤胃气、祛邪不伤正为度[36-37]。何任提出“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证治之”的十二字心法来治疗肿瘤[38]。
田建辉在扶正治癌的基础上提出“邪有出路”,认为畅通邪毒外达的通路可以促进邪毒及时外泄,是防止其蓄积致癌,进而提高防治恶性肿瘤的重要途径之一;并提出“通”以治癌,认为机体“通”态是实现天人相应、形与神俱的前提,是脏腑藏泄有序、经络气血畅达的基础,也是逐邪攻毒外出、防止癌积形成的关键。其着重强调御神在肿瘤防治的作用,提出调“神”治疗应纳入恶性肿瘤的综合防治体系[39-41]。
林洪生提出固本清源法治疗肿瘤,认为固本培元应贯穿肿瘤治疗的始终,通过解毒、活血、散结之法,恰当处理肿瘤治疗中攻与补的关系,达到标本兼治,控制肿瘤的功效[14]。贾英杰提出气机失调致瘤说,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调畅三焦气机,应注意补虚与攻邪之间的动态关系。邪郁上焦,宽胸涤痰以助三焦畅运。中焦防变,重在健脾和胃。迁及下焦,应运用三焦分消法导湿浊下行[42]。徐力认为应以“三段六辨论”来治疗肺癌,辅助治疗期优先顾护脾胃。维持治疗期随症给予散痰结软坚、活血化瘀和络及攻毒消癌、清热解毒等四法联合。姑息治疗期重在缓解痛苦、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而非一味以消除癌瘤为重。“六辨”即六种辨证角度的切入思维,即辨癌症病位、病理类型、指标水平、病机特点、证候虚实、兼夹症状六者[43]。
临床实践及诸多文献证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医精准治疗,能更加全面、准确的诊断及治疗肺癌[44]。西医根据肿瘤基因的状况运用不同治疗方案对恶性肿瘤进行个体化治疗,而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基因状况”类似,即同病异治[45],而肿瘤因为具有相同的基因分型,西医选择相同的治疗方案,与中医的“异病同治”有一定的共性之处[46]。中西医融合的趋势日趋明确。
3 理论创新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随着免疫治疗的兴起,中医与免疫机制的结合也逐渐成为防治肺癌的一大观点。田建辉在扶正治癌的基础上提出“正虚伏毒”的观点。其中“正虚”主要指机体增龄性的免疫衰老及免疫监视功能下降,引起全身抗癌能力下降,失去制约毒邪的功能;而“伏毒(邪)”是指在高危人群或术后患者机体内发生及出现的突变细胞、肿瘤干细胞和循环肿瘤细胞等。既重视“正虚”的本质,又强调“伏毒”的病因学内涵,较全面地概括了肺癌病因病机学特点[25]。
林洪生在“扶正固本”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固本清源”的治疗新理念。是指中医药在治疗肿瘤时要固护机体“正气”,另一方面从源头上控制形成肿瘤的“邪毒”。经过大量基础研究,证实运用固本清源防治肿瘤的机制可以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干细胞,调节肿瘤生长微环境,发挥多靶点整体调节的效用[47]。
田建辉认为“形与神俱”是中医学的核心特征,而重形轻神是制约肺癌疗效提高的瓶颈,提出“调神治癌”的观点。免疫治疗如今是治疗肺癌的一大热点,与免疫治疗相结合,观察免疫细胞,监测免疫指标来指导疗效,是中医药防治肺癌的新突破,也是如今治疗的一大趋势。各医家从不同角度解读了治疗肺癌的思想,并从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中西医融会贯通,有效延长了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
与手术治疗肺癌相似,中医在此基础上提出阻断来源,抑制生长的类似观点,以达到祛除肿瘤的目的。李平[48]创立“元气化生异常,内生瘤毒致肿瘤”及“毒生病络”理论。周宜强提出“抑消三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中晚期肿瘤。通过“中医药与西医药结合,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结合”的三结合方法,抑制肿瘤的复发与生长,达到消减、杀灭肿瘤的目的,开辟了中医治疗肿瘤的新途径[49]。
近年来,大部分中医医家已经达成共识,防治肺癌不能一味强调消除癌瘤,应将辨证治疗与西医精准治疗相结合,在手术、放化疗的基础上与中医治疗相结合,顾护机体根本,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
4 融汇中西促进中医肿瘤理论发展
中医学是根植于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疾病做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并不断融入中华文化精髓而丰富发展形成的医学科学。中国传统文化是融合儒、道等多种流派思想而以形成的思想体系,其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阴阳平衡”等思想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促进了中医药学核心学术特征——“天人合一”、“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观点的形成。肺癌治疗的中医理论也体现在延长患者生存、提高生存质量的“以人为本”特征。现代医学在肿瘤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推动下,手术、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方法,积极控制肿瘤的生长。随着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的进展,治疗的靶点已经转移到肺癌的内环境和微环境,治疗疗效特征也表现为带瘤生存的特点[50]。
现代肿瘤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中西医融合创新提供了思路和技术。今后应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深化中医肿瘤防治的理论创新,促进中医综合防治肿瘤体系的完善,促进中国特色新医学的形成,从而提高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