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在“生物制品生产与检测”课程中的应用
——以“大肠杆菌灭活疫苗的生产与检测”单元为例
2019-01-05朱建晨
朱建晨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师在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遵循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科学、合理地选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设施,创设学习情境,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时调整、优化教与学的过程[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明确指出,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性问题(如晦涩难懂的基本理论、设备不足、场地限制等)对学生动手能力与技能水平的限制[2],教师应逐步提高应用信息化技术水平,并将之与专业教学有效整合,并实现解决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最终目的[3]。鉴于此,2012—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已经连续举办6届,有效促进了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4]。
以“生物制品生产与检测”课程中“大肠杆菌灭活疫苗的生产与检测”为例,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优点基础上,利用蓝墨云班课手机APP作为教学平台,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具体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对该课程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以期对高职生物技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意义,主要包括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特色4个部分。
1 教学分析
1.1 内容分析
“大肠杆菌灭活苗的生产与检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生物制品生产与检测”中的教学内容,是专业教学标准的必修内容,是典型工作岗位的必备技能,也是生物制品制造工的必考内容。该课程选用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并结合行业标准和行业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选用第三单元、学习内容一中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细菌性疫苗的生产与检测”为教学内容,教学时长为8课时。通过任务的学习,学生将具备细菌性疫苗生产和检测岗位的核心技能,实现课堂与生产实际的对接。
1.2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通过前导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疫苗生产与检测所需的微生物及免疫学知识和技能,对新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比较热衷,并能熟练使用智能终端和信息化平台,但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开发产品的能力比较薄弱,同时,自主设计实验操作流程、统筹规划实验过程、归纳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有待强化。
1.3 教学目标
根据岗位要求和课程标准,参考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理解灭活疫苗的概念及其优缺点;②理解7号或10号白油在疫苗制备过程中的作用与特点;③掌握灭活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④能复述疫苗检测的各种免疫学方法及其原理。
(2)能力目标。①用无菌操作的方法分离、培养、鉴定、扩培、计数大肠杆菌;②参考相关材料及信息手段,设计大肠杆菌灭活疫苗生产与检测技术方法,并按照该技术方法进行实施;③会用免疫学方法对疫苗进行质量检测。
(3)情感目标。①能认真、严谨地完成实训任务,并掌握相应技能;②操作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合作与沟通;③能用相应工具,展示实训成果;④生产过程中,保持严谨的质量观念和安全意识。
1.4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典型职业岗位要求和教学目标,确定该任务教学重点为大肠杆菌灭活疫苗的制备过程。而贯穿于整个生产与检测过程的无菌操作为该任务的教学难点。
2 教学策略
2.1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基于课程特点与学生认知特点,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通过回放热点新闻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课堂任务。然后以最为常见的大肠杆菌灭活疫苗作为教学载体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提高学习兴趣。
学法:基于学情分析,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以此为基础,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达到懂原理、会操作、能分析的教学效果。
2.2 信息化教学手段
为了顺利开展信息化教学,蓝墨云班课手机APP作为教学平台,不但可以集各种教学材料于一体,还可以进行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等各种教学方式,在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便于教师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外,教师在平台上提供了任务所需的各种技术视频、知识点讲解微课、练习的仿真软件和有趣的动画,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障碍和知识盲点,将知识学习生动化、技术练习趣味化、学习操作交叉化,最终实现知识掌握清晰化、动作操作规范化、学生学习自主化。
同时,还通过学生手机的录播功能,记录学生的每一个操作环节,便于学生自查不足,也便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评价,以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2.3 教学组织分析
根据“生物制品生产与检测”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学时分配情况,该任务主要分为3个部分,共需8个学时。需要说明的是该任务一些步骤需要培养24 h,并且每一步需在前一步实验结果上进行,同时还需检测相关指标,故整个教学过程所需天数较多,部分工作需在课外实施。
3 教学过程
3.1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登陆蓝墨云班课APP平台,分别回答教师就知识和技能2个方面发布的调查问卷,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为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奠定基础。
3.2 明确任务
首先,播放新闻视频。根据视频内容,劣质疫苗引发了众多的家庭悲剧,其主要原因是疫苗生产技术不达标,那如何生产出合格的疫苗呢?引发学生思考,提出课堂教学任务:大肠杆菌灭活疫苗的生产与检测。然后,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手机APP教学平台,下发电子材料,并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材料自主设计大肠杆菌灭活疫苗的制备流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学生借助蓝墨云班课教学平台上交自主设计的流程,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并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即设计的实验方案能够让一个非专业学生基本操作下来。对于不能有效回答教师的提问和上述标准者,需重新修改直至达标。以此确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3.3 分析任务
学生分析自主设计的技术流程,查找技术障碍和知识盲点。根据课前调查,“无菌操作”是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学生可借助平台上的录像、微课学习相关技术及知识,从而强化学生的无菌意识,规范其技术操作,然后再通过仿真软件和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解决关键技术,突破难点技术。同样,针对学生的个别需求,也可通过APP平台上的动画、微课、仿真软件进行学习,实现个性化辅导,达到技术上无障碍、知识上无盲点。解决好知识和技能,学生再根据设计的方案,确定实验过程所需的材料试剂,为实施任务打下基础。
3.4 实施任务
任务实施前,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下发操作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借助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对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再次进行强调说明,同时强调化学试剂、器械及酒精灯的安全注意事项。
对于疫苗生产过程,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对某些知识点和技能点有迷惑的地方,可再次通过学习教学平台上的学习材料进行解决,也可咨询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体现“做中学,学中做”。同时,同组学生用手机录播功能对操作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录制。
对于疫苗检测过程,模拟企业岗位实际,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所生产疫苗的外观检验、无菌检验、稳定性检验和效价检验,并要求每组对检验结果进行说明,提出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3.5 评价任务
实施过程结束后,各组制作PPT进行课堂汇报、展示产品,并回答学生和教师的提问,然后学生参照操作要求、评价标准和教师操作视频,对他组操作过程视频和操作结果及课堂汇报情况从完成任务的态度、完成的效果、合作意识、产品性状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上传至APP平台。同时,学生对比自己操作过程与其他组和教师操作过程,分析优点和不足,总结需要提高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教师结合学生评价结果,利用蓝墨云班课手机APP,从资源学习、活动参与、出勤率、讨论答疑和课堂表现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策略、知识技能及情感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6 拓展任务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完成总结报告、总结整个实验流程,并说明实验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以及课后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加强的技能点和知识点,便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其次,教师对此次任务进行拓展补充,说明其他细菌性疫苗的制作与之类似,只是在诸如培养条件等细节上有少许差异。然后,利用蓝墨云班课手机APP平台,发布下次学习任务,并让学生比较此次任务和下次任务的不同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疫苗的生产与检测过程。
4 教学特色
(1)信息化教学平台,满足学生共性及个性化需求,凸显学生的自主地位。利用蓝墨云班课手机APP教学平台,实现整个教学环节的信息化,并能够通过该平台给予学生更多的信息量,满足学生共性及个性化需求。同时,该平台还可实现学习内容的多次重复学习,实现随时、随地、随处自主学习,并使学生融合学习者、设计者、实践者、评价者四重身份于一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多元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在蓝墨云班课手机APP基础上,课程还开发了微课、动画、虚拟仿真软件和视频等信息资源,与传统的课堂讲练形成鲜明对比,大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同时,这些资源便于学生的多次重复学习,随时随地学习,时刻用标准的技术操作和全面的知识讲解来指导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另外,使用手机录播,利于学生自查自身的不足,也便于教师及时纠正、评价和指导,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