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概况
2019-01-05刘鑫佳田华琴王斌
刘鑫佳,田华琴,王斌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肿瘤中心,广东 佛山 528000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社会压力随之而来,乳腺癌的发病率日益上升[1],目前乳腺癌已居于女性恶性肿瘤首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态,乳腺癌的治疗成为医学界的一大热点、难点。曾有学者提出乳腺癌自发病以来就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决定了其治疗的多样性。手术、化放疗、内分泌及靶向治疗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主旋律,但治疗伴随的副效应也不可小觑。大量研究表明,在治疗过程中配合中医药,可极大程度缓解一系列不良反应,增加患者医治信心,确保治疗效果。
1 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最早关于乳腺癌的记载,见于《灵枢·卷九》:“膺乃足厥阴阳明之部分。故疽发于此......如米谷如栝篓之子实也……此疽至十年而后发乃死。……其本在脏。其末在脉。故不易消......至十年之久。脏腑之气将衰,则毒气发而溃烂死矣。”关于乳腺癌的中医名称,现多言乳岩,在相关文献中不乏记载,如“乳核”、“石痈”、“乳痞”、“石榴翻花发”、“乳癖”、“乳石痈”、“石奶”、“奶岩”等。顾名思义,乳腺癌的特征在其命名时已得到很好的阐释。
1.1 乳腺癌的病因病机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与自身正气不足紧密相关。《灵枢》曰“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也。”外邪长期积留在与乳房密切联系的肝、胃、肾、冲任二脉等经络也可发为肿瘤。朱丹溪从内因论治,提出“若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郁闷,听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可生成隐核,数十年后即疮陷为奶岩。”强调了发病与情志密切相关,且指出病变脏腑多在肝脾。戴金芳[2]等总结现代医家观点发现肝气郁结和冲任失调是主要发病因素。程旭锋等[3]认为肝失疏泄贯穿乳腺癌整个发生、发展过程,肝失疏泄致气机不畅,影响津液运行,痰浊内停,进而阻滞气机,气不行血,故见痰瘀互结。
1.2 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东晋时期,葛洪[4]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内外治法,鹿角灰、白蔹、磨石三药磨粉外敷,内服连翘汤。朱丹溪[5]倡导情志调节,治疗选用青皮、石膏、生甘草、瓜蒌子、没药、青橘叶、皂角刺、金银花、当归等。现中医家以扶正祛邪为治疗总则,多围绕肝郁脾虚、痰瘀互结、正气亏虚、冲任失调进行论治[6]。“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郁脾虚证作为基本病机,几乎每一位中医家对乳腺癌的治疗都不离疏肝健脾。蒋益兰教授强调[7]平调肝气,健脾益气化痰,常用逍遥散,四君子汤加减。王建华教授[8]对气滞痰凝型乳腺癌治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海藻玉壶汤加减治疗。卢雯平等[9]应用消补法治疗乳腺癌高危人群,二仙汤、丹栀消遥散加减分别治疗冲任失调、肝郁气滞型。张文娴等[10]根据“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运用中医类比法,认为乳腺癌的病位、性质等皆属于阴,倡导温阳法治疗乳腺癌。
2 中医在乳腺癌手术治疗中的作用
手术治疗可以迅速减少乳腺癌患者肿瘤负荷,但手术常见并发症如水肿、皮瓣坏死等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患者会出现负面情绪。中医在防治术后并发症,消除患者负面情绪等方面有较好疗效。
2.1 缓解患侧上肢水肿乳腺癌手术创伤可造成淋巴回流障碍,致患侧上肢的水肿,其发病率在10%~50%[11]。研究表明,中医对缓解术后上肢水肿疗效确切。赵铮铮等[12]对42例术后上肢水肿患者予以疏肝通络方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方案,结果显示疏肝通络方组治疗有效率为92.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6%,治疗安全性高。方丹萍等[13]用经络按摩配合中药治疗乳腺癌术后水肿50例,总有效率达96%。汤敏[14]对术后水肿患者予以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有效率达95%,优于对照组81%。表明中医补气通络,利水消肿等治法明显可以缓解患者术后水肿。
2.2 改善创面炎性反应,减少皮下积水,治疗皮瓣坏死手术不可避免会造成局部组织损伤,淋巴管、血管损伤,致使激发机体炎症反应,淋巴回流障碍,供血不足,表现为皮下积水,皮瓣坏死。曾有相关研究表明[15]炎性反应与肿瘤转移存在一定关系,因此肿瘤患者术后炎性反应更应予以重视。周君等[16]用三黄煎剂改善乳腺癌患者手术创面炎性反应状态,结果显示患者引流液中的炎性反应指标含量显著降低,证明中医治疗可显著降低乳腺癌手术炎性反应。张秀丽[17]对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12例患者实行中医护理,应用三黄膏加十一方酒、生肌玉红膏外敷治疗,均达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2.3 改善术后负面情绪古代医家多认为情志不舒,肝郁脾虚乃乳腺癌发病主要原因。如《外科十三方考》记载“乳岩则因七情气郁而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一部分乳腺癌术后患者心情更加抑郁,严重者影响生活质量。《素问·五藏别论篇》曰:“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治疗应关注患者精神状况,注重情志调理。骆少欢等[18]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加以中医情志护理,结果显示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显著降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尹景春等[19]对11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辅以中医针灸康复治疗,实验组负面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项临床研究均表明中医对改善住院乳腺癌术后患者的负面情绪有显著疗效。
3 中医在化疗中的作用
乳腺癌早期就有血行播散可能,单凭手术不能完全决定其预后,及时有效的化疗是治疗的关键,临床上因分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化疗。不论何种形式的化疗,其毒副反应是治疗最棘手的问题。骨髓抑制、胃肠道发应、免疫功能低下等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治疗及预后。目前研究表明,配合中医中药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3.1 改善骨髓抑制相关研究表明,中医汤药不仅可以减轻骨髓抑制,而且有免疫增强的效果[20]。黎国强[21]对25例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加以补益气血类中药,结果显示白细胞、血小板水平较未中药干预组明显改善(P<0.05)。罗明等[22]研究发现乳腺癌化疗后经中药汤剂干预后血细胞降低程度有所缓解;治疗后CD3、CD4等免疫指标均显著提高(P<0.05)。黄利华等[23]从肝肾论治骨髓抑制,研究显示减少了升白药的临床使用。再次肯定了中医在减轻化疗副作用方面的疗效。
3.2 减轻脏器毒性反应化疗对脏器的近期或远期损害都不可忽视。最常见的是化疗过程中出现的胃肠道反应,严重者影响下一周期化疗,部分患者会因此拒绝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生存时间造成很大危害。故有效防治和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极其重要[24]。黄月娟[25]研究姜夏脐疗加口含姜片对乳腺癌化疗副反应的效果,对比恩丹西酮常规处理,结果显示中药干预后患者IV度的恶心、呕吐较恩丹西酮组明显减少(P<0.05)。证明化疗中辅助中医治疗对减轻化疗胃肠道反应疗效显著。王生等[26]研究中医辨证针刺治疗实证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患者恶心、呕吐的程度、时间都得到明显改善(P<0.05);因此中医辨证针刺降低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严重程度并缩短持续时间,对实证患者化疗有明显帮助。何佩珊等[27]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老十针”防治乳腺癌化疗相关恶心呕吐患者64例,结果证明“老十针”可减轻乳腺癌患者胃肠道反应程度,改善倦怠、乏力、纳呆等症状。
中医不仅改善患者化疗近期生活质量,对预防远期副反应也有一定作用。蒽环类药物作为乳腺癌的一线化疗药物,疗效肯定,但对心脏的毒副反应不容忽视[28]。谢晓青等[29]研究益气保心汤治疗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对心脏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心电图的异常性降低,心功能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中医药可起到减毒增效作用,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心脏毒性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4 中医在乳腺癌放疗中的应用
肿瘤的局部广泛切除后给予高剂量的放射治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放疗在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后应用广泛,但放疗的毒副作用对患者危害严重。中医治疗可减轻放疗对机体造成的各种程度的损伤。韩娅等[30]用健脾益肾法配合放疗治疗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结果显示健脾益肾法配合放疗可缓解放疗后血液毒性,临床疗效显著。
5 中医在内分泌治疗中的作用
内分泌治疗作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乳腺癌患者的必选方案,长期治疗患者会出现口干口苦、潮热烦躁等内分泌综合征,辅助中医治疗可减轻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张翼等[31]用调气消积方联合他莫昔芬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结果证明调气消积方可明显降低内分泌综合征发生与发展,改善患者生命质量。胡灿红等[32]研究滋水清肝饮对45例肝肾阴虚型内分泌治疗后患者的影响,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超过91%,证明滋水清肝饮对内分泌治疗后遗症有效。吴益萍[33]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来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不良反应56例,高达83.93%的临床缓解率证明治疗的有效性。疏肝健脾益气等治疗原则在内分泌治疗中的辅助作用在临床应用中甚为明显。
6 中医在靶向治疗中的作用
Her-2阳型患者在临床中多联合靶向治疗,在TRYPHAENA试验中,采用双靶治疗,即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治疗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结果显示总生存提高了近16个月[34]。在联合治疗的同时,靶向治疗的心脏毒性也愈加明显。邱瑞瑾[35]研究发现中医联合靶向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赫赛汀治疗相关的心脏症状。考虑到Her-2阳性患者出现脑、肝、肺转移的可能性较大[36]。治疗中还可采用补肾益髓,疏肝健脾,养阴益肺等药物以预防其复发转移,但其具体机制不详,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7 总结与展望
多项研究均显示中西医结合可以更有效地治疗乳腺癌,减轻严重毒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正气内虚、脏腑阴阳失调,是乳腺癌的患病基础;气郁、痰浊、瘀血、热毒等为病理因素。乳腺癌的治疗中,手术、放疗、化疗既是攻邪良方,又是伤正之因,中医治疗应从扶正与消积两方面入手,手术期以扶助正气为主,旨在改善手术后不适症状,帮助机体康复;放、化疗期以扶正为主,旨在减轻毒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无病生存期以攻邪消积并用,旨在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促进康复。尽管现阶段中医治疗乳腺癌缺乏统一、系统的认识,但相信随着研究的进展,中医药治疗乳腺癌会取得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