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玉玲教授温阳法治疗恶性肿瘤经验

2019-01-05陈丽郑玉玲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阳和汤阳气肿瘤

陈丽,郑玉玲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郑玉玲(1955-),河南商丘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岐黄学者,从事中医药治疗肿瘤疾病临床研究工作40余年,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方面学术造诣深厚。创制地黄管食通口服液、胃爱舒胶囊等成药制剂,提出了食管癌从虚从痰论治、胃癌从虚从寒热错杂论治、肝癌从脾从瘀论治等一系列治则理论创新。

1 引言

1.1 历代对阳虚寒凝型肿瘤的认识

传统医学认为肿瘤疾病的发生与饮食劳倦、阳虚气化不利有密切的关系。气不行则津液运行失常,津停成饮,痰凝气滞,进而痰瘀互结,结于局部,发为肿瘤。“正气不足,而后邪距之”。郑教授认为在肿瘤病的病程中阳气不足、寒凝痰气瘀滞是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或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阳气不生,或阳气虚损则阴寒内生,或由于正气虚弱而外寒内袭,寒邪凝滞气血津液,气血津液不运,留滞局部形成寒积而成有形之邪,发为本病。《难经·五十五难》也指出:“积者,阴气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阳化气,阴成形”的记载说明了阳的特点是主动、是主气化的作用;阴性寒,阴性凝敛,阴性静,所以阴可以凝聚而成形。动则化为气,静则凝为形。郑教授临证时指出,人体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阳气的温化推动,运化宣畅;阳气充足则气血津液得以正常布散,阳气虚弱则气血津液运化不及成瘀血、郁、痰、湿之邪。《灵枢·百病始生》的“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解释了寒邪凝积的主因是阳气受损;《灵枢·水脏篇》云:“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亦描述了积证的成因。《素问·调经论》中有“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太平圣惠方》云:“夫痃癖者,本因邪冷之气积聚而生也”。金·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中说:“乳岩,此毒阴极阳衰”均提出了癌毒的阴寒之性。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积聚起于冷结”,强调寒邪凝聚成积。

1.2 郑玉玲教授学术思想

郑玉玲教授认为: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属于中医中的“失荣”、“石疽”、“痰核”范畴,其发病机制亦是阳气不足,无力推动气血津液运行,停于局部而成。同时淋巴结转移伴有疼痛认为多因“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符合“不荣则痛”的原理,故应用温阳治法亦可止痛。故其治疗上主张益气通阳散结为治则,多采用阳和汤加减治疗。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石疽:“此由寒气客于经络,与气血相搏,血涩结而成疽也,其寒毒偏多,则气结聚而皮厚,状如痊疖也,硬如石,故谓石疽也。”故其清代医家王维德所著《外科证治全生集》中,对恶核或失荣等病主张采用“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方法进行治疗,同时提出对此类病症要内外同治,并创立了阳和汤,同时配以阳和解凝膏、化核膏等外用药,临床应用广泛,收效良好。

2 阳和汤

2.1 阳和汤组方分析

“阳和汤”由熟地、白芥子、鹿角胶、姜炭、肉桂、麻黄、生甘草七味药物组成,主治“骨槽风、流注、阴疽……一切阴凝等证”。其功效是:温阳通脉,散寒通滞化痰。其中熟地温补营血,益精填髓,鹿角胶温肾阳,生精血,借血肉有情之品助熟地养血,二药合用为君药补精血助肾阳,寒凝痰滞,非温通而不足以化;炮姜炭性热温中,破阴通阳;肉桂性辛热,入血分,能温阳散寒,通经脉,二药合为臣药;麻黄辛温达卫,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白芥子辛温,温化寒痰,可达皮里膜外,驱皮里膜外之痰,二药共为佐药;生甘草解毒而调和诸药为使药。综观本方,用肉桂温阳与熟地补血药物同用,可使补而不滞,温阳不伤正。麻黄与熟地并用,一无腻膈之弊,一无发表之功。郑教授指出:阳和汤全方温阳散寒、通脉化痰,对阴盛寒湿,顽痰结聚的病人服之,尤如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则阴霾自散,正切中病机。

2.2 阳和汤成方现代药理研究

吴琼[1]对阳和汤大鼠含药血清对人肺癌GLC-82细胞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结果得出结论:“1.阳和汤可能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凋亡发挥抗癌作用;2.阳和汤整方的抗肿瘤作用高于阳和汤热药和阳和汤非热药;初步证实中医温热药具有抗癌作用。”袁文佳通过对荷S180肉瘤小鼠抑瘤及抗血管生成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阳和汤一定程度上能减缓肿瘤组织的生长速度;阳和汤能下调荷S180肉瘤小鼠肿瘤组织中VEGF、HIF-1α蛋白表达,降低肿瘤组织的供血供氧,从而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促进凋亡。”[2]田同德等人通过临床观察得出结论:“阳和汤能提高阳虚型晚期胃癌患者化疗的近期疗效和生活质量。”[3]肖雅研究了阳和汤的抗肿瘤作用及局部免疫作用,发现“阳和汤大剂量对移植性S180(A),HepA瘤株有一定抑制作用;阳和汤中、大剂量能增加荷EAC小鼠腹水局部IL-2、IFN-γ浓度,降低TGF-β1的浓度,并能体内活化EAC中TIL杀伤活性。”[4]以上实验均从不同机制及不同方面支持阳和汤的抗肿瘤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现代药理依据。

2.3 阳和汤中单味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季宇彬通过实验得出:“熟地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作用,并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特别对免疫功能低下者作用更明显。”[5]陈力真等证实:“地黄多糖β,体外实验证实可提高正常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能力,促进IL-2的分泌,起到提高免疫调节活性的作用。”[6]陈富军等人进一步研究发现:“地黄多糖通过扭转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力的下降和部分改善IL一2分泌能力衰落起到抑制小鼠S180肿瘤的作用。”[7]肖庆慈等通过对肉桂水煎液研究发现:“其可在小鼠体内可显著延长环磷酞胺引起的免疫抑制小鼠的凝血时间,明显升高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明显增加胸腺、脾脏重量。”[8]李广助在中药药理与临床中记录:“肉桂中桂皮醛对SV40病毒引起的肿瘤有抑制作用。”[9]靖士侠通过对甘草提取物进行实验:“甘草中提取的的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均有抗肿瘤作用。”[10]麻黄碱对SKBR3细胞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吴雄志等实验证明:“麻黄碱能将SKBR3细胞阻滞于G0/G1期;使肿瘤细胞无法进一步生长。”[11]陶华明等从麻黄根的乙酸乙酯中分离出四种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及光谱分析分别为“麻黄根素B、麻黄根素A、麻黄宁E、麻黄宁D,其中发现新化合物1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对HeLa宫颈癌细胞、SGC-7901胃癌细胞、HepG2肝癌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8.5、10.0、10.2 μg/mL-1。”[12]陶智怡研究姜类中药煎剂抑制肿瘤细胞体外生长实验显示:“姜类中药(干姜、炮姜、姜黄、高良姜)均有抑制肺癌A549细胞、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作用。”[13]陈立平等人采用MTT法检测了肉桂醛对体外培养的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株、人肺癌细胞系A-519细胞株和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株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上述三类癌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14]。

3 典型病例分析

3.1 例1

郭某,男性,56岁,河南郑州人,职业:工人。

因“食管癌术后化疗后1年,发现右侧锁骨上淋巴结增大3月”于2017年8月1日初诊:1年前因吞咽不顺至河南省某医院查胃镜,病理回示:食管鳞癌,后于该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后病理食管侵犯固有层,鳞癌,淋巴结1/15,术后行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化疗4周期。定期复查,病情稳定。约3月前发现右侧锁骨上淋巴结增大,查胸部CT见右侧颈根部淋巴结增大,考虑转移,遂行局部放疗,效果不明显,为求中医治疗至我门诊。见:右侧颈根部可见一大小约5 cm×6 cm肿块,触之质地坚硬,固定不移,伴疼痛。就诊时可见舌质淡,齿痕,苔稍白,脉象细涩;中医诊断:噎膈病,阳虚寒凝,寒痰结聚。西医诊断:食管癌(T1aN2M0Ⅲa期))辨证为阳虚寒痰凝聚,以温阳散寒化痰为治则。拟方如下:熟地黄15 g、鹿角10 g、桂枝6 g、白芥子12 g、麻黄3 g、炙甘草6 g、姜半夏12 g、郁金18 g、莪术15 g、夏枯草20 g、浙贝母30 g、醋山甲10 g。加服小金丸。30剂,日一剂,头煎二煎共取中药汁400毫升,分两次服药,每次服200毫升。上午10点服药,下午4点服药。

2017年9月4日二诊:上方服用一个月,自觉肿块明显缩小,疼痛也明显减轻。触摸肿块较前变软,肿块缩小至2 cm×2 cm。嘱其按上述方药继续服用30剂。煎服法同上。

按语:患者阳气虚衰,无以温化,气血津液运行不畅,阻于局部,聚而为痰,采用阳和汤加减温阳补血,散寒通滞,该方补血药与温阳药物合用,辛散与滋腻之品相伍,宣化寒凝而通经洛,补养精血而扶阳气,加用半夏化痰散结,郁金活血行气止痛,莪术活血通经,夏枯草、浙贝母、醋山甲软坚散结,全方共凑温阳散寒,软坚散结之功。患者服用一个月后肿块缩小约二分之一。

3.2 例2

赵某,女,71岁,河南开封尉氏人。

2017年6月10日初诊: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因化疗2周期后持续发热至笔者门诊就诊。患者病理活检提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CD45+,CD19+,CD20+,CD79a+。曾行环磷酰胺联合阿霉素、长春新碱方案、吉西他滨联合地塞米松、顺铂方案化疗2程,右侧腹股沟肿物短暂缩小后持续增大,伴持续高热。现症见:患者发热,最高T:39.0℃,无咳嗽,咳痰,形体极度消瘦,饮食睡眠差,尿少,大便少。舌质红,无苔,脉细弱。右侧腹股沟科触及肿大淋巴结,大小约3 cm×4 cm,质地柔软,活动度差。中医诊断:1.恶核,阳虚寒凝;2.内伤发热;西医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辨证为阴虚发热,予青蒿鳖甲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滋阴清热。拟方如下:青蒿12 g、柴胡9 g、鳖甲15g、知母12 g、丹皮6 g、党参15 g、生白术15 g、茯苓12 g、炙甘草6 g、焦曲15 g、夏枯草15 g。15剂,日一剂,头煎二煎共取中药汁300毫升,分两次服药。

2017年6月27日二诊:上方服用后,发热消退后未在起热,乏力改善,食欲好转,但肿块明显增大,舌质转淡红,有苔。调整中药为四君子为主加减治疗。拟方如下:党参20 g,生白术15 g,茯苓15 g,炙甘草6 g,陈皮12 g,清半夏12 g,郁金15 g,夏枯草15 g,焦三仙各15 g。15剂,煎服法同上。

2017年7月11日三诊:上方服后,精神食欲睡眠均正常,但腹股沟淋巴结增大至5 cm×6 cm,望舌质色淡,舌苔稍厚。辨证为阳虚寒痰凝聚,调整中药为阳和汤加减:熟地黄15 g、鹿角10 g、桂枝6 g、白芥子12 g、麻黄3 g、炙甘草6 g、姜半夏9 g、郁金18 g、莪术15 g、夏枯草20 g、浙贝母30 g、醋山甲10 g、茯苓20 g、党参12 g、炒白术20 g、陈皮12 g。服用15剂,腹股沟肿物未见明显增大,病人一般情况良好。

按语:化疗后伤及阴液,阴液不足,无以制阳气,故见发热;舌红无苔为阴虚之像。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养阴透热,化疗伤及脾胃之气,故加用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以资气血化生之源,扶正气而祛邪外出。经治疗后阴分余邪清除,阴阳平衡,发热自止。恶核属于有形之邪,《内经》云:阳化气,阴成形。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记载“恶核,然其寒凝甚结,毒根最深”中亦认为有形痰凝为寒痰凝聚而成,故应用阳和汤加减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4 讨论

现代医家对恶性肿瘤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多为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继而生痰、淤,湿等病理产物,进一步耗伤人体正气。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又有阳虚、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阳虚寒痰凝聚、阴虚毒结、气虚痰阻等不同。周仲瑛[15]老先生的“癌毒”理论认为:癌毒是导致癌症发生发展的关键,癌毒既可直接由外客于人体,也可因脏腑功能失常生成。王文萍[16]针对肿瘤转移提出了“痰毒流注”学说。郑玉玲教授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及治疗经验认为阳虚寒痰凝聚是肿瘤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针对此病因及病机临床应用阳和汤加减治疗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瘤等疾病,收效颇多。

猜你喜欢

阳和汤阳气肿瘤
单兆伟运用阳和汤经验举隅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火针拔罐联合阳和汤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验案1则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ceRNA与肿瘤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床旁无导航穿刺确诊巨大上纵隔肿瘤1例
《肿瘤预防与治疗》2015年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