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肝论治痛风*

2019-01-05唐兆安王莘智

中医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疏肝理气痰饮肝气

唐兆安,王莘智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障碍,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引起血尿酸浓度增高,尿酸结晶沉积到软组织所致的急性或慢性病变,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急性反复发作的关节炎、痛风石沉积、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病等[1]。中医学治疗痛风多以脾肾论治,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治疗难治性痛风和痛风急性期时疗效不佳。部分医家认为肝脏的脏腑功能失常与痛风发病密切相关,并从肝论治痛风,疗效较佳,现分析如下。

1 中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元朝以前并无“痛风”一词的阐述,多归属“痹证”“历节”“白虎历节”等范畴。《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金匮要略》曰:“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对历节病有过详细描述。《格致余论·痛风论》曰:“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丹溪心法·痛风》提出:“痛风,血久得热,感寒冒湿,不得运行,所以作痛夜则痛甚。”唐宗海《血证论》曰:“痛风,身体不仁,四肢疼痛,今名痛风,古曰痹证。”[2]故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表现为疼痛遍历关节,甚则肿胀变形,其发病与体虚,感受风寒湿邪有密切关系[3]。

2 现代中医学家对痛风的辨证分型

痛风目前尚无明确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一般可分为急性发作期与慢性间歇期,崔公让、张永杰、朱良春等数位名老中医均对痛风的证型发表了见解,总结出急性发作期分为湿热痹阻证、痰浊痹阻证、瘀毒蕴结证,慢性间歇期分为脾虚血瘀型、肝肾亏虚型,共5个证型[4]。

3 通过中医藏象学说从肝论治痛风各个证型

3.1 湿热痹阻型

崔公让等22位现代老中医均认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多属湿热痹阻证[4],临床表现为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组织肿胀,多伴有全身发热,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目前认为湿热多因饮食过饱或过食肥甘厚腻类食物所生。清代吴达《医学求是·治霍乱赘言》曰:“脾燥则升。”脾喜燥恶湿,湿邪困遏脾气,脾气功能失调,运化水液功能障碍,水湿内生,与湿邪互为影响;而肝主疏泄,与脾胃运化功能密切联系,疏肝有助脾气发挥其运化水液的作用,湿热之邪得以清利。湿热痹阻型痛风可通过疏肝健脾化湿为主导治疗。

3.2 痰浊痹阻型

以张永杰为代表的10位名老中医则认为急性痛风发作期多属痰浊痹阻证[4],临床表现为关节炎反复发作,红肿疼痛,其性质多为刺痛,夜晚俱甚,局部皮肤暗红,组织肿胀或伴多发结节,大便黏滞,舌质多红,苔腻,脉弦滑。朱丹溪《格致余论》曰:“肥人多痰。”痰浊痹阻型患者多素体肥胖,饮食不节,或七情内伤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成痰。李用粹《证治汇补·痰证》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饮作祟之人多脾虚,且痰饮致病,发病部位不一,可阻滞于肺,影响肺气宣发肃降,也可归于四肢关节,引起关节屈伸不利。肝与脾的关系密切,肝气条达是脾主运化功能正常运行的前提。因此,疏泄肝气可使脾主运化功能正常,运化功能正常,则痰饮无以生。又因肝与肺为气机升降调节之主要脏器,肝气以升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顺。疏泄肝气,可恢复肺气宣发肃降功能,气机得以调畅,痰饮自消。即本证可以疏肝健脾、疏肝理气为主导来治疗。

3.3 瘀毒蕴结型

朱良春为代表的10位名老中医认为痛风急性发作期属瘀毒蕴结证[4]。患者表现为关节疼痛反复发作,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发紫、发暗,组织肿胀,舌质紫暗、苔黄厚,脉弦数。《血证论·吐血》曰:“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气结则血凝。”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机不畅,可导致血液在体内瘀结而不行,日久形成瘀毒蕴结证。又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瘀血必然会加重局部的气滞,形成气滞与血瘀相互的恶性循环[5]。肝气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疏肝理气,气机畅达,则气血调和,瘀血得以活化。通过以上分析,瘀毒蕴结型可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法治疗。

3.4 脾虚血瘀型

以崔公让、李振华为代表的20位名老中医认为痛风慢性间歇期表现脾虚血瘀证[4],患者经过急性发作期后,身体倦怠乏力,关节疼痛不明显或消失,仅存在关节肌肉僵硬不适或轻微肿胀,皮色发暗,轻压疼痛;胸脘痞闷,食少纳呆,面色黄白,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质暗淡或伴有瘀点,苔薄白,脉细弱。此证见于急性期过后的慢性间歇期患者,久病致虚,所以关节疼痛不明显或消失,全身倦怠乏力。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病因有湿热、痰饮、瘀血,而湿热之邪可困遏脾气,导致脾虚;痰饮之邪困阻中阳,且痰饮患者多素体肥胖,脾虚为多。脾虚则运血无力,脾阳虚则筋脉失于温通而涩滞,均可引起血液运行不畅而形成瘀血。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致脾气虚弱,称为肝郁脾虚,又称肝脾不调,可疏肝健脾治疗脾虚;而疏肝理气,则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血可化。脾虚血液无以自生,导致血虚,又脾虚则统血功能失常,失血日久也可成血虚。《素问·五藏生成篇》曰:“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解说:“肝藏血……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血虚则肝无以藏血,肝主疏泄功能亦会失常,致脾虚、血瘀。养肝配伍补血法即可治疗血虚,以及因血虚引起的脾虚血瘀证。因此,脾虚血瘀证较前复杂,需从疏肝健脾、疏肝理气、养肝补血3个方面,以肝为主导来治疗。

3.5 肝肾亏虚型

以韦绪性、杨宗善为代表的29位名老中医认为痛风慢性长期迁延不愈,多属肝肾亏虚证[4]。患者肝肾受损,筋骨失养,痰核凝聚,由单一关节逐渐发展为多关节受累畸形,甚者骨质破坏,功能活动严重受限;日久不愈,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目眩,性功能下降,面色灰暗,脉沉弦数。患者病程可达数十年之久,甚则发展成为痛风性肾病。《景岳全书·传忠录》曰:“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谓“久病及肾”即为此。《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肝在体合筋,肝血充足滋养筋脉,则肢体关节始能运动灵活而有力;肝血虚,则筋不得濡养,继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张璐《张氏医通》曰:“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肝肾同源,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相互滋生,若肾精亏虚,或肝血不足,则相互影响,致肝肾亏虚。肝气疏泄调达可使肾气封藏有度,肾气闭藏有合可防肝气疏泄太过,若肝失疏泄,或肾失封藏,亦可相互影响,致肝肾亏虚。本证本虚标实,可从肝论治,治以补益肝肾为治本,强劲筋骨为治其标。

4 小 结

在西医学中,痛风主要分为急性发作期与慢性间歇期,治疗急性发作期痛风性关节炎主要运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甚至激素止痛;慢性间歇期痛风依赖于长期稳定服用降尿酸药物,其中的肝肾毒性、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故通过疏肝健脾、疏肝理气、养肝补血、补益肝肾等中医理论,开辟从肝论治痛风的治疗思路,值得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猜你喜欢

疏肝理气痰饮肝气
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肝气郁结是肝病吗?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中药治疗乳腺癌的处方特征分析及辨证思维探讨
手术联合中药治疗乳腺结节41例临床观察
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浅析“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与肾性水肿相关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