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从脾肾论治孤独症谱系障碍探析*

2019-01-05曾,周

中医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医学菌群肠道

牛 曾,周 正

(1.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一组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狭隘兴趣和刻板的重复行为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病临床表现复杂,除核心症状外,常伴有胃肠功能异常、感觉异常、焦虑、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近年来,ASD患病率逐渐增高,2010年的全球患病率约为0.1%~0.2%[1]。一项关于我国2000—2016年ASD患病率的Meta分析[2]显示:中国大陆地区儿童ASD患病率约为0.24%,男女比例约为5∶1。目前对ASD病因及治疗的研究尚在不断探索之中。大量实验研究认为:ASD与肠道微生物失衡及肠-脑轴异常密切相关。笔者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对从脾肾论治ASD进行探讨,介绍如下。

1 病 因

ASD是一组具有显著异质性、病因复杂的神经系统性疾病。虽然遗传因素被认为是该病重要的病因之一,但同卵双胞胎共患 ASD 的概率始终达不到100%,这表明环境因素在AS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3]。影响ASD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化学因素、营养因素和社会因素[4]。有学者[5]在遗传、环境与儿童孤独症患病风险的项目研究中发现:孤独症儿童的胃肠道症状发病率远高于对照组,并且伴有胃肠疾病的ASD儿童社会交往退缩、刻板及多动、烦躁不安程度更严重。因此,肠道微生物被认为在ASD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临床资料显示:ASD患儿常伴有便秘、腹泻等胃肠消化问题。ASD的严重程度与胃肠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胃肠道症状又与异常微生物菌落有关,说明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不能忽视。

2 肠道微生物与肠脑轴理论

肠道菌群是指寄居机体胃肠道中的各种微生物的总称。人体的菌群在数量和种类上都维持着稳态,其具有参与代谢与营养、生物拮抗及防御感染、驱动免疫成熟和维持免疫稳态的作用,还在循环和神经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若肠道菌群失调,将造成炎症、胃肠道不适和神经毒性代谢物增多,引发异常的应激反应,导致认知能力降低及焦虑、抑郁症状[6]。

肠脑轴是将肠和脑联系起来的双向信号调节系统,其中肠道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途径将信息上传于大脑,而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发挥对肠道系统的调节功能,二者相互为用,紧密联系,在人体生理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7]。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肠道神经系统和免疫等系统,间接地调控大脑功能,改变宿主行为,故脑肠轴延伸为微生物-肠-脑轴。

目前已经证明:肠道菌群失调和精神分裂、阿尔茨海默病、ASD有很大的关系。肠道菌群可通过迷走神经、硫元素、免疫、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等多种途径影响ASD的发生发展[6]。研究[8]证实:通过补充特定益生菌可改善ASD 患者和模型动物的生理行为异常。益生菌具有维持或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和多样性、减少细菌过度生长、促进黏蛋白表达[9]、调节神经递质5-HT、平衡免疫功能抗过敏、合成抗氧化物稳定肠黏膜屏障等作用[10],可通过纠正肠道微生物失衡重建或恢复肠脑轴的正常信息交流,从而改善微生物-肠-脑轴功能。然而,由于益生菌种类繁多,不同的菌类具有不同的功能,在用其改善疾病状态时必须明确到菌株而不是菌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范化,并且要保证安全性[11]。笔者在研究菌肠脑轴理论时,发现其与中医学的“脾肾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启发临床运用中医学脾肾理论治疗ASD。

3 从“微生物-肠-脑轴”探讨中医学“脾肾理论”

中医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对于“肠脑轴”的描述及运用体现在脾肾相关理论上。《素问·奇病论篇》曰:“肾藏精,精充骨而生髓,髓聚而为脑。”《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认为脑是由先天之精髓所化生,受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供养,方可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脑为元神之府,神又分属于五脏,“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各司五脏生理活动,以神统之。

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亦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主要靠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充养。脾、肾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促进。脾的运化功能有赖于肾气的资助始能健旺,肾所藏先天之精亦有赖于脾气运化的水谷之精充养方能旺盛。脑与脾、肾之间存在广泛的经络联系,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手足六阳经交汇于头部,而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的作用,故以“肾通于脑”将脾肾理论与肠脑轴相联系[12]。脾、肾病理上互为影响与肠脑轴理论的“肠病及脑”和“脑病及肠”[13]具有相似之处。脾胃虚则九窍不通,《医碥·卷四》记载“在下为肾,在上为脑,虚则皆虚”,故从脾胃入手,益气升阳治疗脑病,同时注重填精益髓。此外,《黄帝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伤寒论》曰:“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皆指出胃肠系统疾病可导致神志异常。同样,若脑神失常,则易导致肠腑失控,传导失司,腑气不通,冲逆犯上,又影响“心主神志”。综上所述,中医学角度下的肠脑轴是从经络相联、精微物质的运化和充养、形神共统3个方面相联系的。因此,笔者认为:临床可从脾肾论治孤独症。

4 根据“脾肾理论”治疗孤独症

4.1 中 药

中医学认为:孤独症多由先天胎禀不足,后天失于调养,导致精髓不充;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该病辨证分型有心肝火旺证、痰蒙心窍证、心脾两虚证、肾精不足证,但临床ASD多伴有智力、运动发育迟缓,故脾肾两虚证也较多见。脾肾两虚证ASD临床表现为少语或不语,行为孤僻,刻板动作,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生长缓慢,身材矮小,囟门迟闭,骨骼痿软,智力迟钝,纳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指纹色淡。治疗以填精益智、健脾益气为法则,方选归脾汤加减,以后天之精充养先天之精。另外,有研究[14]发现:中药尤其是富含多糖类成分和补益类中药致力于调整肠道菌群失衡的状态,促进益生菌,抑制致病菌,实现新的肠道菌群平衡,起到扶正作用。

4.2 针 灸

针灸治疗孤独症选穴多采用头部腧穴,根据“脾肾理论”,可选取俞募穴针刺。俞募穴分背俞穴和腹募穴,其中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1侧线上。《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夹脊抵腰中。”指出脑与肾通过足太阳膀胱经相互联系。腹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或归属于任脉,或归属于胸腹部的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等。《针灸大成四策·头不多灸策》曰:“首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百脉之皆归于头。”又曰:“肝足厥阴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故任脉、胃经、肝经皆与脑密切相关。针刺募穴调补脾胃,以后天促进先天,培肾固本,可促进患儿发育,并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微生物-肠-脑轴。现代研究发现:针刺不同腧穴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有益菌群的含量,其机制是通过对脑肠肽的激活和释放作用实现对胃肠运动和肠道菌群的调控,并且这种调节作用有可能是通过对肠脑轴的调节实现的[15]。

5 小 结

“脾肾相关”理论是五脏相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肾同病可见于临床各科病证,故该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价值重大。虽然在生理及病理上肠脑轴与脾肾理论有一定联系,但关于中医学之脾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猜你喜欢

中医学菌群肠道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70%的能量,号称“肠道修复菌之王”的它,还有哪些未知待探索?
夏季谨防肠道传染病
常做9件事肠道不会差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要从“肠”计划 肠道SPA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