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型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为例

2019-01-05刘爱红

农产品加工 2019年13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食品质量课程体系

陈 洁,刘爱红,章 焰,刘 齐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粮食与食品工程系,湖北 武汉 43001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涉及“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涵盖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科学、技术、政策、法规、标准、监督、管理等内容,多学科交叉,是教育厅顺应人才市场需求于2002年批设的专业[1]。随后一批农业院校及具有食品相关专业学生培养能力的理工类高等院校先后加入了增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行列。当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开办专业过程中需要面对和着力解决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等多方面的问题[2]。由于各高校依托的背景和所在行业不同,使得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各具特色。2002—2004年学院开始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专业教师队伍组建,2005年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招生,2014年以新增专业增设。学院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根据本科培养要求不断完善,逐步形成目前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方案。

1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实施背景

2014年湖北省教育厅发布了《省教育厅关于在省属本科高校中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引导试点高校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支持建设一批办学水平高、应用技术特色鲜明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融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学院获批成为湖北省第一批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之一。高校转型发展其中一个主要任务是构建应用技术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试点转型的高校需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遵循普通本科教育基本要求、应用技术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向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发展后,“职业技能教育”将更为突出[3]。

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

之前,由于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连续不断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曾经的“毒大米”“瘦肉精猪肉”“三鹿奶粉”的事件多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4]。《食品工业“十三五”发展意见》中指出:食品工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期望尚存差距。源头污染问题突出,部分食用农产品存在超标使用农兽药和滥用添加剂现象,食品冷链物流建设滞后,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加之城乡居民对食品的消费从生存型消费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将会促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

湖北省教育厅从2016年开始设立“荆楚卓越计划”项目,到2018年已经增至包括“荆楚卓越工程师”等7类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围绕人才培养规格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的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实务部门建立战略联盟,引导合作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评价标准,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平台,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实践环节融合发展。“卓越工程师”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上建设和实施,有利于创新工程教育教学模式,加快培养适应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 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1 以新工科为主题,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改革为重点

湖北省高等院校众多,办学层次一应俱全。“面向基层、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是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个特色。充分利用湖北地区食品行业龙头企业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以新工科为主题,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改革为重点,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团体建设为重点,对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做出变革。重点依托湖北区域粮油食品产业优势,探索建立服务区域产学研合作示范学院、实践基地或工程创新训练中心。

3.2 开启“校-企-政-研”的办学模式

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性环节,增加应用型课程比例。培养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具有食品质量检验、分析、控制与监督的专业技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通过校企联合,成立校企联合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通过校企、校政联合,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开展课题合作等。主要为湖北乃至全国的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与农产品检测机构、食品加工企业的内部质量控制部门、食品流通质量控制部门等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

3.3 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强化能力培养

推进实践教学课程化,构建与理论教学并行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有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和实训等。丰富课外实践形式,包括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构建“六元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将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外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专业教学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3.4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

与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与企业联合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学生半年以上时间在企业学习培训,毕业论文课题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推行“三证书”制度,设置“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类”对应学分,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3.5 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更新实验内容,提高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实施导师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开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搭建由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性讲座组成的课程平台,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素质和技能。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贯彻创新创业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创造发明和各类实践、资格认证等活动。

3.6 进一步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建设在线开放课程

课程体系由必修通识课程、必修学科基础课程、必修专业课程、限选专业方向课及任选公共课5个模块构成,合理调整后4个模块的比例,调整的方向是保证学科基础课的比例,加强专业主干课的比例。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服务于专业教学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建设好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谷物品质分析”。

3.7 推行双证制度,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

除要求获取专业学历毕业证书外,本专业学生也可自主获取HACCP内审员资格证书、ISO 22000内审员资格证书、ISO 9000内审员资格证书、ISO 14000内审员资格证书、食品安全师资格证书、农产品检验员证书等至少一个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渗透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弘扬“工匠精神”上下功夫,培养不同特长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4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计思路

完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个教学平台,人才培养过程按第一、二、三、四学年分段实施。第一阶段为通识教育阶段;第二阶段按1.5+2.5模式实行专业大类培养,加强学科基础课程教学;第三阶段实施“模块化”培养,按食品安全检测方向和质量管理与认证方向2个专业方向模块,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差异化培养;第四阶段主要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 等。各类课程的学时及学分占课堂教学总学时的大致比例为:通识平台课25%,学科基础课28%,专业主干课20%,专业方向选修17%,综合素质及创新创业课程10%。专业主干课程加强实践性环节,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自学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对课程的设置,做到学科基础课精(以基础理论为主),专业主干课实(以专业技术知识课为主),专业方向选修新(以新理论、新技术为主)。

5 结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是食品工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需要。学院在建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过程中一直秉承学院面向市场、突出特色、重在应用、服务地方的办学目标,积极探索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课程教学体系,满足本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同时满足经济建设多样化需求,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食品质量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的应用
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现状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