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的中医证候探析

2019-01-05付婧婷张明雪

中医药信息 2019年6期
关键词:阳虚瘀血津液

付婧婷,张明雪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或(和)因冠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1];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胸痹”“真心痛”等证范畴。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2]。根据其临床症状,中医学将其归属于“水肿病”“心悸病”“喘证”等范畴。冠心病是心衰最常见的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脏前后负荷增高,心脏代偿能力下降,心室重构,导致心衰。目前,全世界心力衰竭的患者的数量快速增长,现已高达2 250万,且仍以200万每年的速度提升。医学水平的提高使心脏病患者的生存期延长,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常见,我国心衰总发病率约2%左右,以老年人居多[3]。随着医学的进展及实验研究的深入,对冠心病合并心衰病理机制的进一步了解,中医学从整体观念认识患者的疾病状态,治疗时强调辨证论治,根据证的不同,判断气血阴阳的盈亏,瘀血水饮痰浊等病理产物是否存在,依据正邪的偏颇,采用补正祛邪等治法,进而实现人体的阴平阳秘[4]。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辨证论治是治疗疾病的关键,辨证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以及远期预后。

1 病因病机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以心气亏虚为本,瘀血内阻为标。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若心气不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则血行迂缓,涩滞不畅,临床上可见胸闷痛、气短、心悸症状;“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极”,脾肾阳虚,运化无权,土不制水,水寒内聚,可见水肿;水气上凌心肺,肺的宣降功能失常,可见喘咳,气促;血脉瘀阻,三焦气化不利,津液布散障碍,膀胱开阖失司,可见小便短少;病程日久,气虚及阴,或过用温阳、利尿之药伤耗津液,可见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之阴虚症状;最终将至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相互交错,迁延不愈。

2 证候类型

2.1 阳虚水泛、瘀血内停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的患者临床表现多为胸闷痛,水肿,小便短少,心悸气促、咳嗽、咯稀白痰、甚则不能平卧,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白,舌质绛紫或淡暗,苔白或腻,脉沉细涩或结代。《血证论》云:“血不利则为水”“瘀血化水,……,是血病而兼水也”,血液运行不畅可导致津液布散障碍,引起水饮停聚,瘀血、水饮二者为阴邪,易伤阳气,心阳虚与瘀血水饮相互影响,循环往复,以致阳虚水泛瘀血内停。《素问》载:“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得寒则凝,气滞血瘀,故见胸闷痛;《金匮要略》中有“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其人阴肿”的观点。阳不化气,气化失常,不能化水,水湿内聚不行,故见水饮停溢于内而出现水肿;阳虚膀胱气化失司,肾失开阖,故小便短少;水气上凌心肺,肺之宣降功能失常,故见心悸气促、咳嗽、咯稀白痰、甚则不能平卧;阳气亏虚,失于温煦,不能温养,故怯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灰白。

郭维琴[5]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董燕平教授[6]认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最早见于心气虚,而后导致心阳虚,气虚阳虚是其始动机制。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以致血瘀脉涩,阳虚不能温阳化水饮以致水湿内聚。瘀血与水饮反之戕害心气心阳,病情更加严重,最终形成本虚标实之证。《内经》治水三法“开鬼门,洁净腑,去菀陈莝”,《金匮要略》云:“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治法上予温阳利水、活血化瘀之法,方剂可选用加味真武汤进行治疗[7]。

2.2 气阴亏虚、瘀血内停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的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心胸疼痛、心悸、短气喘促、倦怠懒言、面色少华,活动后加重,颧红汗出、咽干、五心烦热,口干少饮,舌质红,舌边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少或无,脉细数无力或细数结代。《素问》云:“百病生于气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胸痹日久,气阴两虚,气虚则血行不畅,阴虚则脉络涩滞,临床可见心胸疼痛、短气喘促;心脉失于濡养,可见心悸;气虚不能固摄津液,营卫不和,则见汗出;“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气虚故见倦怠懒言、面色少华,虚不耐劳,故遇劳则甚;阴虚则颧红咽干、五心烦热;津液输布障碍,不能正常上承于舌面,故见口干少饮。

张琪教授[8]认为,冠心病引起的稳定期心衰其基本病机为气阴亏虚、瘀水互结。李介鸣教授[9]则认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为心脏长时间受累,心气、阴血亏损,久虚不复,终致气阴两虚、心血瘀阻。治法上予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法,方剂可选用生脉散合丹参饮加减进行治疗[10]。

2.3 阴阳两虚、水瘀内停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的患者临床表现多为胸闷痛,心悸汗出、动辄气短,心烦不寐,耳鸣,腰膝酸软,尿少肢肿,舌淡紫黯或有瘀斑,苔少或花剥,脉沉细无力或结代。由于阴阳二者之间“阴阳互根,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关系的存在,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的终末期阶段,又常常阴虚阳虚并见,瘀血水停等病理产物并存。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气血运行不畅,内生瘀血,痹阻于心,临床可见胸闷且痛;津液不能充润营养脏腑,可致心肾阴虚。心阴亏虚,可见心悸汗出,气短、动则益甚,心烦不寐;肾开窍于耳,腰为肾之府,肾阴虚,耳窍失荣,腰府失养,故见耳鸣、腰膝酸软;阴损及阳,阳气虚衰,阳不化气,水湿不行,故见尿少肢肿。

有学者[11]认为“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是冠心病所致心力衰竭的基础病机,气虚血滞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气血阴阳亏虚、瘀血水饮为实,虚实标本之间因果错杂,相互转化。治法予益阴通阳、化瘀利水之法。方剂可选用生脉散和真武汤加减进行治疗[12]。

2.4 痰浊壅滞(兼证)

患者临床表现多见胸闷如窒而痛,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周身困重,形体肥胖、痰多,舌胖大苔浊腻,脉滑。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诸痰者,……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脾虚木乘,肝气郁滞,痰湿生于内,其性浑浊不清,重浊黏滞,缠绵难愈,损伤阳气。《金匮要略心典》云:“胸中、心阳……痹阻之处,必有痰浊其间”。痰浊盘踞于胸中,阻滞气机,故心胸窒闷而痛;气机闭阻,不能畅达,临床可见气短,甚则喘促;脾主肌肉四肢,痰浊困脾,故肢体困重,周身沉重;胖人多痰浊,瘦人多内火,故临床可见形体肥胖、痰多。治法上兼予健脾祛湿,化痰通络之法。

3 小结

近年来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病率逐年增加,发病人群庞大,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且农村居民比例大幅增加[13]。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以气虚血瘀贯穿始终,治疗上多采用益气活血之法。气血互生,阴阳互根,津血同源,相互为病,其病情不断发展变化。中医药从整体上对其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但现阶段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治法进行分析报道的文献较少,诊断标准、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中医相关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也较少,还需要相关领域学者进一步分析和探索,在临床上开展更多设计严谨、报道详实、多中心、大样本、以终点事件为评价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指导临床实践。

猜你喜欢

阳虚瘀血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