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气论治肿瘤的临证思考
2019-01-05黄海福
黄海福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肿瘤科,广东 深圳 518034
阳气是人体五脏六腑等功能活动的重要要素之一,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及气化等作用。阳气之于人体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而阳气的功能活动来源于肾中元气之激发,其禀赋于先天,依赖于后天之滋养。五脏之阳气得元气之推动则可生生不息,泉源不竭,非此则不能完成其生理效应。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调及久病耗损,均可导致阳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肿瘤古谓之“积聚”、“癥瘕”。“积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阳气不足,阴邪内生”。阐明了肿瘤发生乃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其阴所致。
1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阳气盛衰关系密切
1.1 阳气虚衰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前提
肿瘤是全身性、慢性疾病,它的发生不是在肿瘤的诱发因素下即刻而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功能异常状态下缓慢形成发展,最终导致器质性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指出了女性在35 岁左右,男性在40岁左右开始出现明显的由壮到老,阳气由盛转衰的体质改变。而从肿瘤发病年龄分布特点来看,40 岁以后开始出现肿瘤高发也正是身体内阳气逐渐衰弱变化所导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张介宾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中认为“积聚者,由寒气在内所生也。血气虚弱风邪搏于腑脏……寒多则气涩气涩则生积聚也”。阳气不足则脏腑无以温煦而功能衰弱,津液精血无以推动则停滞留聚[1],日久致积聚癥瘕。这些均说明了肿瘤形成的本质是阳气不足,不能运化体内的阴精,以致人体内的气、血、津液日久转化为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故而化生肿瘤。有学者将人的体质分为9种,其中阳虚质人群患有肿瘤的可能性更大[2]。
1.2 肿瘤为阴邪,易伤阳气
肿瘤属中医“积聚”、“瘕”、“岩”、“失荣”、“石疽”等范畴。《灵枢·百病始生》曰:“积之始生,得寒乃成,厥乃成积”。由此可见,肿瘤为聚集体内阴寒之气而成,属于有形之邪,易与身体内外之寒邪同气相求。另外,部分肿瘤患者在求治过程中,急于求成,攻补失当或过用清热解毒之品,损伤阳气。所以,在肿瘤发展的一定阶段或医治过程中,常常容易导致阳气虚损。
1.3 肿瘤患者多表现有阳虚证候
肿瘤为慢性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往往兼有阳虚证候,如畏寒肢冷、面色晄白、气短而喘、神疲乏力、水肿、小便清长、脉沉迟等阳气受损的表现。期间再历经手术、放化疗等常规治疗手段后,体内阳气耗伤,导致阳气受损。在临床实践中,陈玉卿[3]总结了肿瘤患者虚寒者多,实热者少,要慎投寒凉药。甚至有人提出温阳法是肿瘤的首要治法[4],用温阳法可收到较好疗效[5]。
综上所述,阳气虚衰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前提,在肿瘤形成后易伤人体阳气,在临床表现中也多见阳虚证候。因此,阳气不足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
2 从阳气论治肿瘤的临证思路
2.1 以顾护阳气为主导
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可见阳气在人体生命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就好像是天上的太阳。《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认为肿瘤患者多经历手术、放化疗,而且是久病之体,阳气耗损严重,脾肾为先后天之本,体内阳气生成和激发之所,肿瘤患者要以顾护脾肾之阳为重。保住患者的阳气不要让它继续消耗是一个长时间的治疗和调理过程[6]。通过顾护阳气,扶助正气,可达到改善机体内环境,缓解症状,达到防复防变,延长生存期的目的[7]。
2.2 注重温通阳气
首先,肿瘤患者的阳虚不完全是阳气的绝对不足,同时也存在阳气分布不均的情况,叶天士认为阳气不到之处即浊阴凝聚之所。另一方面,在癌肿的形成过程中寒凝、气滞、瘀血、痰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有形之邪停聚于机体某一部位阻遏阳气的舒布。因此,肿瘤的治疗还需注重温通阳气,使体内阳气运化舒布通畅,阴阳之气得以顺接,全身阴阳恢复平衡。
2.3 适当结合辨病用药
肿瘤病情错综复杂,并发症较多,但总体表现多为全身属虚,局部属实。局部肿块可能伴有红肿发热,因此,临证时可以在温阳的基础上,适当加用清热解毒、消毒散结等攻伐之品。放、化疗及介入治疗局部消瘤效果明显,临床也可按需采用,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4 以“经络通,血脉和”为目的
当前,临床中获得早期诊断的恶性肿瘤仍占少数,大多数癌症患者发现时已属中晚期,如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抗肿瘤综合治疗,大部分患者仍可获得较长生存期。癌瘤为有形之肿块,在体内可阻滞血脉,压迫经络引起经络不通,血脉不畅,导致肌体脏腑失养,产生脏腑功能失和、疼痛、瘀血等相关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治疗目的是改善肿瘤引起的相关症状,而不必一味追求消灭体内肿瘤,在接受适当的放化疗控制肿瘤后,再通过中医药治疗使患者在带瘤状态下重新获得经络通,血脉和,使人体与肿瘤和平共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带病延年。
3 病案举隅
刘某某,男,61 岁。患者于2018 年10 月因“吞咽困难1 月”于外院胃镜示食管下段中分化鳞癌,CT 示食管下段癌,邻近后纵隔、胃上方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大,考虑转移,双肺多发小结节,转移不除外。放疗科认为无根治机会暂不予考虑局部放疗。遂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入组JS001临床研究,于2018-11-15 至2019-03-05 行6 程JS001+TP 治疗,经评估PD 后继续使用2 程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后因病情进展退出临床试验。于2019-05-06 开始口服替吉奥治疗。后行基因检测发现EMS1 基因11q13 区段扩增,改为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加帕博西林治疗。用药期间因出现吞咽困难于2019-7-24至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胃造瘘术,术后留置造瘘口。造瘘后患者出现乏力、纳差由门诊于2019-8-7 收入我科。入院症见:患者神志清,精神疲倦,怯寒,纳差,呃逆频作,眠差,大便干结,小便调。发病以来体重减轻4公斤。舌淡暗,苔白腻,脉细。诊断为噎膈,辨证为脾肾阳虚,痰气交阻。治法为温补脾肾、理气化痰。处方:红参15 g,鸡内金20 g,吴茱萸15 g,干姜10 g,葶苈子20g,法半夏15 g,壁虎10 g,黄连15 g,大枣10 g,炙甘草15 g。上方煎水100 ml,嘱从口中频服,同时配合服用金匮肾气丸。方中红参大补元气,吴茱萸、干姜、鸡内金温中健胃,理气化痰共为君,葶苈子、法半夏、壁虎化痰攻毒散结为臣,佐以黄连以制吴茱萸、干姜之辛热之性,大枣、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且有益气补中之功。配合金匮肾气丸缓补脾肾之阳,患者服用三剂后呃逆已停止,自觉吞咽较前顺畅,精神较前好转,睡眠改善,大便通畅。按原方稍作调整继续配合金匮肾气丸服用,患者未再出现吞咽困难,以进食半流质为主,2月后复查肿瘤情况稳定,体重无明显下降。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2006 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肿瘤定义为慢性疾病并且纳入慢性病管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肿瘤患者普遍存在阳气不足的病理基础,特别是对于长期服用清热解毒类抗肿瘤中药的患者,体内阳气也常常明显受损。因此,在临证时始终要抓住顾护阳气这条主线,注意整体与局部结合,灵活应用其他治疗方法,达到机体与肿瘤的重新平衡,维持体内阴平阳秘的状态,实现带瘤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