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的临床运用
2019-01-05张宛秋
张宛秋,李 珂,王 酩
(河南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脉证并治·下》第七和《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是脾胃病的常用方,对于中焦虚损,寒热错杂导致的脾胃病均有很好的疗效,但是甘草泻心汤在临床实际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治疗脾胃病,还可治疗皮肤病、失眠,甚至是肠胃型感冒等等,本文结合选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痤疮和口腔溃疡的案例来论述甘草泻心汤在脾胃病之外的运用。
1 痤 疮
现代临床上痤疮患者尤为多见,中医学认为痤疮的病机多为热,淤,湿,追其根本原因为饮食不节所致,现代人多爱肥腻厚味,爱吃烧烤油炸,辛辣刺激类食物,不仅如此,在一日三餐之余还会加餐一些诸如饼干、薯片、巧克力一类高热量食物,导致脾胃无法充分代谢所摄取的食物营养,营养过剩,体内积热积湿,湿热日久又会导致血瘀,从而发病为痤疮。治疗之时需辨证论治且要嘱咐患者谨遵医嘱,注意清淡饮食,否则病难根除。《伤寒论·太阳病篇脉证并治·下》[1]第七中甘草泻心汤的原文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可见甘草泻心汤临证常用于中焦虚弱,寒热错杂痞证。甘草泻心汤所治之痤疮,临床上表现为痤疮颜色较红,根部散漫,初起无脓头,之后会慢慢出现脓头并溃破,且常在吃热性食物后起痤疮。临床见到此类型痤疮之时,多数要问诊其平日脾胃功能是否正常,此类患者多脾胃虚弱,常伴有心下痞满,大便不成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稍黄腻,脉滑弱等症。要抓住导致其痤疮产生的主要病位—脾、胃。患者心下痞满,大便不成型是由于脾胃有寒所致;舌苔白黄腻是由于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谷,而多食高热量食物,脾胃不能正常运化致使食积生热所致。因此此类型痤疮的主要病机总属中焦虚弱,寒热错杂之痞证,遂以补虚和中,泄热消痞为治则。
例1 患者,女,23岁, 2017年7月31日初诊。主诉:面部、头后痤疮1年余。现病史:食欲不振,吃饭不知饥。失眠,入睡困难。颈椎不舒,肩膀不舒,大便1 d 2次,不成形。口渴,爱喝水,喝水后仍口渴,脉滑弱,舌苔薄黄且滑。西医诊断: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诊断:痤疮,证属中焦虚弱,寒热错杂。治宜补虚和中,泄热消痞。给予甘草泻心汤,处方:清半夏12 g,炙甘草12 g,黄芩9 g,黄连(捣)3 g,干姜(捣)9 g,党参9 g,大枣(去核)4枚,大米2撮。7剂,1 d 1剂,早晚各煎服1次。2017年8月9日,二诊,诉脸上痤疮有所好转,食欲大增,睡眠有所好转。左、右大腿出红疙瘩,化脓,出水疱,走路时疼痛,诊断为病毒感染,仍给予甘草泻心汤合清热解毒药物加减,处方:清半夏8 g,炙甘草8 g,黄芩6 g,黄连(捣)2 g,干姜6 g,党参6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蒲公英15 g,大枣(去核)2枚。7剂,1 d 1剂,早晚各煎服1次。2017年8月18日,三诊,患者诉食欲佳,腿上水疱已愈合。遂嘱其停药,并且嘱咐其要注意饮食调节,多清淡忌油腻、辛辣,注意少食多餐,顾护脾胃。
按 由此病例可见,甘草泻心汤在治疗中焦虚弱,寒热错杂之痞证导致的痤疮之时,效果显著。此方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都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2-3];炙甘草[4]补脾和胃,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其有抗炎课调节免疫的作用;大枣[5]补中益气,且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党参[6]补中益气,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炙甘草、大枣、人参3药合用以鼓舞正气,调节人体免疫,以达到扶正祛邪的作用;金银花[7]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抗炎抗菌抗病毒;连翘[8]为“疮家圣药”,有抗炎抗病毒的作用;蒲公英[9]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且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3药合用,以加强抗病毒作用。
2 口腔溃疡
中医学认为口腔溃疡的病机多为心脾积热。心脾积热实证所致之口腔溃疡,多由饮食不节而引起。其发病急,疼痛剧烈,但易好转,但若患者素体脾弱则大多易反复发病,经久不愈,愈后易再次复发,这种情况下,采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常能收效甚佳。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0]中的原文记载:“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噬于喉为惑,噬于阴为狐,噬于上部则声谒,甘草泻心汤主之。”虽然原文中未提口腔溃疡之字样,但是狐惑之病总的病机为湿热内蕴,虫毒损伤身体皮肤黏膜,不论是噬于喉还是噬于阴,都是对皮肤黏膜的损害,因此口腔溃疡可以看作是脾胃虚弱,湿热噬于上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例2 患者,女,24岁, 2017年11月26日初诊。主诉:口腔溃疡、疼痛3 d余。现症见:肠鸣音明显,大便不成形,喜热饮,易上火,上火则脸上长痘、喉咙疼。食欲尚可。脉弦滑弱,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稍黄腻。患者自小易患口腔溃疡,且不吃药不易自愈。自述以往食欲差,食后易腹胀,后经中药治疗好转大半,但仍觉脾胃虚弱。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狐惑病,证属中焦虚弱,寒热错杂。治宜补虚和中,泄热消痞。给予甘草泻心汤,处方:清半夏12 g,炙甘草12 g,黄芩9 g,黄连(捣)3 g,干姜9 g,党参9 g,大枣(去核)4枚。7剂,1 d 1剂,早晚各煎服1次。服用后患者告知,吃第1剂时,肠鸣音有明显减弱;服药4~5 d,肠鸣音减弱大半,同时口腔溃疡之处疼痛减轻。服药7剂后,肠鸣音更有好转,口腔溃疡痊愈。嘱其停药,放松身体,注意饮食,平时饮食宜清淡,禁辛辣、刺激、油炸、油腻类食物。2个月后随访时患者,患者告知近期未再发口腔溃疡,且食欲有所增加。
按 该患者平素脾胃虚弱,湿阻中焦,方用甘草泻心汤以补虚和中,清利湿热。方中重用炙甘草取其独入脾胃,甘平补中,健脾和胃,且甘能缓急,以止其下利;清半夏燥湿化痰,干姜温中散寒以助半夏燥湿化痰;黄连、黄芩清泄上焦热;党参、大枣补益脾气,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治疗此类型口腔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