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前臂骨折107例
2019-01-05石战军
石战军
(焦作市中医院骨伤科,河南 焦作 454150)
儿童前臂骨折是骨科常见的上肢损伤之一,多为间接暴力所致[1]。骨折类型多为尺骨骨折、桡骨骨折,好发于青少年群体,发病率占儿童骨折的12%左右[2]。临床上出现尺骨、桡骨完全骨折是比较棘手的问题,由于前臂特殊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特点,骨折端位置多变,可出现移位、重叠、成角或者旋转,复位比较困难。2016年6月—2018年6月,笔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前臂骨折107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焦作市中医院收治的儿童前臂骨折10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8例,女19例;年龄4~13岁,平均(6.55±4.32)岁。患儿均为单侧肢体骨折,其中左侧患者45例,右侧患者62例;尺骨桡骨双骨折79例,桡骨干骨折患者24例,尺骨干骨折4例。骨折原因:摔伤76例,坠落伤26例,交通车祸事故伤5例。受伤后到就诊时间2~36 h,平均(10.3±1.1) h。
2 试验病例标准
2.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中医骨伤学》[3]关于儿童前臂骨折的诊断标准;②年龄3~14岁;③无意识障碍,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④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2.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年龄<3岁或者>14岁;②合并其他器官严重创伤,伴有意识障碍者;③患有血液、肿瘤、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系统性疾病者;④非外伤因素导致的病理性骨折,或者已经接受1次或多次手法复位者。
3 治疗方法
107例患儿给予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患儿选择仰卧位,采用0.1 g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由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23777,5 mL:0.1 g)5 mL进行局部麻醉,当局部疼痛缓解后再进行手法复位操作,查看核对患者肢体X线平片,根据骨折部位和旋转移位的方向,制订详细的手法复位方案。对于尺、桡骨双骨折患儿需要遵循以下原则,若是尺骨、桡骨上1/3骨折,治疗采用前臂旋后位,先对尺骨复位,再对桡骨手法复位;若是尺骨、桡骨中1/3骨折,治疗采用前臂中立位,先选择较稳定的骨干复位;若是尺骨、桡骨下1/3骨折,治疗采用前臂旋前位或者前臂中立位,先对桡骨复位,然后进行尺骨手法复位。
治疗具体操作步骤:患儿肩关节外展角度为50°~75°,肘关节屈曲角度为90°,将患者前臂放置于旋前位置,操作者双手拇指放置在患儿骨折远侧端背侧,双手紧紧握着患侧肢体,另外让助手固定患侧肢体肘部,做对抗动作,持续牵拉骨折端,以改善骨折端出现的移位重叠;然后进行维持牵引,操作者双手紧握骨折端,使骨折端呈现90°~120°角度,当术者感到患儿骨折两端对顶成功时,迅速将患侧骨折远端进行反折,骨折端的成角呈现伸直位。术者进一步触摸检查骨折复位情况,然后双手紧握骨折两端,左右缓慢旋转,纠正骨折旋转移位。当骨折部位复位满意以后,采用预先定制的杉树皮夹板进行外固定。掌侧、背侧固定夹板的宽度以1/3前臂周长为宜;平肘,远端要超过腕关节,将其固定在中立位,并使用三角巾悬吊固定。术后1~5 d观察患儿肢体的血液循环、肿胀、肢体末端感觉情况,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对夹板松紧度进行调整。外固定后3周内,每周进行一次影像学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夹板位置。复位外固定治疗后即开始进行功能训练,包括肌腱活动、手指屈曲、握拳、肌肉收缩功能练习,每次进行200次,每日练习3次。患儿治疗后第2周,需要进行练习前臂旋转功能。治疗后4~5周,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如果证实骨折端已经愈合,可以及早取下小夹板,增加功能训练的强度,进行前臂抗阻力练习。在骨科治疗过程中给予院内制剂接骨颗粒(药物组成:骨碎补10 g,刘寄奴10 g,杜仲15 g,续断10 g,忍冬藤10 g,泽兰15 g,荆芥15 g,细辛3 g,玄明粉15 g,黄芩15 g,酒大黄15 g),加入40~45 ℃温水2 000 mL中,外洗患侧肢体,每次29 min,每日1次,共外洗3~4周。
4 疗效判定标准
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了解患儿骨折愈合情况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在末次随访时,按照Anderson前臂骨折分级标准[4],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优:骨折完全愈合,肘关节、腕关节屈伸运动范围丢失0~10%,患儿前臂旋转运动功能范围丢失11%~25%。良:骨折完全愈合,肘关节、腕关节屈伸运动范围丢失11%~20%,患儿前臂旋转运动功能范围丢失26%~50%。可:骨折完全愈合,肘关节、腕关节屈伸运动范围丢失>20%,患儿前臂旋转运动功能范围丢失>50%。差:患儿骨折端愈合不良,或者畸形愈合、不愈合,甚至并发慢性骨髓炎。
5 结 果
107例儿童前臂骨折患者均进行有效的随访,出院后随访时间为3~12个月,中位数时间为5个月,107例患儿均得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约为3~5周;中位数时间为4周,所有患儿未出现缺血性肌痉挛、神经血管损伤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等相关并发症。1次成功骨折复位患者94例,2次成功骨折复位患者13例。最后一次随访,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按照Anderson分级标准[4],107例儿童前臂骨折患儿通过治疗,功能恢复达到优91例,良11例,可5例。
6 讨 论
儿童前臂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折,损伤类型多为闭合性[5],治疗的原则是解剖复位骨折、维持一定的骨间膜张力、恢复患儿前臂的旋转功能[6]。临床上对于儿童前臂骨折的处理多为非手术疗法,前臂骨折的复位手法有多种,包括反折手法、回旋手法等。儿童前臂骨折在手法复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术者在对患肢牵引时,身体自然微微后倾,采用身体的倾斜重力缓慢牵拉患儿前臂,用力要均匀持久,切勿蛮力暴力牵引[7];②在牵引过程中,有目的的旋转骨折端,进行骨折端旋转移位的纠正;③当骨折两端折顶复位成功时,保持骨折两端紧紧相抵;④在进行反折时,要选择好时机,骨折两端骨皮质出现相抵时,迅速反折骨折远端;⑤在骨折旋转移位纠正过程中,要保持骨折两端持续牵引,防止骨折端出现嵌插,加大复位的难度,也能够防止磨平骨峰,有助于稳定骨折端[8];⑥如果患者出现尺骨、桡骨双骨折,对桡骨骨折进行先行复位,或者对横形骨折进行先复位;⑦在手法复位后,X线检查如果发现骨折端存在轻度的移位或者成角,儿童骨折愈合能力较好,有着较强的塑形能力,在不影响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前提下,不必再次手法复位[9]。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若治疗不得当,可能导致患侧肢体运动障碍,影响骨骼的发育[10]。对于儿童前臂骨折的治疗要遵循3期治疗的原则,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固定成功后,早期即开始肌腱活动练习,并训练肌肉收缩运动,对骨折端造成轻微震动,有助于骨折端愈合;在骨折恢复期,骨折端存在骨痂愈合连接,在稳定骨折端的前提下,增加训练强度,对患者肢体进行功能训练,有助于早期恢复肢体的功能;在骨折后期,骨折骨痂增多,牢固强度增加,功能训练以增加患儿肢体肌力为原则,恢复患肢的功能[11]。配合接骨颗粒外洗患肢,起到消肿止痛、活血通络、温通经脉的作用,药物与功能训练合用,缩短患儿的恢复时间。
综上所述,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前臂骨折具有良好的骨折复位效果,骨折愈合优良,并发症少,有助于患儿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