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升阳法治疗眩晕经验

2019-01-05赵梓龙

中医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清阳升阳内伤

赵梓龙

(河南省康复教育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2)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病的发生原因很多,西医学认为眩晕多由耳源性、眼源性、脑源性病变和全身性疾病所致。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眩晕发病率日益增高,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若不及时进行治疗,还将进一步变生它病,危害患者健康,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中医药治疗眩晕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运用益气升阳法为主治疗眩晕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笔者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1 益气升阳法

益气升阳法的运用首见于李东垣《脾胃论》中卷,认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即内伤脾胃,非伤其形,是气受损,故采用益气升阳法治之;益气升阳法是李东垣《脾胃论》中独具匠心的创造,该法是在《黄帝内经》关于脾胃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所创立的,其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所谓“方从法出”,皆随证立法,按法拟方,配伍严谨。益气升阳方剂常由益气药、升阳药、祛湿药、降火药、行气药等配伍而成[1]。补中益气汤的药物组成有益气药之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升阳药之升麻、柴胡,行气药之橘皮。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之功效,是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主治中气虚损、清阳下陷、郁遏失运、阴火上乘所致之病证。升阳散火汤的药物组成有益气药之人参、炙甘草,升阳药之升麻、柴胡、葛根、羌活、独活、防风等药。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升阳散火之效,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郁火内结之病证。升阳益胃汤的药物组成有益气药之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升阳药之柴胡、羌活、独活、防风,祛湿药之茯苓、泽泻、半夏,降火药之黄连,行气药之橘皮。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升阳、健脾益胃之效,主治脾胃气弱、湿邪阻遏、清阳不升之病证。升阳除湿汤的药物组成有益气药之炙甘草,升阳药之防风、升麻、柴胡、羌活,祛湿药之苍术、猪苓、泽泻、半夏,行气药之陈皮。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升阳、除湿降浊之功效,主治湿浊阻遏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之各种病证。

2 益气升阳法治疗眩晕

眩晕属于中医学病名,我国古代医家对眩晕各有阐述。《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卫气》曰:“上虚则眩。”说明“上气不足”“上虚”等可导致眩晕发生;隋代《诸病源候论·目眩候》云:“腑脏虚,风邪乘虚随目系入于脑,则令脑转而目系急,则目眴而眩也。”阐明眩晕之病因病机缘于机体正气虚弱而受外感风邪所致;唐代《千金要方》首先提出风、热、痰致眩的论点;金元时代,刘完素从“风火”立论,张子和、朱丹溪均从“痰”立论,《丹溪心法·头眩》篇指出:“此症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眩也。”李东垣则认为痰浊上逆,乃脾胃气虚、阳气不升所致。综上可知,导致眩晕发生的病因有多种,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明代张景岳则强调“无虚不作眩”,其《景岳全书·眩运》记载:“眩运一证,虚者十之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周慎斋遗书·卷之九·头晕》中云:“头为诸阳之首,病患头晕,清阳不升也。”可见眩晕病性以虚者居多,而虚证眩晕多由气血亏虚、清阳不升、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在治疗时应遵循《景岳全书·眩运》“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的原则。眩晕的病位在头窍,头的生理功能正常依赖于机体的清阳之气、精华之血濡养,而脾胃与清阳之气、精华之血的产生及运行关系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功能失调可导致气血亏虚,痰浊内生,气机升降失常,头之清窍被扰或失养而导致眩晕的发生[2]。《慎斋遗书》曰:“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若补脾’,此之谓也。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多。”因此,笔者遵李东垣《脾胃论》治疗内伤脾胃所立“益气升阳”的治疗大法治疗证属脾胃气虚、阳气不升之眩晕。近年来,亦有研究表明益气升阳法治疗眩晕的有效性,其相关研究如下:益气升阳方可以通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及抗炎的作用治疗眩晕[3];益气升阳法运用药物调理患者脾胃内伤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4];活血通窍类中药联合益气升阳类中药比用单类的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显著[5]。

3 益气升阳法为主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益气升阳法为主治疗眩晕取得了满意疗效,常用药物有益气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阳药升麻、柴胡、葛根、羌活、独活、防风,祛湿药苍术、猪苓、茯苓、泽泻、清半夏,降火药黄连,行气药陈皮,其中黄芪30~60 g,党参10~20 g,白术10~15 g,甘草片10~15 g,升麻6~10 g,柴胡10~12 g,葛根15~30 g,羌活6~12 g,独活6~12 g,防风6~12 g,苍术10~15 g,猪苓12~20 g,茯苓12~30 g,泽泻12~30 g,清半夏10~15 g,黄连3~10 g,陈皮6~12 g。以上诸药遵循东垣益气升阳法配伍,对于辨证属脾胃气虚、阳气不升者,在益气升阳大法基础上针对患者不同体质及症候辨证论治,若兼有痰湿阻滞者,苍术、白术、清半夏、陈皮等可适当加大剂量,还可加天麻、僵蚕化痰息风止眩;兼有瘀血阻窍者辅以活血通窍之法,加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葱白、白芷、石菖蒲理气通窍。

4 治疗眩晕常用药对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益气升阳法为主治疗眩晕常用的药对有①黄芪和葛根。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足太阴经,能补气升阳,具有补气以生血、生津、行滞等功效,是补中益气之要药;葛根,味甘、辛,性凉,是阳明经药,兼入脾经,可使脾胃之清阳上升,发散而升,却无耗营血之弊。葛根与黄芪配伍既补气升阳,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②白术和泽泻。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善补气以复脾运,又能燥湿利水以除湿邪,故《本草通玄》称其为“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泽泻,味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善能利水渗湿泻热。“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水湿停聚,聚而生痰,白术能补气健脾而绝其源,燥湿利水开其流,与泽泻配伍运用,即《金匮要略》泽泻汤之义,治水湿痰饮停聚、清阳不升之眩晕。

5 小 结

眩晕临床表现虚者居多,多由气血、阴精亏虚引起,气虚下陷则清阳不升,阴血亏虚则清窍失养,中医治疗主张益气养血,升举阳气。临证常夹痰夹瘀致清阳不展,配合化痰、祛瘀之法。益气升阳法是中医治疗脾胃内伤的重要方法,主要运用甘温益气药补益元气,针对脾胃内伤而设。临床用于治疗证属脾胃气虚、阳气不升之眩晕,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临证尚需重视对药的运用,以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采用益气升阳法,结合不同体质兼症,佐以祛湿化痰、活血化瘀是治疗脾胃气虚、阳气不升之眩晕的有效措施。

猜你喜欢

清阳升阳内伤
从“清阳”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经验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升阳益胃汤肺系疾病应用与药理学研究进展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憋出内伤
治愈系心理学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自拟理中止嗽散治疗慢性咳嗽80例
升阳通降法治疗胃下垂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