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质瘦肉型猪养殖技术
2019-01-05韦智囊
韦智囊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百朋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45102)
1 引进良种
瘦肉型猪是指屠宰后胴体膘薄,瘦肉率高的品种猪。我国地方品种主要有太湖猪、民猪、金华猪、荣昌猪、香猪等,其主要特点是产仔数高,耐粗饲,但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一般较低。而从国外引进的品种主要有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皮特兰猪、汉普夏猪、施格猪等,其主要特点是产仔数一般较低,且对饲料营养条件要求高,但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在体重90kg宰杀时,瘦肉率可达64%~70%)。现今,我国广泛饲养的是“杜长大”等国外瘦肉型杂交猪,瘦肉率可达65%,深受消费者喜欢。但广西本地品种的猪具有耐粗料、抗逆性强、繁殖力高、肉味佳等优点,若利用国外瘦肉型公猪与本地良种母猪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后,其后代既可将瘦肉率提高到55%,又可保持地方猪种的优良特性。再者养殖瘦肉型猪,最好是采取自繁自养的模式。避免引入外来病种。
2 良好的饲养环境
由于瘦肉型猪抗应激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环境影响其生长发育,环境温度过高过低、空气干湿度等都会对蛋白质和脂肪沉积产生一定影响。瘦肉型猪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18~21℃,夏季气温高于30℃,猪采食减少,影响生长,冬季气温低于10℃,采食虽增加,但部分能量用于产热保暖,故应尽量保持在最适宜温度饲养。最适宜的湿度在40%~75%。此外还需控制猪舍中猪只的饲养密度,不能过密,育肥前期饲养密度控制在0.5~0.7m2/头,育肥后期控制在0.7~1.1m2/头为宜[1]。再者瘦肉型猪对噪音、空气等环境也较为敏感,容易发生咬耳朵、打架等现象,要注意控制。
3 科学饲养方式
饲养方式对猪瘦肉率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瘦肉主要受遗传力的限制,而脂肪的沉积则与饲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猪的这一特点与规律,采用“前敞后控”的饲养方式,一般可使猪的瘦肉率提高4%~7.6%。猪只在体重60kg前瘦肉增长呈上升趋势,此时提供充足的优质饲料,每天采取多次饲喂或自由采食,使其快速生长发育,此为“前敞”,而体重超过60kg后,脂肪沉积处于上升的高峰期,此期瘦肉增长处于下降甚至停滞的趋势。此时要适当限制精饲料的饲喂量,特别是限制蛋白质的饲喂量。因为此期如果再供给过量的蛋白质饲料,就会使过量的蛋白质转化为能量而沉积成脂肪,这样不但降低了饲料的转化率,也降低了猪的瘦肉率。每天除保证有充足的饮水外,只喂两餐,每餐只喂八九成饱,即所谓“后控”。
4 优化饲料配制
最合理经济的饲料配制既能满足猪的营养需要,又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是获得品质好、成本低的猪肉产品的关键。配制饲料要从全面营养的角度考虑,根据瘦肉型猪的生长发育阶段规律来搭配,每个阶段要逐渐过渡更换,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猪胴体质量。猪所需的营养物质概括起来可分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6大类[2]。而猪瘦肉的增长取决于饲料中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水平,体内脂肪的沉积取决于饲料中能量的高低。故在猪瘦肉增长的前、中期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要达到15%~16%,后期脂肪沉积阶段,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降到12%~14%,以控制背膘和体脂的增长,提高胴体瘦肉率。另在配制日粮时应合理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适量的赖氨酸、蛋氨酸,以期在提高猪瘦肉率的同时保障猪肉风味和口感[3]。
5 合理安排免疫和驱虫
坚持“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除了定期对猪进行口蹄疫、蓝耳病、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高传染性[4]、高致病致死的疫苗接种外,要及时清理猪舍的粪便、冲洗圈舍、打扫周边环境等,并选择对人对猪安全的消毒剂对猪舍、饲养用具及周边养殖环境进行定期消毒。结合猪场实际情况做外体内外驱虫。
6 适时出栏屠宰
瘦肉型猪出栏屠宰的最适宜时间应处于屠宰率较高且基本稳定期。屠宰过早瘦肉率虽高,但瘦肉总量不高且肉质风味欠佳。屠宰过晚则长油不长肉,生长慢,饲料报酬低,瘦肉率下降。多个饲养试验结果表明,本地二元或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出栏屠宰的体重在85~95kg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