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19-01-05梁庆元
梁庆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神经内科中十分普遍,且其好发于老年人群中,是一种脑血流障碍性疾病,发病十分突然,且总死亡率较高[1]。虽然临床中有许多治疗方法,但是,很多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极有可能伴发机体组织功能障碍,如四肢、语言等方面的障碍,给患者平时的生活、学习等都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此,临床中应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施予更为科学的护理与干预,以促进患者尽早得到恢复[2]。本文纳入2017 年12 月~2019 年3 月本院收治的88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分组,现将实际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12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88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 组及B 组,各44 例。A 组男26 例,女18 例;年龄46~72 岁,平均年龄(59.05±8.33)岁。B 组男27 例,女17 例;年龄47~73 岁,平均年龄(60.59±9.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都经过临床症状观察等联合诊断确诊;②两组患者及其(或其)家人对此研究一律知情同意;③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一律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3]。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重度的精神疾病、传染疾病的患者;②合并有严重的心脏疾病、肝肾疾病、肺部疾病的患者;③在中途退出此研究的患者;④合并有严重的血液疾病、恶性肿瘤的患者;⑤尚处于哺乳期与妊娠期中的女性患者[4]。
1.3 方法
1.3.1 A 组 对患者施予常规护理。医护人员遵照医嘱引导患者进行服药,并依据其个性特征、文化层次等进行健康指导,同时,随时检测患者的身体情况与其生命体征。
1.3.2 B 组 在A 组基础上施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3.2.1 在早期心理康复方面的干预 患者住院后,对医院有惧怕感、焦躁感,降低了其在接受治疗期间总体的依从程度与协作程度。所以,医护人员要预先对患者的身心状态进行评定与分析,对患者提出的质疑,细致地进行答复;根据患者身心状态,对其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把各项护理与干预对策贯彻至患者平时的生活中,激励其增强自护能力,提升对治疗的自信心。
1.3.2.2 在早期认知康复方面的干预 因为被家庭情况、文化层次所影响,一些患者对于自己的疾病缺少全方位地掌握,有许多错误的认识。所以,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加强健康指导,纠正其错误认识;同时,还要对患者与其亲属解释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各项发病机制、治疗方式、所需注意的事项等,让其能够更为主动地加入至各项护理、治疗工作。
1.3.2.3 在早期功能康复方面的干预 医护人员要随时检测患者的身体情况与其生命体征,在疾病平稳的2 d 后,引导患者进行各项早期康复功能训练。因为患者长时间卧床,较易引发血液循环方面的障碍,使肢体各项运动都受限。所以,医护人员在患者卧床时,要激励其尽快地对四肢进行各项主、被动训练,比如,弯曲髋关节与膝关节、穿衣服、洗脸、屈伸手肘等,遵照依序而行的原则,逐步增加运动总量,告诉患者不要太过焦急。在患者能够站立后,要辅助其进行走步、站立平衡与其余各项日常生活锻炼等。
1.3.2.4 家庭与社会方面的支持 医护人员要辅助患者构建和谐与温馨的家庭氛围,鼓励患者亲属多陪护患者,让患者能够感悟到家人所给予的关爱与激励,尽早得到恢复。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主要包括物质功能、心理功能、日常生活、社会功能四大维度,评分与生活质量间体现为负向的关系[5]。
1.4.2 MMSE 评分、FMA 评分、Ashworth 评分、CNS 评分
1.4.2.1 MMSE 评分 共30 道题,正确计为1 分,总分0~30 分,正常:27~30 分,轻度:21~26 分,中度:10~20 分,重度:0~9 分[6]。评分与智力状态间体现为正向的关系。
1.4.2.2 FMA 评分 总分0~100 分,评分与肢体运动功能间体现为正向的关系。
1.4.2.3 Ashworth 评分 0 分:肌张力没有提升,患侧肢体在进行被动活动的一整个范围中都没有阻力;1 分:肌张力稍微提升,患侧肢体在进行被动活动的一整个范围中具有微小的阻力或是突然发生卡住;2 分:肌张力中度提升,患侧肢体在进行被动活动的一整个范围中都具有十分突出的阻力,但是,受累位置依旧可以较为容易地进行被动活动;3 分:肌张力最大限度地得到提升,患侧肢体较难进行被动活动;4 分:肌张力极度提升,患侧肢体无法进行被动活动,肢体出现僵硬[7]。评分与肌张力情况间体现为负向的关系。
1.4.2.4 CNS 评分 轻度:0~15 分,中度:16~30 分,重度:31~45 分。评分与神经功能间体现为负向的关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后,B 组的物质功能、心理功能、日常生活、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18.47±4.42)、(15.59±4.12)、(28.84±5.87)、(16.52±4.27)分,A 组 的 物 质功能、心理功能、日常生活、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24.73±5.21)、(23.79±4.88)、(35.87±6.52)、(22.78±5.16)分,B 组均低于A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FMA 评分、CNS 评分、Ashworth 评分、MMSE 评分比较 护理后,B 组的FMA 评分、CNS 评分、Ashworth 评分、MMSE 评分分别为(95.37±6.92)分、(14.32±4.15)分、(0.14±0.42)分、(26.17±5.67)分,A 组的FMA 评分、CNS 评分、Ashworth 评分、MMSE 评分分别为(79.79±7.25)分、(17.85±4.56)分、(1.33±0.54)分、(22.72±4.01)分,B 组均优于A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好发于老年人群中,现阶段,有关于这一疾病的治疗依旧没有形成十分健全的体系,其总痊愈率极低,大多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都会出现后遗症,比如,关节痉挛、失语等,严重的还会丧失自理能力,对家庭甚至是社会都造成了沉重压力[8]。有研究人员指出了,在疾病得到稳定的2 d 后,对患者施予早期、标准、科学的护理与干预,能够促进患者尽早得到恢复[9]。
在本研究中,B 组的FMA 评分、CNS 评分、Ashworth 评分、MMSE 评分分别为(95.37±6.92)分、(14.32±4.15)分、(0.14±0.42)分、(26.17±5.67)分,A 组的FMA 评分、CNS 评分、Ashworth 评分、MMSE 评分分别为(79.79±7.25)分、(17.85±4.56)分、(1.33±0.54)分、(22.72±4.01)分。B 组均优于A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的物质功能、心理功能、日常生活、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18.47±4.42)、(15.59±4.12)、(28.84±5.87)、(16.52±4.27)分,A 组的物质功能、心理功能、日常生活、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24.73±5.21)、(23.79±4.88)、(35.87±6.52)、(22.78±5.16)分,B 组均低于A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能够起到十分良好的护理效果。分析其原因,即:早期康复护理是新兴的护理方法,其把早期护理、干预与康复理念加以融合,并早期引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10]。在运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能够减少患者因为负性心理对各项护理及治疗所带来的影响,在引导患者进行肢体活动后,能够促进患者尽早得到康复,防止肌肉出现萎缩,尽可能地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出现;能够促进神经元得到再生,早期总体、标准的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各项神经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改善,增强患者的自理能力;给患者的肢体进行按摩,引导其进行各项主、被动锻炼,能够促使患者出现运动反应,让肌力尽早得到康复,同时,还能够对中枢神经系统带来刺激,增强神经细胞兴奋性,让各项肢体运动功能得到恢复。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提升其生活质量,促进神经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改善,临床可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