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道地药材山银花亟待正名与发展*
2019-01-05张晓红靳士英
张晓红,靳士英,刘 莹
(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将华南忍冬等数种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历史上长期习用的金银花品种从金银花与忍冬藤项下剔除,另立山银花,引起了一场长时间的争议,被称为“两花之争”。1963年版《中国药典》首次收载了金银花,其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Thunb.的干燥花蕾。1977年版《中国药典》增加了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Miq.、山银花Lonicera confusaDC.、毛花柱忍冬Lonicera dasystylaRehd.作为金银花的来源植物,此后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版《中国药典》均沿用了这一收载方式。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将忍冬科植物忍冬定为金银花唯一植物来源;另立山银花条,其来源为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Hand.-Mazz.、红腺忍冬和华南忍冬(华南忍冬在1977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金银花条下称为山银花)。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又在山银花条下增加了黄褐毛忍冬Lonicera fulvotomentosaHsu et S.C.Cheng。至此《中国药典》两花分列,对南方金银花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很多相关人士进行了各种努力,希望能为南方金银花“正名”,相关争议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颁布前达到高潮,但颁布后仍沿用了前2版的收载方式。本研究中通过文献梳理,加强对山银花药材道地性的重视,旨在促进山银花的开发与利用。
1 何谓山银花
1.1 来源
产生“两花之争”的重要原因是,金银花的药用价值早已深入人心,而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医药界人士对山银花却并不熟悉。如《湘西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指出:“‘山银花’这个名称首次有文字记载,是出现在《中国药典》(1977年版)上,是指传统‘金银花’中的一种——西方植物学称为Lonicera confusaDC.的这种植物,是这种植物的中文名。后来这种植物的中文名又在《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换为华南忍冬。”[1]《袖珍中药快速鉴别手册》称:“山银花为建国后发现的新资源。”[2]而事实上,山银花一词产生远早于此。历史上这个名词有两个主要含义,其一为植物的中文名称(别名),其二为金银花药材的品种名。
1.2 山银花作为植物的中文名称(别名)
作为植物中文名称(别名),山银花特指Lonicera confusaDC.,该种由瑞典植物学家德堪多(A.P.De Candolle)于17世纪命名。著名林业学家陈嵘在1934年出版的《中国树木分类学》中,将其中文名称定为山金银花[3]1172。新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地方植物志《广州植物志》,将Lonicera confusaDC.中文名称改为山银花[4]。这一名称在之后的植物学、药物学论著中普遍应用,如《海南植物志》(1974)、《拉汉种子植物名称》(第2版,1974)等,1977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金银花来源植物之一山银花即指Lonicera confusaDC.。而1978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72卷),为Lonicera confusaDC.新拟中文名称华南忍冬,将山银花作为别名。此后,山银花作为华南忍冬的别名,被广泛使用。
1.3 山银花作为金银花药材的品种名
山银花为传统金银花药材商品,是金银花药材商品的品种名。长期以来,在中药材市场上经营销售的金银花商品,一般分为密银花、东银花、山银花3种。20世纪80年代,由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原卫生部制订的《76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中收载金银花,记载其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Thunb.)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并将金银花商品规格分为密银花(4个等级)、东银花(4个等级)和山银花(2个等级)3类[5]。李志君所著《中药商品鉴定学》中称:“(金银花)商品按产区可分为密银花(即南银花,主产河南密县一带),东银花(即济银花,主产山东济南一带),山银花(即土银花,为其他各地所产),规格除山银花分1,2等外,其他均分为1~4等。”[6]包锡生《实用中药别名手册》称:“山银花,金银花的商品名。指产于广东、广西、湖南等地的金银花。”[7]
作为市售金银花的重要品种,山银花一名由来已久。如著名中药专家李京生指出:“事实上,山银花的实际应用时间更早,新中国成立以前就有山银花商品出售。”[5]有时又称土银花,民国时期广东陈仁山所著《药物出产辨》,是一部专论药物出产的专著,很多记载为当代道地药材研究所接纳[8],书中银花一条载:“产河南禹州府蜜(密)县,名曰蜜(密)银花、中银花;产山东济南府,名曰济银花;又有一种净山银花,由镇江而来,广东产者为土银花,广西亦有产,稍次。以上均秋夏出新,广东则以东江增城派潭、新安、惠州一带为最好,北江连滩、罗定次之,广西南宁又次之。”[9]65
与密银花、济银花以产地命名不同,来自华东、西南、华南各省的银花商品,之所以统一被命名为山银花、土银花,应该是取“山野自生、本地土产”之义。如《中国植物志》中说:“目前,全国作为商品出售的金银花原植物总数不下17种(包括亚种和变种),……商品药材主要来源于栽培品种,……野生品种来自华东、华中和西南各省区,总称‘山银花’或‘土银花’,一般自产自销,亦有少量外调。”[10]2371959年出版的《药材资料汇编》则记载:“山银花,产安徽滁县、嘉山、全椒、来安及江苏江浦、六合等地,统称六合山银,为山银花中之正品。此外,如河南柳河镇,河北武安,陕西雒南、宝鸡,江苏镇江及广东、广西、湖北、浙江各地都有野生,但品质差,且数量少,多在就地销售,统称土银花,亦称山银花。”[11]42《500种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指出:“山银花及土银花,系产于非主产区之杂路银花,多为野生品,且常为山银花、红腺忍冬、毛花柱忍冬等之花蕾,其商品常花蕾皱缩细小,色黄黑,梗叶多而质脆,气亦香。”[12]可见,山银花一般在产地就地销售,历史上亦有少量外销,是本地使用的主要金银花品种。
传统上一般认为,山银花是金银花中品质较差的一类,不如中原所产。如民国曹炳章为清代郑肖岩所著《伪药条辨》金银花条撰写的按语:“产河南淮庆者为淮密……禹州产者曰禹密……济南出者为济银……湖北、广东出者,色黄黑,梗多屑重,气味俱浊,不堪入药。”[13]而大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山银花药用价值不亚于密银花、济银花,甚至一些有效成分如绿原酸的含量优于后两者。传统认为山银花品质差,是因为药材品相差,而非药效差。河南、山东金银花家种的历史悠久,有一定产业规模,在种植、采摘、保存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般认为,金银花商品以花蕾肥壮、无枝叶为佳,经规范种植的金银花当然较占优势。南方气候较利植物滋生、繁衍,野生药物资源丰富,因此山银花很晚才引入家种,故原市售山银花一般为野生品,在品相上不如中原所产金银花。“密银花多系家种,农民以忍冬藤栽植于梯地上,且作为篱笆(其他各县都是山野自生,不加培养,故品质较差)……济银花亦是家种居多……山银花野生,产期短,较家种早半月可采,在花开放时,农民连花带叶摘下,晒干即可。”[11]43-44因此,山银花一直以夹杂较多枝叶而被视为不佳。
除夹杂枝叶、花蕾不够饱满外,山银花的颜色一般没有密银花、济银花漂亮。如李京生称:“因其药材色泽不好,北京的药店不经营这种药材”。[5]这是因为山银花产新时恰逢南方雨季,不便于晾晒,导致成品颜色焦黑萎黄,而中原所产则无此问题。如北京市中药技工学校等所编的《中药学讲义》(内部发行,1975年)中记载:“南银花:多在四、五月份采摘,多选晴天的早晨上山采摘,采后立即平铺于山石上进行晾晒,当日即能晒干,如遇阴天则将采回的花蕾薄摊于竹席上通风阴晾,使之速干,保持花蕾的色泽鲜艳,因而品质较好……山银花:多分散野生于江南各省,花期较早,三、四月采摘,这时江南地区已进入雨季,清晨上山采集,下午始能返回住地,采集的花蕾挤压于容器之中时间较久,交售给供销社后,因多雨不能及时晒晾,均采取硫磺火进行熏蒸,尔后烘干。”硫磺熏蒸以现在的眼光看是不当的做法,但却是1977年至1995年《中国药典(一部)》所规定合法的金银花干燥方法。
2 山银花道地性分析
2.1 金银花(山银花)的药用历史与沿革
真正从药用历史来看,金银花原植物“忍冬”全草入药,首见于东晋《肘后备急方》,其卷一“治卒中五尸方第六”云:“忍冬茎叶,锉数斛,煮令浓,取汁煎之,服如鸡子一枚,日二三服,佳也。”卷四“治虚损羸瘦不堪劳动方第三十三”曰:“苦参、黄连、菖蒲、车前子、忍冬、枸杞子各一升。捣,蜜丸如梧子大,服十丸,日三服。”[14]《肘后备急方》成书于岭南,其用药原则为“率多易得之品”“草石所在皆有”,且第一方中忍冬茎叶鲜用,使用的品种当为岭南本地所产,葛洪隐居的罗浮山遍地野生有大量山银花(华南忍冬)可为佐证。
忍冬初仅以茎叶入药,至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忍冬丸方”中提到:“忍冬草,不以多少,根、茎、花朵皆可用。”[15]才发展为以花入药,而陈无择是浙江人,可见以花入药始自南方。至明代《滇南本草》云:“金银花,味苦,性寒。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无名肿毒、丹瘤、瘰疬。藤能宽中下气、消痰、祛风热、清咽喉热痛。”[16]首次将花与藤的功用分而论之,使花的应用更为明确。1975年《滇南本草》整理组鉴定《滇南本草》之金银花为忍冬Lonicera japonicaThunb.,但《滇南本草》原书并未描述植物形状,而作者兰茂长期在云南各地采药治病,记载的是“滇中蔬菜草木种种性情”,据《云南植物志》,在云南各地民间,淡红忍冬、菰腺忍冬、西南忍冬、细绒忍冬等,也被称为金银花[17]。因此,《滇南本草》中的金银花也有可能是当地所产其他忍冬属植物。
清代开始,出现重花轻藤的倾向。《本草备要》云:“花、叶同功,花香尤佳,酿酒代茶。”[18]《本草求真》云:“花与叶同功,其花尤妙。江浙地方,以此代茶。”[19]其代茶饮功能的发现,或是重花轻藤的原因。也正因重花轻藤之故,才使品相更好的中原金银花为人青睐。如《植物名实图考》云:“吴中暑月,以花入茶饮之,茶肆以新贩到金银花为贵,皆中州产也。”[20]
2.2 目前对金银花道地性的判断存在片面性
历史上,山银花与济银花、密银花并列,属于市售金银花商品的一种,供全国各地特别是产区当地的群众应用,是毫无疑义的。《中国药典》两花分列,则使山银花成为与金银花不同的另一种药材,其原因与对药材的道地性认识片面化有关。
山东、河南种植金银花历史较久,如山东费县县志记载:“金银花,从前间有之,不过采以代茶,至嘉庆初,商旅贩往他处,辄获厚利,不数年山角水湄栽至几遍。”[21]嘉庆《密县志》载:“金银花鲜者香味甚浓,山中种植者多,颇获利。”民国《密县志》载:“民国八年(1919),密银花出口换取白银八万两。”[22]由于山东、河南栽培历史悠久,产量高,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大,被视为金银花道地产区。又因古代的本草学家以中原人士居多,被载入文献的金银花也以中原所产为多,因此文献考证对中原金银花的道地性支持也要超过南方金银花,如黄璐琦等[23]根据《植物名实图考》《草木典》《本草纲目》等文献记载,认为只有忍冬Lonicera japonicaThunb.符合传统药用金银花标准,应作为正品药用金银花品种。
但忍冬应用广泛,在商品流通不便的古代,各地所用未必均是中原所产。如《苏沈良方》“治痈疽方”是很典型的案例:“忍冬嫩苗一握,甘草半两、生用。……予在江西,有医僧鉴清,善治发背疽,得其方,用老翁须,余颇神秘之。后十年,过金陵,闻医王琪亦善治疡,其方用水杨藤,求得观之,乃老翁须也。又数年,友人王子渊自言得神方,尝活数人,方用大薜荔。又过历阳,杜医者治疡,尝以二万钱活一人,用千金藤。过宣州,宁国尉王子驳传一方,用金银花。海州士人刘纯臣传一方,用金钗股。此数君皆自神其术,求其草视之,盖一物也。予以《本草》考之,乃忍冬也。”[24]85文中提及江西、江苏、安徽等多地,且均使用忍冬嫩苗,应为当地所产,品种不见得均是如今《中国药典》所规定的金银花原植物忍冬。而这一古代的医疗实践也证明,各地所产功效、用法并无差异。
最早记载金银花一名的《苏沈良方》指出,金银花得名的原因是“初色白,数日变黄,每黄白相间,故一名金银花”[24]86。这是忍冬属多种植物的共同特点。清代晚期,英国海关官员亨利氏考察中国植物,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发表《中国植物名录》,收载“金银花”,后注“applied toLonicera JaponicaThbg.,and other climbing species of Lonicera.”意即根据亨利氏当时在中国的考察,金银花一名不仅应用于忍冬,还应用于忍冬科其他攀援品种[25]。1934年,陈嵘就将现在的忍冬属定名为金银花属[3]1170,如这一属名为后世植物学家接受,那么今日的各种山银花无疑都可称为金银花。
对于这一问题,西南大学中药研究所徐晓玉的见解非常精辟:“在民间、历史和现实中,‘金银花’这个名字所涵盖的植物,是‘开出黄白两色花’的整个忍冬科植物的总称。处于不同地域的人们心中的金银花,是指当地所产的一种或几种忍冬科植物。‘金银花’这一名称的通用性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一致认可”“2005年版与现行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山银花与金银花进行的分别,没有充分考虑到历史和民间习俗。”[26]对药材道地性的研究,不应该仅从主产区和几部重要本草中寻找依据,应该全面考虑历史因素与民间传统。
3 山银花(华南忍冬)药用历史
从前文所引《药物出产辨》的记载可见,来自广东的华南忍冬,以山银花、土银花之名,早在民国时期已在药材市场上销售,是金银花药材商品中产销量较大的一宗。如有学者所指:“是药用植物金银花中使用历史较长,产量较大的品种。”[27]
清初以来,岭南生草药家就把地产金银花载入本草著作。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载:“金银花:味甘,性寒,无毒。能消痈疽、疔毒,止痢疾,洗疳疮,去皮肤血热,乃外科疮之圣药也。一名忍冬藤,一名左缠藤。”[28]30,该书是一部专门收载岭南生草药的专著,所载“多属粤东土产”,故其收载的金银花当为本地所产,以金银花治痈疽、痢疾,是中国古代对金银花最主要的用法,亦符合《中国药典》对金银花与山银花功能主治的规定。
清代广东本草学家赵其光《本草求原》中详细记载了金银花的药效与作用机制:“金银花,一名忍冬,一名通灵草。气寒,藤紫,左转达肝养血。味甘、质轻,走阳土入胃。花始黄后白,能由肝达脾以达肺,故能行经络,周肉理,调营卫……止渴,忍冬得名,以其凌冬不凋,阴气最足故也……”[28]215《本草求原》中药、草药同载,但其在介绍金银花用法时提到:“生捣,入酒涂敷,并同甘草煎服,治一切恶疮、疔疮、杨梅疮;取自然汁煎服,已溃、未溃皆验。茎、花、叶同用,阴干,忌铁。凡人将发痈疽,数月前必口干,常渴欲饮,或食已即饥,名为中消,倘有此症,后发背则难治。须取银花生捣汁,加水酒熬膏,再用银花末和甘草末、酒面和丸,酒、汤任下,常服,纵发亦轻。”[28]215其以鲜用为多,则其所载金银花当为本地所产。
民国时期,岭南生草药家所记载的金银花比前代有所发展。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载:“金银花(忍冬,左缠藤),蔓生。叶背面皆有毛。三四月间开花,有黄有白。味甘,性寒,无毒,能消痈疽疔毒,止痢疾,洗疳疮,去皮肤血热。为外科之圣药。藤叶皆有功用,可以熬膏,不必限于用花也。”[29]胡真《山草药指南》“痢症药”类载:“金银花,别名忍冬,又名左缠藤。藤本,叶卵形,底面皆有毛,对生,初夏开花,唇形分裂,有黄白二色。味甘,性寒,凡患肚纽,泄泻,将近成痢,或已成痢疾,用金银花三钱、木棉花三钱、绵茵陈三钱、蜜煎青梅二枚,同煎服,一两次即愈。”“退热药”类载金银花:“藤、花、叶皆能退热,治温病”。“疳疔药”类、“杨梅鱼口药”类、“中毒药”类亦收载有金银花[30]。
与中原医家不同的是,岭南医学家特别强调花、藤、叶同用。忍冬最初本以茎叶入药,花的功能是后来才开发出来,清以后人们更加重花轻藤,直至当代,很多中药著作均只收录金银花,部分著作会在金银花项下附以忍冬藤,临床应用亦以金银花为多。现代药理研究已发现,忍冬茎叶尤其是叶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不亚于金银花。岭南则历来对藤、叶的应用比较充分,《药物出产辨》载:“银花藤,产广东各属,均有出,别省亦多。”[9]66可见,当时银花藤就是广东的常用药材,并以本地所产为主。《中国植物志》亦记载:“本种(华南忍冬)花供药用,为华南地区‘金银花’中药材的主要品种,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藤和叶也入药。”[10]239而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忍冬藤的植物来源只有一种,即忍冬Lonicera japonicaThunb.,而山银花亦只收入花,则其藤的应用便无法可依,这一点似有不足。
4 重视对山银花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中国药典》两花分立后,即使其导向性会影响南方金银花的种植、流通与应用,但既然已收载山银花,且对两花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量用法的规定完全一样,山银花就是合法的药材,且两花可以通用。但有部分人将山银花视为金银花的伪品、“假药”,对其功效进行无依据的贬低,这是非常不恰当的。如2005年7月15日,《人民日报》刊出《山银花不是金银花,农民种植要小心》,2010年河南的《乡村科技》第9期刊出《“山银花”冒充“金银花”何时休》,《中国企业报》2013年5月28日刊出《部分地方政府保护假冒金银花生产销售》。
《中国药典》两花分立,之所以对南方金银花产业造成巨大打击,根本原因在于不能再使用金银花之名,而人们对山银花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因此,相关人士首先致力于为金银花“正名”。如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颁布前,湖南、重庆、贵州、四川、广西5省10个县的人民政府曾发请示函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希望允许将山银花与金银花通用[31]。而既然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坚持沿用前2版收载方式,山银花之名仍然要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使用,比较现实的方法就是加强对山银花的研究,从而让更多的人对山银花有所了解。
广东省是山银花的重要产区,为继承岭南医学遗产,振兴地方中药产业,保护种质资源,对本地山银花(华南忍冬)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刻不容缓。更重要的是,南方医药从业人员与相关人士应有底气,应坚定树立对岭南山银花的信心。
2013年曾一度有“金银花属凉性,山银花属热性”的说法兴起,后已证实是无根据的谣言,但至今这一说法未完全销声匿迹。当时有报道指有罐装凉茶使用山银花假冒金银花,不仅不能降火反而会上火,部分知名凉茶企业,包括广药集团王老吉随即发出声明否认,并通过了国家食品安全部门随后的检查。企业在“洗白”自身的同时,似乎承认了山银花“性热”,山银花是金银花的山寨品种这一说法。大量研究表明,山银花的药用价值绝不逊于金银花。虽然一般认为山银花质量不如密银花、济银花,但因其香气浓郁,经常被选作花露、清凉饮料的原料。如《中药材汇编》中记载:“其花(山银花)萎黄兼焦黑并杂枝叶,但香气极浓郁,为江浙大城市药店吊制金银花露用,一般不配方用。济银花虽亦可吊露,但香味差,多不喜用。”[11]44包锡生《实用中药别名手册》中则指:“山银花……花蕾细而碎,气香,南方多用作制备清凉饮品的原料,作药用则不如济银花。”[7]岭南先民创造凉茶时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就地取材,山银花又有气香的优点,当然是广东凉茶的首选原料,以金银花为原料,反而是凉茶产业化之后的改变,有违传统的做法。广东民间现在还保持用山银花泡茶喝的传统,为方便饮用,也有很多人会在庭院自植。广东凉茶已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保护的传统凉茶配方必定早于《中国药典》,相关企业应坚持使用传统配方,而不应轻易被舆论导向所影响。2014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在新版《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中,增加了山银花作为药食两用品种,山银花作为凉茶原料使用已无障碍。在国家药典委员会官网上,可查到2015年至2017年,70多则中成药申请将处方中的金银花变更为山银花的公示,凉茶企业不妨借鉴这种做法。
5 结语
自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应用忍冬藤以来,迄今已有近1 900年的历史。随着岁月逐步由藤及花,其得到岭南民间和中草药家的认同,并在防治疾病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岭南民众日常饮用的凉茶、五花茶中都使用山银花,对其应用远比其他地域更加普遍、充分。尽管岭南道地药材山银花具有生长迅速、产量大、品质优等特点,但一路走来仍是跌宕起伏,由于地方主义的趋利行为,山银花的道地性还是受到了许多歪曲和诟病。为了重振山银花应有的信誉,呼吁岭南医药学家、岭南药业经营者,勇担重任,为山银花正名与发展,努力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