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程素养为特征的软件测试人才立体化培养体系构建
2019-01-04刘洁罗炜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刘洁 罗炜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一、软件技术专业软件测试方向学生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偏差
相较于软件技术中的软件开发来说,学生普遍对软件测试领域了解不多,甚至存在一些误解。主要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认为软件测试工作没有软件开发重要,社会认可度不够,相较开发岗位相对低等,无上升空间。二是认为简单地理解软件测试就是寻找软件中的Bug,不具备挑战性。三是对于软件测试课程体系认知不够,认为软件测试时软件生命周期中最后一个步骤,无法参与到整个软件设计开发流程中,与软件开发存在较大鸿沟。
(二)先行课的掌握不足,缺乏工程背景知识
学生之前学习了许多基础课程,这些是软件测试必备的先修课程,但从整个教学效果来看,还有以下问题:一是开发类课程后继不足,出现断档,部分有能力从事开发工作的同学仅能依靠自学完成后续开发课程,同时代码分析能力弱,编写自动化脚本程序存在困难。二是数学基础薄弱,软件测试中有些用例设计方法大都以数学知识为依据,学生数学基础差,难以渗透理解更加难以灵活运用。三是移动应用开发及测试课程,着重开发忽略了移动测试部分,随着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移动测试应用也颇为广泛,需在课程标准中增加此内容。四是缺乏软件工程的背景知识,软件测试是在近几年软件这个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因此与软件工程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对软件工程背景知识理解不清很难在软件开发各阶段采用恰当的测试手段。
(三)软件测试理论讲解脱离实践,学生缺乏对工程化知识的学习兴趣
由于选用教材的不恰当、课堂教学模式化单一化使得学生对于软件测试中软件测试流程、软件测试团队等工程化内容觉得呆板、抽象且教条化。但这些知识的高度总结概括无不凝结着前人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及体会,是一笔宝贵财富。并且,以往手工作坊式的软件开发已逐步被工程化的运作模式所替代,只有构建恰当的工程环境才能更有效地体验软件测试中精髓。
(四)团队意识较薄弱
通常来说,软件项目的开发并非独立可以完成的,这需要软件开发团队中的每个角色人员的沟通与协作。软件测试也同样需要,然而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因此,培养出高素质的软件测试人员,就应该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设置合适的环节融入团队意识教育,用以提高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以工程素养为特征的软件测试人才立体化培养体系构建
(一)以工程素质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工程素质为核心构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如下图。培养适应于建设、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敬业精神及团队协作能力,掌握软件测试系统知识、软件开发系统知识,具备软件测试环境搭建、调试、使用、维护及测试工具的操作、测试用例设计动手能力,能进行自动化测试、移动测试、性能测试,能从事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管理、软件开发、软件产品售前售后服务、技术文档编制和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探索多途径培养工程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
建立了软件测试综合实训室,软件测试实验室作为软件工程的基础实验室,集以下教学、科研等功能于一体,同时通过实际案例、综合测试项目管理平台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同学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理念与测试技能,软件开发及测试经验,成为满足软件测试岗位要求的实用型软件测试人才。
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实现校外实习实训与学校教学活动融为一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就业基地融为一体,将学生校外实习实训提高技能与企业选拔人才过程融为一体,将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建设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聘请大学博士、企业高工、资深行业专家等专家对本专业师生进行前沿专业技术讲座。
(三)改革教学模式,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核
专业在Java初级、Java高级、JavaWeb、软件建模等开发类课程中,引入项目化教学,并将项目与阶段目标紧密结合,制定基于阶段目标的项目化教学目标,提前设计项目,设计合理的实施方式。从教材选择、项目实施过程、教学方法上突出阶段化目标。这样的设计可以上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有助于他们保持持续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的培养。同时鼓励教师“面对面”教学,包括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进行就业指导。
三、结论及反思
立体化培养体系的构建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高素养的发展趋势,行业口碑良好,影响力大大提升。学生在“分析需求—设计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等环节均实现工程化操作,职业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以工程素养为特征的立体化培养体系的实践给我们软件测试专业带来了在行业中日益明显的竞争力和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的成效显著。学生的工程素养及实践能力有极大提升。近3年在全国各项比赛中展露头角大获好评。二是专业建设成果明显。在许多院校招生下滑,就业压力增大的大环境下。我们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示出明显优势,并且这些数据仍在逐年提高。三是通过立体化培养体系的构建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高素养的发展趋势,行业口碑良好,影响力远超同专业的其他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