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的语文关键能力个性化诊断及学习表现研究
——以文学类文本为例

2019-01-04任洪婉孙名谣

中国考试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学类框架试题

任洪婉 孙名谣

(1.西安市第八中学,西安710001;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伴随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发展,语文学科在教学中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挖掘。同时,在互联网、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科课程的学习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逐渐明晰,教师讲授、集体授课等传统的教育、学习方式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正逐步向个性与自由、开放与多样的趋势转变[1]。教育已经不仅仅追求普及和统一,个性化和独特性逐渐成为教育的关注点。本文基于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的“中学语文学科诊断分析工具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基于网络平台对学生在语文学科文学类文本这一内容领域的关键能力水平进行检测和诊断,完整、真实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以期关注并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的发展。

1 诊断工具开发及构成

“智慧学伴”网络学习平台(以下简称“网络学习平台”或“平台”)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开发和维护,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客户端登录平台,完成在线诊断和学习。该平台旨在通过在线诊断分析、资源推送、辅助课堂教学等方式来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促进学生语文学科能力发展。依据项目总体设计,学习诊断工具由3部分组成,即学习能力框架、诊断试题及学习资源,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诊断试题、学习资源都是基于能力框架进行命制,能力框架构成了二者的纽带。试题针对上一阶段学习内容进行反复的智能测查,诊断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根据诊断结果调整和确定学习资源,诊断试题与学习资源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能力框架、诊断试题与学习资源三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

图1 能力框架、诊断试题、学习资源关系示意图

首先,以关键能力为核心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构建文学类文本关键能力框架。本研究中能力框架的制定考虑多方面因素,依据项目组的总体要求并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以“A学习理解”“B实践应用”“C迁移创新”[2]3个一级能力维度进行能力框架初步构建;在参考Bloom[3]、Mayer[4]等人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对语文课程标准及语文学科能力相关理论中关于文学类文本的能力要素进行综合抽取和概括,在每个一级能力维度下划分出3个二级能力要素(如A1了解积累、A2理解认识、A3整体感知);然后,用学科语言对每个二级能力要素的含义及操作要求进行界定和描述,形成第三级具体的学习能力指标描述(见表1)。

表1 文学类文本阅读关键能力框架(以A3为例)

其次,以能力框架为基础研制基于能力框架的在线“微测试”诊断工具,将任务细化为多个部分,增强操作性和针对性,便于学生充分利用零散化的时间开展诊断学习。试题命制立足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注重试题内容的情境化、能力化、生活化,凸显语文学科的能力素养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具体步骤是:第一,依据文学类文本关键能力框架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第二,按照细目表的能力分布选择命题素材;第三,在试题初稿的基础上组织预测试和学生访谈;第四,使用SPSS、Conquest、Winsteps等统计软件和Rasch模型检测试题信效度等指标是否符合统计学标准;第五,由相关学科专家根据预测试的数据分析结果和学生访谈结果对诊断工具进行初步修订;第六,修订完成后再次进行预测试和数据分析,并根据结果进行二次修订;第七,二次修订完成后,报送匿名专家外审,根据外审专家意见进行修正和校审。

最后,以能力框架为核心开发学习视频资源,视听有机结合加速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以“认知负荷理论”为原则和基础制作学习资源,尤其关注以下3个方面:第一,学习资源的制作需要有严谨的教学设计和规划,注重学习内容的精简与精准,减轻内部认知负荷;第二,学习资源的呈现形式需要教学者精心设计,聚焦讲解内容的同时注重资源界面的美观和整洁,降低学习者的无关认知负荷;第三,以图文并茂的短视频形式制作学习资源要优于单纯文字或音频的形式,这样能充分促进学生的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分别处理信息,加速记忆和理解。同时,教学材料的呈现节奏不宜过于紧凑,适当的留白能够促进学习者主动思考。

2 学习表现分析

学习分析理论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教育数据直观、形象的特点来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学习分析方法的使用过程中,行为数据为教育研究提供了学生真实、完整的学习过程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能够解决先前在传统的教育研究思路背景下过分依赖经验进行质性分析的问题。Brown将其学习分析的过程要素概括为学习数据的采集、学习数据的分析、学习行为的呈现、有效反馈的获得、参与者的指导与干预5个方面[5]。

2.1 基于“平台”的在线学习形式

“互联网+”及大数据环境的发展使得语文在线学习具备智能性、即时性、针对性和过程性等优点。本研究中的“平台”支持学生自主确定和控制学习的内容及进度,便于学生根据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进行选择性学习。同时,基于“平台”的诊断学习还可以准确、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及数据,比如出错的能力点、选择了何种学习资源、在某一内容上的点击时间等。“平台”会根据学生的动态学习表现生成针对个体的学习诊断分析报告,为深入学习提供根据。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追踪记录和深入挖掘能够更为全面、科学、客观地发现学生隐含的学习兴趣、行为特征、行为倾向等学习规律。总之,把学科能力的测试评价同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利用,便于较为真实、完整地挖掘学习者的能力样态与优势潜能。

“互联网+”下的学科能力测评不再是单纯的分数测评,而是诊断学生的能力薄弱点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起到了导学的作用。当学生的试题全部作答结束后,“平台”会根据学生的作答表现生成精准的个体诊断报告,清晰标明学生个体在各能力点的作答情况,并针对能力薄弱点为其推荐最匹配的学习资源,能力较强和兴趣广泛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其他有用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的客户端,了解到自己在某一能力层级上的学业表现,包括作答准确率、能力点具体要求、相关试题和解析、资源推送等,并据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学生通过学习资源获取有关某个能力点的知识和信息,之后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内化,直到将这些变为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和体验后方可进行下一次学习。伴随着不断学习和诊断,学生能力实现螺旋式上升。学生多次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也会被记录,方便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掌握最真实、完整的学习发展水平。

2.2 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路径表现

本文中的“学习路径”倾向于探究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样态表现[6],主要是指学习者以自身的差异和特征为基础,依据不同的学习出发点、目的、内容、条件等因素进行学习选择和学习活动的过程路径[7]。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学习目的来选择和决定学习材料,从而生成带有个性化特征的个体学习内容和序列。下面以1套由2篇文学类文本构成的10道试题(题目编码为W0201~W0210,覆盖A1-1、A2-3等10余个能力点,每道题目均对应至少1个能力点)为例描述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路径表现。

基于“平台”追踪学生L、学生W和学生Q在该套试题上的学习内容、学习选择等学习过程表现,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动态过程以“学习路径”的形式绘制得到图2。“题号”表示学生出错的题目,“资源”表示薄弱能力点,每个能力点会对应多个资源,“资源内容”则表示学生具体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路径图呈现出了每位学生根据诊断结果,结合学习需求,个体主动进行选择性学习的内容。以学生L为例,其在这套题上选择的学习资源共7个:根据W0201题目的诊断结果选择学习A2-3能力点对应的1个学习资源;根据W0202题目的诊断结果选择2个B2-2能力点对应的学习资源;选择了W0203题目对应的2个B2-1学习资源;选择了W0206题目对应的1个C2-1能力点对应的学习资源。

从学习路径图中,能够清晰看出3位学生的能力水平不一:学生L、Q在一级能力维度(即A学习理解、B实践应用、C迁移创新)出现的问题少于学生W,说明2位学生在文学类文本方面的整体能力发展要略好于学生W;学生W、Q在B层级实践应用能力维度产生的问题较少,其实践应用能力要明显优于学生L。3位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学习路径均符合个体的发展特点并具有浓厚的个性化风格。

图2 学生L、学生W、学生Q的学习路径图

不同学生在学习需求和学习表现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生会根据自身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已积累的不同的经验等个体因素,按照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有选择地参与学习活动,而非集体、统一的形态。学生的智能发展程度决定了外在的内容选择,个性化的行为表现会伴随着每个学生的每次学习过程。由于学习选择存在差异,外显出的学习路径图也形态各异,既存在共性,也表现出个性。

3 启示与建议

从命制评价测试工具的角度看,学科能力是学习者在对学科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概括、分类等智力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表现特征。根据学科能力方面的外显行为表现能够看出学生内隐的学科素养程度和样态,无论是哪种文本类型的语文学习和评价内容,都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和方向。在语文评价的过程中要明确,对学生的教授和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某一具体的文本篇目,还应引导学生在典型的文本篇目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在学习这类文本类型篇目方面的能力和方法,以“一个”的学习来引导“一类”的学习,在典型问题的学习和解决过程中促进学生迁移、创新、运用等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发展和个性化学习表现,以动态、全面、长远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习活动的过程发生应该依靠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寻找、获得、构建和内化吸收,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应该具备认知主体的主动权,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寻找适合的学习资源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平台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学习从而达成自我提升,这一过程不但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和实际情况来掌握进程,而且也能对自己的真实情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化差异和特征,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授课及管理时需认真调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遵循学生的兴趣偏好及学习规律,因材施教。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基础,尽量将学习的主体权返还给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选择和学习,而应该为学生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并设定合适的学习选择范围供其自主决定。

猜你喜欢

文学类框架试题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文学类文本“文本二”的前世今生——“八省联考”卷《国文教员》点评题命意溯源
K-框架和紧K-框架的算子扰动的稳定性
【重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小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