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发展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评价
2019-01-04计静晨王彤彦冯傅祎
计静晨 王彤彦 冯傅祎
(1.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北京 100009;2.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91;3.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实用类文本内容丰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一直以来都是语文阅读教学与考试所关注的重要文本类型。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设置为必修任务群,足见实用类文本在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考察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现状,构建体现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评价框架,有利于发现和弥补实用类文本阅读评价上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实用类文本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
1 实用类文本阅读评价现状
在 PIRLS(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PISA(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等国际大型测试中,实用类文本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测试材料;在有的国家的英语母语课程考试大纲中,实用类文本(包括纪实文章、媒体与信息文本)的分值占比高达30%[1]。国外大规模测试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总体特点是测试内容和试题情境设置多元,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题目覆盖多种能力,力求全面、综合地考查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
在我国的大规模考试(如高考)中,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有2种考查方式:一是作为试卷中的一个独立阅读板块,主要考查筛选、辨识、整合等信息加工能力,有时还兼考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二是与其他类型的文本组合在一起设置任务情境,题目考查的重点仍为信息加工能力。我国中学阶段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的是理解和分析2个层级的能力,缺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思考探究维度的考查,如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评价,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等。
2 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框架建构
做好基于学科关键能力发展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评价,首先需要建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表现指标体系,使学生的关键能力“可视化”。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语文研究团队深入研究语文学科能力的构成和内涵,探讨核心能力的分类和水平层级,对语文学科能力和学习表现指标进行了划分整理,构建出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框架。
2.1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构建语文学科能力框架
《课程标准》将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2]。也就是说,语文核心素养很难通过静态的知识考查来观测,而应通过情境化的语言实践活动来观察和评价。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可以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6种类型[3]。PISA、PIRLS等国际学生测评项目则把提取信息、理解材料、阐述分析、评价反思视为阅读素养考查的关键要素。参考以上理论与实践,以及《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认知活动的提炼,结合国外测评实践经验,建构了高中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框架。
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框架依据“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3类语文学习活动特点,将关键能力分为“学习理解”“实践应用”“迁移创新”[4]3个维度(在编码体系中分别用A、B、C 3个字母表示)。3个维度之间具有层级进阶关系,体现了关键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以“实用类文本阅读”为例(见表1):“学习理解”能力是最基础的层级,其认知要素主要包括了解积累、理解认识和整体感知,强调课内外阅读、多角度观察生活和丰富积累的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是在基础能力层级上的发展,其认知要素包括提取信息、阐述分析、判断推断,强调选择、分析解释和表达信息的能力;“迁移创新”能力是最高层级,其认知要素主要包括鉴赏评价、发散创新、问题解决,强调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个性化地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语文关键能力活动必须依托真实的语言实践情境。参考《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描述1~4级的内容,以及PISA阅读素养评价框架的情境定义,可以把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框架的情境定义为“学科”“个人”和“社会生活”。“学科”主要指文本内容、作者思想感情;“个人”主要指学生个体的感悟;“社会生活”主要指学生作为社会人,需要参与到家庭与社会生活中,解决相关的问题。以这3类真实语言实践情境为背景产生的学科能力融合活动是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表1 实用类文本阅读关键能力框架
2.2 基于关键能力框架,构建学习表现指标
基于关键能力框架,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类型与语言情境特点,将每一个能力要素下的能力活动表现分3级进行描述,呈现为“学习表现指标”,从而建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表现指标体系”,将关键能力“可视化”。
以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提取信息”能力要素为例,该层级能力要素主要包括对文本信息的快速定位、识别和加工等认知活动,是语文阅读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不同情境下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分3级描述该层级能力:能根据要求,筛选、辨识、提取相关信息;能根据要求,梳理、比较、整合相关信息;能根据要求,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见表2)。其中,“能根据要求”涵盖了“学科”“个人”和“社会生活”3种学习情境;3级描述则关注从信息的“提取”到信息的“整合”,再到内容的“归纳、概括”,反映出关键能力的发展进阶。
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框架与高考语文的考查框架有共通之处,但在突出语文关键能力要素、体现能力进阶、描述能力活动表现等方面呈现得更加具体、全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 基于关键能力框架的评价工具研发
依据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框架及表现指标体系,研发了实用类文本的测试题目并制定了相应的评阅标准。这一评价工具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
第一,测试材料丰富多元,情境真实复杂。测试材料的丰富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整体容量加大,文本增多,所选材料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指向同一主题;二是测试材料多元,越来越注重将实用类文本与其他类型文本组合。测试材料包括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新闻报道、图表等,突出了实用类阅读的“实用”特征。
从情境设置来看,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框架将“学科”“个人”和“社会生活”3大情境下的学科能力融合活动作为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因此,评价工具青睐真实、多元、复杂的问题或任务,以此来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应对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以及面对复杂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学生面对的信息以及获取信息的方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非是简单化和模式化的,而是复杂的、充满变式的。命题材料多元组合与真实问题情境从创设上体现了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真”和“实”。
第二,题目体现思维进阶,考查多种能力。基于关键能力框架的评价工具着力设计覆盖能力较为全面、共同指向关键能力发展的题目,为充分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搭建平台。题目之间具有内隐的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促进关键能力的提升。例如,某测验选择了2则以“海底可燃冰”为话题的材料,设置了5个题目:
1)下列对“气冰”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___。(选项略)
2)根据材料1和材料2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___。(选项略)
3)海底可燃冰的形成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
5)材料1中说:“对可燃冰的开采,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请你结合材料1和材料2的内容,大胆想象,设计一种科学的开采方案。
表2 实用类文本阅读关键能力指标框架(以B1为例)
以上5题涵盖了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框架中“学习理解”“实践应用”“迁移创新”3个能力维度,5个能力表现指标(A1-3、B1-1、B2-2、B3-3、C3-3),在对信息的识别、比较、分析、应用中逐步深入地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评阅标准科学开放,强调思维过程。除测试材料、题目外,评阅标准也是很重要的评价工具。科学、开放的评阅标准不仅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关键能力水平,对命题和教学也具有反拨作用。评阅标准要体现对学生思维结果的判断,更要对从不同路径思考得出的结论作出合理的评判。“答案”的预设应充分体现作答结果的多样性,并尽量对每一种结果作出与“评阅标准”相呼应的解释或描述。也就是说,基于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框架的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仅关注多种思维结果,更关注思维过程,评价的重点落在学生是如何思考问题的。这样的评阅标准有利于对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表现状况作出更准确的判断,也有利于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加关注对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培养。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框架指标体系”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理论,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出发,遵循语文学科认知规律,其研发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评价工具,具有材料情境丰富、考查能力注重发展进阶、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开放等特点。希望此项研究能对解决我国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评价中的某些问题,促进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阅读评价的思考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