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化脓性脊柱炎MRI分期征象分析

2019-01-04石仕元韩贵和马鹏飞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脓液曲度椎间隙

章 权 石仕元 韩贵和 赖 震 马鹏飞

化脓性脊柱炎(pyogenic spondylitis,PS)临床较多见,是由细菌感染所致,属于非特异性感染。研究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是引起PS最常见病菌,其它致病菌依次为链球菌、大肠艾希菌、绿脓杆菌等[1]。其在全身的骨关节感染中占约 0.2%~4%[2],又以腰椎发病率最高(45%~50%)[3]。PS本身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具有典型症状的PS在临床更不多见。患者在发病早期因症状轻微不愿意就医,或就医后仅行常规X线检查,而延误了病情。因此了解疾病不同阶段的病理机制和MRI的成像原理,在疾病不同发展阶段,根据MRI影像及时作出正确判断具有重要意义[4]。笔者通过回顾性研究SA感染PS患者,将病情发展分为早期、中期、后期、恢复期四个阶段,探讨分析不同阶段的MRI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3年10月—2016年9月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就诊,经病灶穿刺活检、组织细菌培养,确诊为SA感染,予保守治疗的患者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介于14~79岁之间;病史1~30个月;发病节段胸椎4例,腰椎17例,腰骶椎6例;累及单个节段1例,累及2个节段23例,累及3个及以上节段3例。

1.2 MRI检查 所有患者采用PHILIPS 3.0T磁共振机检查,随访12个月。平扫:矢状位序列T1WI(TR/TE=530/8ms),矢状位压脂序列T2WI(TR/TE=3089/80ms),轴位压脂序列 T2WI(TR/TE=3537/80ms);增强扫描:矢状位序列T1WI(TR/TE=416/8ms);层厚:5mm。增强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Gd-DTPA)注射液,用量为0.2mL/Kg。

1.3 观察方法根据病程,将所有患者分为早期、中期、后期、恢复期。早期:多在起病后2~8周,表现为患处疼痛,初起较轻,以后逐渐加重,MRI表现椎体破坏不明显或轻度骨质改变;中期:起病后4~12周,疼痛较剧,卧床期间不敢翻身,痛处拒按,MRI表现椎体骨质破坏进行性加重,病灶脓肿形成;后期:使用抗生素治疗6~12周内,疼痛逐渐减轻,可翻身活动,MRI表现脓肿逐渐吸收减少,病灶范围减小;恢复期:经抗生素治疗后6~12个月,疼痛消失,活动不受影响,MRI表现脓肿完全吸收,椎体破坏、骨质增生持续存在。

2 结 果

2.1 早 期 相邻椎体的上下缘呈条状或片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19例,全椎体呈均匀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或混杂信号4例,相邻椎体信号无改变4例。相邻椎体上下缘呈锯齿状改变11例,相邻椎体上下缘呈虫蚀状不规则改变9例,相邻椎体上下缘形状无改变7例。椎间盘呈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或略低信号18例,椎间盘信号无改变9例。椎间隙变窄9例,椎间隙无明显改变18例。脊柱生理曲度变直15例,生理曲度无明显改变12例。

2.2 中 期 27例病灶所累及椎体均呈片状或全椎体弥漫性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以上位椎体破坏为主3例,以下位椎体破坏为主6例,上下位椎体均有破坏13例,其中涉及附件破坏2例,椎体形态无明显破坏、仅信号改变5例。椎间隙破坏消失4例,椎间隙变窄18例,椎间隙无明显改变5例。脊柱生理曲度变直20例,生理曲度无明显改变7例。椎间隙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0例,椎间隙T1WI呈略高信号,T2WI呈更高信号15例,椎间隙信号无改变2例。病灶有脓肿形成25例,无脓肿形成2例。脓肿限于椎间隙内12例,脓肿溢出椎间隙、但范围较小、不超过病变节段10例,脓肿范围大、超过病变节段2例,有明显的腰大肌脓肿形成1例。脓肿向后凸出压迫硬膜囊17例。增强扫描后脓肿壁高亮显示为厚壁粗糙14例,薄壁粗糙7例,脓肿壁显示不清4例。脓肿壁呈圆弧形侵入椎体13例,呈水滴状突入椎体4例,脓肿壁未进入椎体5例。病灶内呈均匀强化18例,不规则强化3例,无强化6例。

2.3 后 期 椎体病灶T2WI信号较前降低16例,无明显改变11例。脓肿T2WI信号较前降低23例,无明显改变2例。椎体病灶范围吸收减小17例,无明显变化10例。脓肿范围较前减少减小22例,完全消失3例。脊柱生理曲度变直者改善、恢复15例。

2.4 恢复期 椎体病灶范围进一步减小15例,基本消失10例,无明显变化2例。脓肿范围进一步减小4例,完全消失21例。椎体病灶T1WI较前呈更低信号13例,恢复正常10例,较前无明显变化4例;T2WI信号较前降低16例,恢复正常10例,较前无明显变化1例。椎间隙残留狭窄20例,消失融合4例,无明显改变3例。椎体上下缘呈锯齿样改变16例,椎体呈不同程度楔形变14例,椎体前缘有“鸟嘴样”骨质增生或骨桥形成11例,椎体形态无明显改变6例。所有病例脊柱生理曲度均恢复。

3 讨论

SA是一种引起临床感染的重要革兰氏阳性细菌[5],属于葡萄球菌属,可引起人体多部位的化脓性病变。其能产生多种致病毒素包括: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等[6]。

椎体松质骨内存在窦样静脉系统,并且此处红骨髓富集。SA栓子在此处停留,大量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吞噬SA,并分泌蛋白水解酶[7]。致使骨小梁坏死液化,脓肿形成,侵蚀邻近终板、椎体、椎间盘,椎体骨髓充血水肿、椎间盘破坏。SA亦可分泌产生杀白细胞素和葡萄球菌溶血素,破坏白细胞、巨噬细胞及其溶酶体,造成组织的进一步坏死和溶解,脓液进一步增多。SA同时分泌的血浆凝固酶使脓液较为粘稠,感染较局限[8]。由于椎体本身血运丰富,骨质溶解破坏的同时发生成骨反应。经使用抗生素后,感染被控制,脓液逐渐吸收,病灶纤维化改变,后期增生硬化。

PS以腰椎多发,可分为化脓性椎体炎和化脓性椎间盘炎[9]。多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经血循感染,亦可由脊柱手术、腰椎穿刺、局部开放性损伤等直接引起,另外,脊椎邻近的感染灶如疖肿、褥疮、尿路感染也可导致PS的发生。

早期,病灶多位于邻近椎体上下缘终板的位置[10],故MR表现为相邻椎体上下缘条状或片状T2WI呈高信号影。终板下骨质因囊性破坏,表现为锯齿状或虫蚀状不规则改变。若病情发展较快,全椎体可呈T2WI高信号。此期椎间盘尚未受累,故多无明显变化。

随着病情进展,椎体充血、水肿、渗出、骨质破坏加重,故表现为半椎体或全椎体T2WI高信号影,相邻椎体缺损、破坏。感染灶若继续向椎间隙蔓延侵蚀,则椎间盘受累,椎间隙狭窄,椎间隙T2WI呈高信号。研究认为,化脓性脊柱炎PS椎间盘破坏率达到96%[11]。而结核性脊柱炎(tubereulous spondylitis,TBS)无蛋白水解酶的侵蚀作用,故早期无椎间盘破坏。由于椎体、椎间盘、周围软组织被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坏死液化,该期可有脓肿形成。但SA感染的PS脓肿范围较为局限,多不超过病变节段,很少有大片的腰大肌脓肿形成,这可能跟SA分泌血浆凝固酶使脓液局限化有关。同时因为脓肿壁有炎性肉芽组织增生,故增强扫描可见脓肿壁高亮且厚而粗糙不规则。Jung等[12]认为,相较于PS的不规则厚壁脓肿,TBS的脓肿壁薄而光滑。因此,MR增强扫描显示脓肿壁不同形态,是鉴别PS和TBS的可靠特征。本研究中,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同程度均匀强化[13],这与钦建平等[14]的观点一致,原因可能是病灶内肉芽组织增生,也可能是病灶中白细胞分泌释放的一些刺激因子[15]。此期患者因剧烈疼痛,脊柱的生理曲度可明显变直。

抗生素的使用,感染被控制。病灶内及其周围的脓肿、水肿逐渐吸收减少,故病灶范围减少,T2WI信号降低。患者疼痛缓解,故脊柱生理曲度有所恢复。

至恢复期,病灶内水肿、脓液进一步吸收、减少,故病灶内原T2WI高信号的范围继续 减小,信号继续降低,直至恢复正常。病灶内组织若发生纤维化、椎间盘发生退变,则T1WI、T2WI均呈低信号。被破坏的椎体残留上、下缘锯齿样改变,椎间隙狭窄或完全融合。部分病例可出现明显的骨质增生硬化,形成骨桥或“鸟嘴样”变化[16]。PS很少发生大块死骨和明显的椎体塌陷和后凸畸形,本研究中只有部分病例发生楔形改变。

TBS是因结核杆菌感染所致的脊柱病变,其MRI表现在临床上常常和PS进行鉴别。TBS和PS的病灶均表现为T2WI高信号,但是相较于PS,TBS的MRI征象有其特点:(1)以胸椎受累为主;(2)病椎破坏程度较大,椎体呈侵蚀性、蜂窝状改变,增强扫描病灶内呈信号高低不同的不均匀强化;(3)椎间隙脓肿量较大,并可伴有单侧或双侧腰大肌脓肿,增强扫描,脓肿壁薄而光滑,脓液强化不明显;(4)早期椎间盘可无破坏。

MRI是早期诊断SA感染PS最敏感、最准确的方法之一,其敏感性为96%,准确性为94%,特异性为92%[17]。应用MRI观察PS的病情进展、监测PS的治疗效果[18],优于其他检查手段,可用于随访PS患者。

猜你喜欢

脓液曲度椎间隙
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原菌分布情况研究
改良CT测量法在评估腰椎椎间隙高度中的应用分析
乳腺炎患者乳腺脓液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颈椎不宜太直
颈椎病颈腰椎两曲度与胸椎跷跷板的关联性探讨
肛周脓肿患者的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