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人才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019-01-04莫广刚
莫广刚
(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北京100125)
0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推进乡村产业、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等,这些都离不开乡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的支撑[1],因此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只有人才兴,乡村才能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乡村开发的首要位置[2],把社会各类英才吸引到乡村来创业创新创造,大力推进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3],打造一支强大的专业类别齐全的乡村发展急需的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 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多次强调指出,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千秋大业,人才最为重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也离不开乡村人才作用的发挥,要把乡村人才振兴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和基础。
1.1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迫切需要乡村人才振兴
党的十九大做出坚定实施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等重大战略,这是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人口总量大,水、耕地等资源人均占有量低,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不能采用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人才强国之路,把发展方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依靠人才、走人才振兴带动全面振兴之路。
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发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生产力各要素中,劳动力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4]。国家的繁荣富强靠人才,民族的昌盛兴旺靠人才,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同样靠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乡村产业、生态、文化和组织的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4],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必须依靠广大乡村各类英才的智慧和奉献。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做后盾,没有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补齐乡村人才短板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最大的不平衡、乡村发展的不充分是最大的不充分[5]。造成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很多,但广大乡村的管理、技术、资金、资源、人才的不足,尤其人才的严重不足是重要原因。乡村人才资源匮乏,人力资源素质相对较低,人力资本投资严重短缺,人才资源开发和发展的滞后制约了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河北省辛集市和睦井乡豆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冯敬坤感叹,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只有政策激励,没有人才支撑,是难以实现的[6]。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首先补齐乡村人才资源短板,在充分发挥乡村本土各类人才作用的同时,吸引全社会英才投身到广大乡村事业发展之中,让各类能人志士在广阔的农村大展才华、为乡村振兴做出应有贡献。
2 乡村人才分类
乡村人才包涵广泛,目前对乡村人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和分类。信阳市委组织部将乡村人才划分为县区层面人才和乡镇层面人才,把乡镇人才划分为党政人才、教育系统人才、医疗卫生系统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村干部等[7]。柯炳生[8]把乡村人才分为促进产业兴旺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农村电商人才,促进生态宜居的环境治理人才和景观设计人才,促进乡风文明的文化传播人才,促进治理有效的乡村管理人才,促进生活富裕的教育和医疗方面的人才。可见从不同的角度,乡村人才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和类别。
根据乡村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以及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所指乡村人才只限于生活、工作在乡镇、村组的各类人才。按照乡村人才的岗位、履职和发挥的作用,本研究把乡村人才划分为乡镇干部、教育工作者、医疗卫生工作者、村干部、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等几类。
2.1 乡镇干部
乡镇干部主要包括乡镇党政各部门的公务员,以及民政、税务、农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控、电力等乡镇事业单位从事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干部职工。2017年底,国内现有4 万个乡镇,乡镇干部是一个十分庞大的队伍。据统计,仅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专业技术人员就有44.7万[9]。
2.2 教育工作者
教育工作者主要包括在乡镇中心学校、村小学、幼儿园工作的教职员工。受乡村学校调整和撤并条件、待遇等方面的影响,这支队伍流动性很大,且有相当大比例的聘用教师。
2.3 医疗卫生工作者
医疗卫生工作者主要包括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工作的医务、计划生育、卫生防疫等工作的人员。
2.4 村干部
村干部主要包括村两委班子成员、妇委会主任、治保主任等,是乡村事业发展的组织者和重要推动者。乡村组织振兴离不开最基层村干部作用的发挥。自建立大学生村官和村第一书记制度以来,村干部队伍得到极大加强。目前全国有60万个行政村,村干部这只队伍数量庞大。2017年底,全国仅在岗大学生村官就有6.6 万人[10],他们在助力脱贫攻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5 农村实用人才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11],主要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家庭农场主,以及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传统工艺制作人等,其中一部分也属于新型农民范畴。2017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已接近1900万(统计口径包括新型农民),返乡下乡创业人数超过700万人[12]。
2.6 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指生活在农村、以务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他们是农业农村劳动力中具有较高素质、水平和能力的群体,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力军。这里所指的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不同,他们一般都接受过文化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具有市场意识和较高的经营意识[13],如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农村经纪人、田秀才、土专家等,其中一部分也属于农村实用人才范畴。2017 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突破1500 万人[14]。
3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乡村人才群体数量大、涉及专业领域多,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现状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人才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乡村事业发展的短板,人才素质不高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瓶颈。
3.1 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
在义务教育加大普及、农民教育日益加强的推动下,近年来乡村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少。当前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数占乡村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还不足5%[15]。在乡村人才参加的相关教育培训中,绝大部分只参加过若干次、每次半天或一天时间,且多为某一项技术技能的培训,接受过系统的中等以上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人数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有参加过职称评定或职业技能鉴定,在有相应资格的人员中,也是以初级水平为主。据调查显示,信阳市下属4 个区实用人才总数仅为1374人,占人口比例为2.9%;初中及以下1267人,高中及中专512 人,专科及以上108 人[16]。材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在全国1500万新型职业农民中,仅有7.5%获得某一职业或工种国家资格证书、15.5%获得农民职称认定[17]。可见现有乡村人才水平和能力总体还不是很高,难以支撑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发展。
3.2 乡村人才流失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管理、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基本上是从乡村向城镇单向流动,农村成为各种要素的洼地[18-19]。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有较高学历的劳动力、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大都离开土地外出务工。2017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总量达到2.8亿,其中,到城镇务工人员1.7 亿人,就地就近务工人员1.1 亿人[20]。2015 年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总数比2014 年减少4 万人,2016 年再减少3.5 万人[21]。分析乡村人才外流原因,主要是农村生活条件艰苦,缺少公共服务,就业创业环境相对较差,资金、技术等保障不足,特别是农业产业效益低、投资回报周期长,因此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产业,导致乡村人力资本严重缺失,不仅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信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甚至年轻一些的劳动力都缺乏,留在农村生活、仍坚持务农的劳动力多是妇女、老人。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90后”大学生村官程桔说,2014年村户籍有青壮年500 多人,可留在村里的只有5 个年轻人,其中4 个还是在家带小孩或哺乳的妈妈[22]。
3.3 乡村人才培养与农业农村发展需求脱节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快、变化大,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一二三产加速融合,但是乡村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新型农民的培养跟不上乡村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现有乡村人才的培养大多是由经过一定程序认定的教育培训机构组织实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重培训次数和人数,而忽视培训结果和质量。在课程安排上没有体现乡村人才学历、年龄的特点,在内容设置上还不能完全针对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培训组织形式上,以短期培训、单向业务训练、课堂讲授等为主,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最为主要的是,目前培养方式都是自上而下层层部署组织实施,组织单位以完成培训任务为导向,大多数参训者不是出于生产经营改善和提高参加培训学习技术,尤其不是发自内心主动去学习,而是组织“要我学习”,参加学习培训都是被动的,这种培训效果显然大打折扣。
3.4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健全
乡村人才中,无论是从事管理的干部,还是从事技术工作的专业人才,在工资分配、激励、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少有倾斜政策,而且倾斜力度不大、落实还不到位,工资待遇、福利等与基层工作时间长短、业绩、贡献极不相称,人才的价值尚未体现出来。比如,在农村实用人才评价中,分类不科学、标准一刀切,没有突出人才的特点;在乡镇和村干部考核中没有把农村和谐稳定、社会事业进步、群众认可度作为主要依据;在农技推广人才评价中没有把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乡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最基层,乡镇干部行政级别低、上升渠道少,而村干部属于农民身份,更谈不上工资福利待遇;在乡镇事业单位中都没有设置高级职称岗位,乡镇专业技术人才没有发展空间。这些都不利于留住人才,无法调动乡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4 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23]。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并明确提出要将人力资本开发置于推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因此必须统筹谋划,多措并举,大力抓好乡村人才振兴[24],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以此带动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4.1 做好顶层设计
乡村人才开发,如果仅仅依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可能会失灵,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为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落到实处,中央应站在全局高度,做出顶层设计和规划,出台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加快培养“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的指导性意见[25],对乡村人才进行科学分类或梳理,明确加强乡村人才以及“三农”工作队伍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提出乡村人才工作优先发展的支持政策[26]。乡村人才数量庞大,人才队伍建设又涉及组织、人事、教育、卫生、社保、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应明确涉及的各相关部门职责任务,营造出全社会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各地依据中央规划纲要和指导性意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实施意见或工作细则。全国从上到下“一盘棋”,建立起多部门合作机制,涉及乡村人才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乡村人才优先发展政策落地[27]。
4.2 创新体制机制
乡村人才中除乡镇干部职工、绝大部分教育卫生工作者是体制内人员,更多的属于体制外人员,按照传统人才工作思路、方式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立足乡村人才特点和实际,深化工作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乡村人才培养、使用、开发、引进、管理、使用等制度[28]。建立乡村人才分类培养机制,加大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乡村治理能力培养,建立乡村教育、卫生、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建立乡村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对乡村人才实行分类评价,以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对乡镇干部和村干部重点考核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业绩,对乡村专业技术人才重点考核服务农民的能力、服务的效果和农民的认可度,对农村实用人才重点考核带领农民致富的成效。建立乡村人才流动机制,破除身份、学历、地域、人事关系等条条框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外出能人、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29],广泛吸纳各类精英扎根乡村为乡村振兴做贡献。建立乡村人才激励机制,对长期在乡村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在待遇、职务、职称等各方面予以倾斜,而且倾斜力度还要大,使其在政治上受到应有重视、在社会得到应有地位、在经济上获得应有报酬,吸引人才扎根农村,在广阔农村舞台奉献青春和大展才华。
4.3 分类施策
乡村人才类别多,不同类型乡村人才有不同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应实施差别化政策和强化方案,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定向发力。对乡镇干部应贯彻新修订的于2019 年6 月1 日开始实施的《公务员法》,把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落实到位,打通基层公务员上升的通道。乡镇干部的遴选和补充应面向村干部,让优秀的村干部有奔头有上升空间。对乡村教师要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2015年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乡村医生要贯彻落实人社部和卫计委2015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指导意见》,使教育、卫生工作者专业技术职务有上升渠道,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得到社会认可。对基层农技人员要科学设定评价标准,设立专门的评委会单独进行职称评审,要大幅度提高乡镇高级岗位设置比例,用政策和机制吸引他们愿意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对作为乡村振兴主要依靠力量的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国家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方面要向乡村人才倾斜。
4.4 突出重点群体
通过抓重点,突出抓好乡村各类人才的骨干力量,以点带面,带动乡村人才振兴,从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着力强化村干部队伍建设,选配有朝气、有干劲、有奉献精神,愿意为农村发展贡献青春和才华,且熟悉农村工作的年轻人来担任村支书和村主任[30],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乡村组织振兴的领头羊。着力抓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和返乡创业农民工队伍建设,他们既熟悉农业农村,又懂得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是农村实用人才中的骨干,要将其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力军[31]。着力抓好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能人、传统技艺传承人等人才队伍建设,使他们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带头人和重要推动者。
5 结论
乡村振兴,人才须先行,只有人才兴,乡村才能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把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落到实处,坚持人才资本优先投资、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大力推进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乡村广阔舞台上汇聚起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各类英才,以乡村人才的全面开发和振兴,推动乡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