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茶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2019-01-04王忠盛李韵祝志伟
王忠盛,李韵,祝志伟
江山市茶叶技术推广中心,324100
江山市拥有丰富的宜茶资源、悠久的产茶历史、优越的产茶区位,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十大魅力茶乡”。近年来,江山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江山茶产业发展,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发展理念和机制体制,强化财政扶持,实施了《江山市茶产业振兴三年(2016—2018年)行动计划》和《茶产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江山市茶叶产业向“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的目标迈进,走上了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之路。
一、江山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引导、规划,逐步优化茶叶生产区域布局,推进适区适种、适区适制,江山市基本形成了2个产茶区。一是生产中高档名优茶为主的高山优质茶区,主要区域为峡口、保安、张村、廿八都等乡镇;另一个是以生产早产大宗茶为主的丘陵茶区,主要区域为凤林、新塘边、石门等乡镇。通过引进无性系良种,逐步改造老茶园,茶园面积稳定发展,高寒山区保持巩固地方良种,引导非优势区逐步退出茶叶种植。
2.茶企现代化加工水平不断提升
江山市现有3.33 hm2以上规模种植大户125户(其中6.67 hm2以上的有46户),拥有茶园面积2 133.33 hm2,规模茶园占茶园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茶叶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快速发展。全市现有生产茶叶为主的家庭农场9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1家,衢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拥有初级茶叶加工厂70多家,建成并通过QS认证的示范茶厂7家,其中省级标准化名茶厂2家、5家企业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截至2018年,共建成现代化茶厂4家,引进全自动茶叶生产线3条,半自动生产线6条。
3.社会化服务组织基本建立
2015年江山被确立为浙江省茶产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县,争取了中央财政资金扶持1 800万元。目前已确定13个茶产业生产全程社会化试点服务主体,出台了《江山市茶产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资金补助办法》《江山市茶产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操作规程(试行)》等文件和制度,做到规范试点。江山市初步建立了13个茶叶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组建了茶园植保队、耕作队、修剪队、太阳能杀虫灯安装和维护队等,成立了江山市首家茶叶农资企业——江山市茶友农资有限公司,茶叶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重点产茶乡镇全覆盖,服务能力基本满足全市规模茶叶基地生产服务需求,开展茶园统防统治、深修剪、耕作等社会化服务3.5万亩次。
4.区域品牌建设得到提升
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江山市连续第五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启动“江山绿牡丹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认证,2017年10月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为江山市首个取得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2017年浙江知名农产品品牌评选中,“江山绿牡丹茶”被浙江省农业厅认定为全省50个知名区域公用品牌之一。“江山绿牡丹茶”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录,作为中国名茶代表在博物馆展示宣传。在2017年“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中,“江山绿牡丹”品牌价值达5.84亿元,在全国92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列第79位[1]。2018年,品牌价值更是达到6.05亿元[2]。
二、江山市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江山茶叶产业转型发展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产业龙头企业少,竞争能力弱,科技化水平不高,茶叶产品单一,营销体系薄弱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山市茶产业的发展。
1.产业龙头企业少,竞争能力弱
江山市茶叶企业规模小,总体实力偏弱,生产设备相对落后,加工水平不高。全市100多家规模茶叶主体中,仅有2家衢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茶厂通过SC认证。经营规模最大的茶叶主体年销售额约1 000万元,而外县市不乏年销售额过亿元的茶叶企业。相比而言,江山市缺乏一批上档次、上规模、带动能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龙头企业。
2.科技水平不高
江山市现有部分茶园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的老茶园,生产管理粗放,茶园单产低、生产效益不高。全市100多家规模茶叶生产主体中,与涉茶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的茶企不多。全市涉茶人才匮乏,农业系统、各产茶乡镇都缺少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出现技术人员断层。
3.茶叶产品单一
江山市虽然拥有丰富的宜茶资源,但历来以生产绿茶为主、以一产为主,结构单一,附加值低,基本只利用春季谷雨前茶青,大多以初加工毛茶进入市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从茶叶精深加工来看,江山市还没有专业从事茶食品、茶饮料、化妆品等含茶精深加工产品,茶叶产品单一,资源浪费严重。
4.营销体系薄弱
从营销模式上看,江山市茶叶大部分以初级产品进入消费市场,营销形式基本局限于传统的批发零售,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和专门的市场开拓者,大部分茶企没有配备专职销售人员,很少建立企业网站、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销售范围受到局限。从专业市场上看,江山市缺少上规模的茶青、茶叶专业交易市场,农贸城内虽设有茶叶交易区,但与果菜、肉类等农产品交易区混于一体,不符合专业茶叶市场建设要求,难以吸引外地茶商到江山交易,造成产销脱节、流通渠道不畅。从产茶企业来看,全市几十家茶叶加工厂中,连一个有品位的茶叶展示厅都没有,茶企市场意识较为淡薄。
三、茶产业转型发展对策
立足江山市茶产业发展特点,转变茶叶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江山市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山市茶产业转型发展以科技化创新与应用、品牌战略实施、组织化程度提高、标准化体系建立、规模化生产模式构建等为核心内容,推进产品、质量、企业、品牌、服务转型。
1.推进产品转型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方向,统筹推进江山市茶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优化,推进加工规范化、加工链条延伸化,保障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品类、厚植产品内涵、提高产品效益,切实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1)推进茶园建设标准化
推广实施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有机肥及配方施肥,提高产业生态化水平。推广适用茶园耕作、施肥、病虫防治、修剪和采摘等关键环节的先进实用机具及配套技术,提高产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探索引入物联网技术,对规模茶园病虫害适时预警和示范点产品质量全程追溯,提高产业科技化水平。
(2)推进生产加工规范化
以标准化、规范化思维,探索建立茶叶初加工管理制度,推进初制茶厂规范整治提升,鼓励联小做大、整合做强,引导规模茶叶加工企业联结吸纳初加工户。联合市场局、各乡镇、街道,逐步取缔不具备生产加工条件、管理粗放的初加工作坊。大力推行产业生产许可证(SC)管理。鼓励茶叶企业建设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
(3)推进茶叶产品多样化
按照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思路,推动茶叶加工产品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提升,提高产品的深度和文化内涵。在发展“江山绿牡丹”“罗洋曲毫”的同时,突出打造具有江山特色的茶类。积极顺应茶旅、茶文化、茶养生等综合业态发展需求,支持鼓励茶企发展个性定制、加工体验、茶旅、茶科普等新模式。注重茶产品包装设计,结合市场需求,突出精致、小巧,充分利用环保材质,提升产品包装的文化性、艺术性和实用性,提高产品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
(4)推进加工链条延伸化
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全力推动产业链前后端延伸扩展,填补江山市茶叶精深加工空白,支持鼓励茶企研发抹茶、碾茶、速溶茶粉、茶酒等产品,引导茶企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强茶叶提取物的技术研发,形成多元化、系列化、品牌化的茶叶精深加工业。
2.推进品牌转型
立足供给侧改革和市场需求,加强江山茶叶品牌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提升江山茶品牌影响力,让江山地域生产加工的茶产品成为绿色、优质茶代表。
(1)加强品牌建设
做强“江山绿牡丹茶”区域公共品牌,谋划打造以“江山红”为主导的特色茶类区域品牌。鼓励企业作为品牌经营主体,打造公用品牌下的企业品牌,支持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商标注册,制订企业标准,争创名牌产品,提升市场知名度和社会公信力,增强竞争力。完成区域品牌准入门槛和管理办法,以维护区域品牌形象,扩大市场影响力。
(2)加快市场提升
建议科学规划,落实用地指标,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在江山市建设茶青、干茶市场。建立规范的交易制度和秩序,实行分品种、分档次、分区域交易,分离打包、仓储、运输功能,完善优化商品流通渠道。积极引进一批知名茶企落户江山,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3)挖掘品牌故事
弘扬“清、敬、和、美”的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进一步挖掘整理江山茶起源、茶故事、茶民俗、茶文艺,形成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的江山茶文化体系。创新茶文化载体,支持茶企建设相关茶文化展示中心和体验中心。加大茶文化宣传力度,积极开展茶文化“五进”活动。
3.推进企业转型
以提高各类主体组织化程度为重点,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服务组织做大做强,在茶产业营造共建共享、互荣互促的良好发展氛围,切实增强产业主体整体实力。
(1)加强龙头茶企培育
引导茶企向茶产区集聚,生产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鼓励企业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发展模式。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及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组建产销集团。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或工商资本投资江山市茶产业特色化生产、加工和贸易。
(2)加强合作组织培育
鼓励小规模茶农通过茶园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茶园连片经营管理。鼓励各类合作组织抱团发展,形成合作联社,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发展涉茶社会组织和团体,加强行业自律。
(3)创新营销模式
积极开展茶事推介活动,支持鼓励茶企参与各类茶博会、推介会,扩大江山茶品牌影响力。积极适应茶叶消费新常态,探索定制个性化市场,支持高端客户与茶企直接有效对接,鼓励发展定制茶园,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发、设计专属定制茶品。依托景区资源,开展茶旅营销,支持茶企在江山市景区开设茶庄。把江山茶叶品牌宣传纳入全市宣传工作大盘子,加大江山茶叶品牌宣传力度。
4.推进服务转型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上下联动、多方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1)强化组织领导
建议成立江山茶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多部门联动,按照职责制订提升计划,落实目标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定期召开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形成产业发展推进合力。建议理顺行业协会运转机制,在江山市绿牡丹名茶协会的基础上,将协会改名为江山市茶叶产业协会,调整充实江山市茶产业协会人员力量。
(2)加强技术支撑
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建议江山电大、江山中专等教育机构开设茶叶相关专业,培养一批茶文化研究、营销策划、茶艺表演、电子商务等茶叶专业人才。加强招才引智力度,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
(3)加强要素保障
加大茶产业资金、用地、用电等保障。加大土地要素保障,对茶叶初加工、茶园管理用房、茶青摊放等用地按照设施农用地政策办理;对茶叶精深加工、标准化厂房建设、茶旅融合设施等落实工业用地、文旅用地等建设用地指标。
(4)加强服务组织培育
巩固江山市茶产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茶产业的供给机制,实现茶叶生产低、小、散的农户在茶园管理、统防统治、加工、品牌等方面的统一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