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中药 日日同行
2019-01-04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笔者自1978年入校至今,不辞辛劳,努力拼搏,默默前行。40多年来,凭借对中药的挚爱和事业的执着追求,在条件基础差、麻烦多的背景下,仍满腔热情,克服重重困难,以校为家,日以继夜,全年无休,一直致力于中药药理及新产品开发等研究,坚持“中医药研究必须指导实践应用”的理念,在基础研究、产品研发、社会服务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较丰硕成果,为学校的跳跃式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在科研方面,获得了学校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后相继获得了国家中医药局/教育部/国家863、973、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的项目或课题,也承担了浙江省中医药局/教育厅/经信委和省科技厅等的一般和重点及重大项目,获立项经费约3000多万元,并为多家企业提供服务或合作研究,签订横向合同经费1000多万元。目前承担在研国家级项目2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研究经费551万元;承担重大涉企服务项目5项,合同金额1100万;正在开发新药3个(正在开展Ⅱ期临床研究1个、即将开展临床研究1个、即将申报临床批件1个)。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系列教材《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版,2001再版),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十一、十二五规教材)《药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版,2007再版);主编全国首部大型专著《中药新产品开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版)。副主编《常用本草彩色图谱》(第1、2版)、《中药药理学专论》、《中药药效研究方法学》、《中药药理学》等,主审《保健食品研发与应用》,参加2005、2010及2015版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编写。研究成果获校本部首个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中管局奖,以及省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省中管局奖等共30多项。
笔者先后担任中药系副主任/主任/药学系主任,任职期间,药学院(系)从当初培养大专学历发展为本科及博士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数从1992年的每年30人发展到2004年的660人,为药学院发展到5000人规模且位于全国同类前列做了精心谋划;经济创收也从0发展到每年稳定收入300多万元;笔者作为带头人,将中药学重点学科从零开始发展到重点扶植学科、优秀重点扶植学科、重点学科和重中之重学科;又作为带头人申报并获得了中药学博士点;通过2年的中药系管理探索,结合日本和美国目标管理加自笔者管理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量化考核管理理念,制订了量化考核管理办法,于1994年经全院教师投票通过后实施,对药学院(系)快速发展尤其人才培养发挥了非常关键作用,并为校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及工会等多个部门输送人才并相继成为各部门领导。笔者在国内学术界也有了相当知名度,已有2次被推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笔者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1993年提出了中药新产品的概念,包括中药新药、含中药保健食品及化妆品和其他用品等,开创了中药大健康产品新概念;同时,于1994年首创开设中药(新产品开发)专业,经省教育厅批准,于1995开始招生,在全国率先开始了为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更为当前研发中药大健康产品和发展大健康产业作出了相当超前的举措和奠定了很好基础[1];建立了可以开展中试生产的中药制剂研究室,展示了学校中药学教学改革创新的引领作用,药学院在全国的地位也快速上升。笔者也先后被评为全国知名中青年医药人员、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等。
1 中药研究起步
1978年,刚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现复旦大学药学院)毕业,怀着发展中医药为民众健康作大贡献的梦想来到了学校。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笔者极度要求上进,第二年前往浙江医科大学进修,一边参加年轻教师培训课程和新课程的学习,一边参加药学系和基础部2个药理教研室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一直连续约4年,使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由于基本没有专用科研实验室和设备及器械,如在研究刚开始的时候,甚至连眼科剪和取小鼠眼球的小镊子都要去借用。1982年底开始,在科研处的大力支持下,笔者负责到杭州铁路医院购进一套中药中试提取设备(主件是装水的千斤缸配上加热的蒸汽管等),同时购入多功能提取浓缩装置、可倾式反应锅、制粒机及烘箱等,紧张工作约3个多月后,建立了中药制剂实验室,开展中药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随后研制了“三根冲剂”“脘腹宁膏”“蛇胆川贝胶囊”等产品,建立了蛇胆及制剂的专一检测方法,并为日本一位议员分三次制备了治疗肾炎1.5年的中药复方提取物干粉。由于没有动物饲养场地,与后勤处商量,又建造了动物饲养和实验用房(2间约35平米),开始了中药降压药效和毒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经常到相关教研室(研究室)和外单位借用实验设备或器具,如到江西大学租借无创大鼠测压仪。
笔者一直怀有一个坚强的信念:“条件或环境等都不是决定因素;自己认定要做的事,一定要坚持、有充分的信心、耐心和决心,定能做成,也可能会做大或做强。”
2 降压新药康脉心系统研究
2.1 当归提取物降压作用发现 1985年与针灸教研室王教授共同研究激光针刺对血压的影响,先将兔颈总动脉连接到水银检压计,观察兔血压,后进行激光针刺,观察对血压影响,结果表明激光针刺对兔血压没有影响。随即开始筛选降压中药,经一年多的试验,发现当归经适当处理后具有显著降压作用,并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归同时具有降压和升压成分,最后设法除去了升压成分,为康脉心新药研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2.2 当归提取物降压新药研究 将当归提取物先研制成口服液,解决了过滤难、久置沉淀等难题;与附院中内科潘医生合作,随后开展了约60多例高血压病人的初步临床试验,证明降压疗效和特点明显[2-3]。
前述研究证明了当归提取物降压作用、疗效和特点明显,成药的可能性大,随即按中药新药要求,完成了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等药学研究,历时约2年半,质量标准经浙江省药检所复核符合要求,且产品质量稳定。工艺研究完成后,开展主要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完成了系统降压研究、心脏血流动力学、降脂、免疫和急性毒性及长期毒性研究,历时约3年半。
完成上述研究后,向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申报获批临床批件,由北京西苑医院牵头完成了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证明有可靠疗效,且使用安全,获得了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历时约6年多。本品自1985年开始研究,2003年批准生产,历时近20年,为临床提供了既能降血压、又能调脂和降低粘度等,且长期服用具有降低高血压并发症优势的新抗高血压药。
随后又开展了作用机制研究,率先研究并提出,从药效和机制两个层面系统阐述其降压机制,药效层面是其具有降血压-降血粘-调血脂-调免疫等协同作用,机制层面从整体-器官-受体-离子通道及血压相关物质多途径综合作用,降压效应通过兴奋外周M受体、阻滞Ca2+通道、拮抗RAAS、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利尿而发挥,进一步证明其降压成分为鞣酸、腺苷、牛磺酸和阿魏酸等。康脉心还可降低气虚血瘀型高血压模型大鼠的血压,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RAAS、调节纤溶系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等,还可降低酒饮、高糖高脂饮食致代谢性高血压模型大鼠的血压和眩晕时间,还能调脂、保肝、增加微循环血流、降低血液粘度和抗炎抗氧化等[4-6],充分显示中药治疗高血压优势、地位和潜力,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及方法。
该产品获新药证书、生产批文(商品名康脉心)及专利证书,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发表论文20余篇。王永炎院士、胡之璧院士、张伯礼院士等专家鉴定为中医理论创新、整体属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典范。
3 抗高血压深入研究
笔者团队一直致力于中药抗高血压的系统深入研究,在成功研制康脉心的基础上,又开展了济脉通、野菊花黄酮等降压新药和高血压模型动物及评价体系研究。济脉通获得了临床批件,由北京广安门医院牵头完成了二期临床研究;野菊花黄酮按中药新药要求将完成临床前研究,进一步开展了中药抗高血压药理研究和药效评价体系研究。自1987~2018年间共承担了国家、省部及厅级重大、重点及一般中药抗高血压项目共15项,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属国内领先水平。
3.1 治疗高血压中药新药深入研究 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部分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进行系统的降压作用比较研究,选出降压作用较强的中药,结合中医临床应用经验和中医理论组方,按中药新药研究要求,进行全面的深入研究,研制了以夏枯草为主的中药复方新药“济脉通”,其降压作用显著,降压同时还具有降低血压波动性、降低血脂、血糖等药效特点,作用机制包括扩张血管、拮抗RAAS、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7,8],同时对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及安全性等也作了较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项目研制的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中药新药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已获国家临床批件,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已完成了二期。
在济脉通血药成分分析时发现,服药后血液中有2个黄酮类化学成分量特别高[9,10],进一步将其按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要求开展研究,获得了浙江省重大项目支持,研究工作正在按计划开展。
3.2 代谢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建立和评价体系研究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项目的支持下,针对高血压患者多伴血脂、血糖、血尿酸、血粘度等升高的临床现状,模拟“过度饮酒、过食肥甘、怒则气上”等人类不良生活方式,创新性地通过喂食含高盐、高糖、高脂、高嘌呤等高能量饲料,模拟“饮食不节”制备了19种代谢异常的高血压模型动物,这些动物血压明显升高,且可伴有血脂、血糖、血尿酸及血粘度等明显升高,并伴肝肾功能损伤等[11,12];应用不可预见性突然刺激,制备了精神紧张性高血压模型动物;另外,改进并建立了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模型大鼠,并从整体、器官及血药成分等不同层次观察证明了平肝潜阳方与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相关性,验证了模型动物[13,14],进一步揭示方证相应的科学内涵,为研制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中药提供了新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建立了饮食性高粘血症模型动物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下降的高脂血症模型动物,为研制高粘血症等中药新药提供了新的方法。
应用新建立的高血压模型动物,采用动态血压、激光多普勒等检测技术,建立了以血压波动性、微循环血流及血脂、血糖、血尿酸[15-17]等客观评价指标,将降压中药和化药一线降压药以血压和相关指标及肝肾功能等进行系统比较研究,发现降压中药在降压的同时还可改善血脂等异常和保护肝肾功能等,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18,19]。本项目建立了中药抗高血压药理研究、药效评价及降压机制研究的关键技术,形成了47个标准操作规程(SOP),构建了中药复方抗高血压药理学研究及药效学评价关键技术平台,受到了科技部项目验收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4 其他中药研究及相关工作
4.1 蛇胆及制剂质检技术研究 蛇胆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镇痉等功效,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尤其对呼吸道疾病有很好疗效。因此,蛇胆需求量十分大,当时不少销售蛇胆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常以次充好,以假乱真,采用鸭胆和鸡胆等其他动物胆来冒充蛇胆,有的还将猪胆注入蛇胆内增重,甚至有用涂墙的胶水加染料混合液注入蛇胆内等,蛇胆及其制剂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其疗效和安全性均难以保障,甚至可能危害患者健康。而造成如此混乱的原因,主要是当时全国缺乏专一性检测蛇胆及制剂质量的方法[20]。面对此现状,笔者与浙江省药检所合作,通过对约19种常见不同品种的蛇胆和20多种其它动物胆的深入比较研究,首次发现并鉴定了蛇胆特征性成分为牛磺胆酸[21],进而创立了蛇胆药材及制剂质检新方法[22],填补当时全国缺乏可靠蛇胆质控方法的空白,核心技术内容载入1995版《中国药典》蛇胆制剂的鉴别和含量测定项下,沿用至今;解决了全国缺乏可靠的蛇胆制剂质控方法这一难题,保证了蛇胆制剂的品种。该成果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为学校首个国家中管局科学技术进步奖。
4.2 黄芪生脉胶囊研制 在国家863课题支持下,对黄芪生脉饮产品进行了系统的改变剂型新药研究,按胶囊剂新药要求,完成了黄芪生脉方胶囊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等药学研究和中试工艺,完成了其抗心肌缺血等主要药效学比较研究和毒理学研究[23,24],即完成了黄芪生脉方胶囊新药全部临床前的研究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863专家委员会课题验收。
4.3 首乌苷抗脂肪肝研究 在国家95攻关项目延伸课题—泽泻提取物抗脂肪肝药效和毒理研究中,发现了首乌苷的显著抗脂肪肝药效。继续在国家新药重大专项等课题支持下,系统开展了首乌苷提取制剂工艺、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等药学研究,主要药效学研究和一般药理学、急性毒性、大鼠和犬长期毒性研究,并开展了首乌苷抗脂肪肝机制和药代动力学研究[25,26],建立了二苯乙烯苷含量大于50%的有效部位高效提取、纯化工艺和药材-中间体-制剂全程质量评价体系;明确了首乌苷抗脂肪肝药效,阐述了首乌苷治疗脂肪肝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特征;证实了首乌苷药用的安全性,为其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该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并发表了系列论文。
4.4 多个胃药研究 1982年开始对首届国医大师、学校原校长何任教授治疗脘腹痛验方的制剂和药理研究,制成了脘腹宁膏供病人试用;药效研究发现该方药具有抗溃疡、解痉、止痛等药理作用,并依据平滑肌的原有基础兴奋状态不同具有收缩和松弛双向调节作用,为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此后,又对杭州市名中医俞尚德老先生几十年治疗胃溃疡的经验方,按国家新药要求开展系统研究工作,完成了抗胃溃疡中药新药“芪甘颗粒”临床前的全部研究工作,并获得了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批件。
4.5 温凉药性理论研究 在国家973计划等课题资助下,针对中药药性研究层面过高,创新思路众多,但难以显示指导应用等现状,首创“性、味、归经”结合方法,以温凉药性为代表开展系统深入研究。研究结果阐述了药性与药效、归经与药效的相关性,建立了温凉药性研究的新方法。揭示了温凉药性对机体生理生化作用规律,性味归经相同的中药具有相似的药效,温凉药性的本质差异主要在于对体温、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呈相反作用等[27,28]。创建了温凉药性研究的新方法和评价体系,首次用三因素复合法建立肺阳虚模型及证候客观指标[29]。首次提出并验证了“药性相似、药效类同、成分相近”假说,研究结果可直接指导临床应用,提高疗效,并可用于新药用资源的药性确定或某些药性的合理性或确定性研究[30]。在药性理论研究成果指导下,研究发现药性物质如菟丝子正丁醇部位、女贞子乙酸乙酯部位等可作为新药研发的基础等。形成了药性研究的新成果,2018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指导研究新药和保健食品等新产品5个,获授权专利2项,发表论文60余篇。
4.6 铁皮石斛研究 铁皮石斛(枫斗)是传统名贵中药材,为解决当时铁皮枫斗市场上存在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鱼龙混杂的乱象,以及有关制剂生产投料时不少其他石斛代用的情况,笔者团队与沈阳药科大学姚新生院士合作开始研究制订铁皮石斛药材及相关产品质量标准。先后获得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支撑计划及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等课题支持,并与多家铁皮石斛及相关产品生产厂家开展合作,在完成质量标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铁皮石斛质量标准提高及其综合利用研究,不同药用石斛药效比较研究,铁皮石斛不同种植年限、鲜品及炮制品、不同部位(根、叶、花)药效研究及不同成分部位改善代谢性高血压药效及机制研究[31],铁皮石斛为主要原料相关保健食品研发,铁皮石斛花新食品原料研究等[32]。目前,研制开发的复方铁皮石斛保健饮料已上市。牵头制订了铁皮石斛花浙江省地方食品安全标准,标准批准后铁皮石斛花即可作为地方特色食品上市销售,切实为浙江省铁皮石斛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做出了显著贡献。目前正在研究铁皮石斛主要功效的生物学基础[33-35],将推动全国铁皮石斛产业发展。至今,项目研究已获保健食品证书1份,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项、企业合作项目8项,申报相关专利7个,发表论文30余篇。
4.7 松葛降尿酸颗粒研究 针对高尿酸血症发病原因和特点,结合民间使用经验,以浙江沿海地区尤其是宁波地区民间高尿酸血症者长期广泛饮用有效的代泡茶为基础,按中药新药研究要求,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等课题支持下开展深入系统研究,团队经5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临床前全部研究工作,并开展了作用机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松葛降尿酸颗粒既能减少内源性尿酸的生成,又可改善肾功能以促尿酸排泄,并能调节血脂,发挥综合调理作用[36]。本品特点是药味少、剂量小、降尿酸作用明显、不良反应少及药源丰富等,适合于大众患者长期应用,属首个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中药新药,于2016年获得中药新药临床批件,正在开展临床研究。
4.8 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 在疗效肯定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优势中成药的作用特色和机制,对提高治疗价值和扩大临床应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笔者团队与回音必集团浙江亚东制药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孕康口服液二次开发研究[37-40],与胡庆余堂合作进行无比山药丸二次开发研究,这对提高中成药现代研究水平,展示优势特色、提高疗效和扩大应用均有显著推动作用。同时,完成了多个中药保护品种的药效研究,促进中成药品种保护。
4.9 中药健康产品研究 发扬中药保健优势,一直是笔者多年来坚持的重要研究内容,已成功开发保健食品6个(铁皮石斛饮料、鸽鳖精、嗓音宝、蜉皇神酒、六月霜袋泡茶、皇帝百寿精等),开发新食品原料2个(柳叶蜡梅和铁皮石斛花)。目前正在研究的保健食品有6个,涉及三七多糖增强免疫力、铁皮石斛复方辅助降血压、铁皮石斛复方辅助降血糖、金钗石斛复方增强免疫力及螺旋藻抗氧化等保健食品的开发等。
4.10 产学研合作 笔者一直坚持研究与应用密切结合,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众多中药生产企业及保健食品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提高企业的研究水平及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并指导中药新药研发,进而推动浙江中药行业的发展和浙江经济发展。与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回音必集团浙江亚东制药有限公司、宁波泰康红豆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梧州制药有限公司、金华寿仙谷药业有限公司、浙江森宇药业有限公司、浙江钱王中药有限公司等17家企事业单位合作,提供技术服务。同时还积极参与政府事务和国家脱贫攻坚任务,承担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委托的“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中药饮片分类管理目录及相关因素分析”项目研究,为浙江省医保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参加广西南宁、云南昆明市等地投资考察活动,赴吉林靖宇、四川松潘、贵州习水、赤水,利用学术优势,助力攻坚扶贫,受到当地政府及企业的高度重视,如在昆明与受到云南省委陈豪书记和阮成发省长的接见与交流。
5 学科与平台建设
5.1 重点学科建设 1994年笔者作为学科带头人开始“中药学”学科建设,1995年负责申请“中药学”学科被批准为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重点学科,2002年笔者牵头继续申请提升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04年再次带头申请获入选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获建设经费4000万元,在建设期间标志性成果突出(获院士、国家奖和一批国家重点重大项目),并于2012年通过验收后获滚动资助,为中药学一流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年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重点学科共建负责人,2012年作为学科带头人,负责申请“中药药理学”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5.2 学科博士点建设 2003作为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负责向教育部申请并获得中药学一级学科点博士授予权;之后获得博士后流动站。
5.3 重点实验室建设 在完成学科建设的同时,笔者作为实验室负责人,积极申报并被批准建立各重点实验室。2003负责申请浙江省中药药效毒理重点实验室,获立项资助;2006负责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浙江基地现代中药药效评价研究中心;2012负责申请并获批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中医药行业最高级别的实验室);2012负责申请并获批建立浙江省中药治疗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药理研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等。
6 学术观点、成果与学术影响力
6.1 学术观点 笔者勤于思考,勇于探索,40多年的中药学习研究经历,对如此复杂的中药瑰宝进行研究形成了自己既定的思路。中药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民众健康,研究思路和方法既不能照搬国外,也不能因循守旧。因此,笔者提出了“面向应用是中药研究的核心”和“保健食品是中药走向世界的主体”的新观点[41]。研制高效产品或展示中药特色是中药研究的重点,理清中药优势特色、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分阶段实施是中药研究者应深入思考的问题,面对现实、找准亮点、选准方法、一直坚持是中药研究取得较大成功的关键。集中重点,仍需努力。
6.2 成果
6.2.1 药学院发展 笔者自1978年到校参加工作,于1984年参加过一次中药系的筹建工作活动至今,参与和见证了药学院(原中药系、药学系)的整体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
担任“中药学”重中之重学科带头人,期间中药学科获得突破性发展(产生了工程院院士、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一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立项等);2016年12月任现代中药与健康产品研究所所长,回归药学院。上述期间见证了学院的壮大发展,以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1986年~1993年间中药系每年招中药学专业大专生30-59人;1994年,经积极准备和多方努力中药学升为本科,专/本招生各30名;1995年申请并获省教育厅批准本科中药学专业调整为中药学(新产品开发)专业招生,直至2004年;2002年招577人,2004年落实计划660人。此外,经艰苦努力,笔者牵头创办起了执业药师考前培训班(1996年)和专业自考班(1997年),提高本校药学院社会影响力的同时,学院开始了相当规模的创收。笔者授课的《药事管理与法规》课,受培人员考试通过率连续5年全国第一(国家执业药师考试中心统计),提高了学院的声誉。
6.2.2 科研成果 40载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笔者及团队获得了系列科研成果,包括国家发明专利、新药证书及临床批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获授权专利6项,研发中药新药8项(国家新药证书或生产批文4份、国家药物临床批件4份),保健食品6个,已完成20多个中药新药或国家保护品种的主要药效、毒理及质量控制研究。创造性地开展中药研究,解决不少中药研发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30余项,其中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本部首个),1990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奖(学校首个),2007年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并列首个),2008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一等奖,2018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500多篇。
6.2.3 人才培养 笔者注重将科研成果引入研究生教学,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新型中药高层次优秀人才培养。目前已培养出站博士后2名,毕业中药学博士39名、药理学和中药学硕士135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多数已成为高校、医院等科研院所的学科带头人或负责人、二级教授,包括浙江省“151人才”一、二、三层次,省卫生厅高层次人才,温州市“551人才”第一层次,杭州市“131人才”第二层次等。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工作去向为国家药审中心、中国药学会、浙江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省疾控中心、浙一医院、省人民医院、浙江医院、解放军117医院等;还有毕业后考上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博士生。目前在培博士生4名、硕士生12名。
6.3 学术影响力 笔者在全国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和学术影响力。1996年被为浙江省政府批准的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3年成为浙江省高校重点资助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担任国家新药审评资深专家、国家保健食品审评专家组长、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重大专项项目评审专家、CFDA保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门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博硕士学位点评估专家,担任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审评专家。已先后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监事、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药药理分会副主任委员、补益药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和中药实验药理分会副组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顾问、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理分会副秘书长、中药给药系统分会常务理事;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浙江省药理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保健食品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科技咨询委员;《中草药》杂志、《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国现代应用药学》3杂志副主编,《中国中药杂志》等6本杂志编委。参加国家及省政府多部门科技项目咨询与审评。参与国家保健食品审评法规修订等讨论会。积极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如1999年应北京大学邀请去北京大学担任咨询论证专家,2018年应清华大学邀请去清华大学咨询建议专家等。已有2次被推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7 结束语
在国家大发展中药的强大背景和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笔者精神振奋、斗志昂杨,取得了显著成绩,感谢之至。也很感谢我的同事、助手和学生。
四十余载,心系中药,砥砺前行。务实、创新(找点别人不做的事)和坚持是笔者一贯坚持的工作原则,面对逆境和困难,积极乐观、勇于开拓、克难勤尽,节假日无休成为笔者40年的常规作息(不会影响健康)。
四十余载,硕果不少,却还想再做中药。充分展示中药独特功能疗效优势,大力提高人体健康寿命水平,强效推动中药产业大发展!坚信“面向应用是中药研究的核心”“保健品是中药走向世界的主体”。前几天,原中国中医科学院曹洪欣院长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会期间说,“50年后再相会”,笔者想50年后向大家报告预见的正确性和再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