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膏方制备工艺与质量评价
2019-01-04
金华市中医医院 浙江,金华 321017
膏方是一种具有营养滋补和预防治疗等综合作用的中药膏剂,根据个人的体质因素、疾病性质,通过辨证施治,量体载衣,按照君臣佐使原则,选择单味或多味药配伍组成处方,加工制作成内服膏滋剂,用于防病治病,疗效显著。膏方分为治疗性膏方和调理性膏方两大类,一年四季均可服用,秋冬季节以调理性膏方为主,主要用于滋补养生和调治慢性疾病。根据放入辅料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荤膏、素膏、蜜膏、清膏[1]。我院是三级甲等中医院,1999年就开展冬令膏方的制备工作,已历经数十载,不仅有名医坐堂,提供优质中药材,又有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为首的专业制膏团队,制作膏方经验丰富,同时具有符合GMP标准的膏方加工场所,还完善并制定了《膏方制备工艺规程》及《膏方制备管理办法》,对不同膏剂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控制条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和要求。笔者1999年就参与膏方加工制作,已制作膏方达上万料,有些许膏方制备心得,本文主要分享中药膏方制备过程及其质量评价的要点,旨在提高膏方制备的规范性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为推动膏方文化发展提供参考。
1 中药膏方的制备工艺要点
“六分开方四分制”,膏方制作工艺决定于膏方的质量。膏方的制作比较复杂,有着特定的程序,同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过程。膏方的制作过程包括浸泡、煎煮、沉淀、过滤、浓缩、另煎兑入、收膏、包装、凉膏等工序。
1.1 物料的准备
1.1.1 中药饮片的审方与调配 审核处方中需注意是否有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药物过量,以及药材质地、药材口感等方面的问题。审方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做到合法性审核、规范性审核、适宜性审核。中药饮片应按处方药物顺序准确称取,逐张调剂,并且认真执行“四查十对”制度,经核对无误后签名,再将处方、加工单以及辅料移送至制备区。
1.1.2 特殊药材的处理
1.1.2.1 贵细药材的处理 贵细药材指需另煎,或研粉、鲜榨的中药饮片。常见的有:(1)动物类:羚羊角、海龙、海马、鹿茸、蛤蚧、水蛭、珍珠;(2)植物类:鲜铁皮石斛、西红花、西洋参、三七、川贝母、冬虫夏草、枫斗、西红花、肉桂、灵芝孢子粉等;(3)矿物类:琥珀。
1.1.2.2 需另煎药材的处理 需另煎的药材,如人参,需先切成薄片,加适量清水,浸泡1~2h,武火煮开后,文火久煎 2~3h,共煎 2~3 次。
1.1.2.3 需研成细粉的药材的处理 需研成细粉的药材,如西洋参、三七、西红花、羚羊角、川贝母、冬虫夏草、海龙、水蛭、海马、鹿茸、枫斗、西红花、肉桂、蛤蚧、琥珀等,需将药材除去杂质,烘干,再碾成细粉,过5号筛,收膏时加入。
1.1.2.4 需其他处理的药材 还有一些需榨汁或需炒、碾碎或碾成泥状的药材:如鲜铁皮石斛,需先榨汁,汁液浓缩后加入,而残渣需与他药共煎;黑芝麻、山药、莲子、枣肉等需炒、碾碎或碾成泥状;核桃肉先去衣文火炒香,或烘箱烘烤至表面呈淡褐色,出现香气,筛取后放凉,再粉碎成粗粉(1号筛或 2号筛),收膏时加入膏液中同煮0.5h左右;黑芝麻:将药材除去杂质,文火炒至有爆裂声,并有香气逸出,取出放凉,微粉碎成粗粉,收膏时加入膏液中同煮0.5h左右;莲子、山药则是将药材除去杂质,莲子去芯,熟后碾成泥状;枣肉先将红枣煮熟后,再去皮去核碾成泥状。
1.1.3 胶类的处理 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黄明胶等粉碎后,加适量黄酒浸泡4h左右,于药液浓缩时投入药液中,文火保持药液沸腾,至胶体完全溶化。
1.1.4 糖类的处理 蜂蜜加热至沸后趁热过滤,再加热至出现浅黄色有光泽、均匀翻腾的细气泡,用手捻有粘性,以两手指分开时无白丝出现为度,控制含水量在14%~16%,相对密度1.37左右(金黄色);冰糖、白砂糖炼制时须加适量水使之溶化,加热炼制至糖液呈金黄色,有光泽即可;红糖因含杂质较多,一般加2倍量水加热煮沸后,静置,除去沉淀备用;饴糖加热至沸后趁热过滤,炼至相对密度1.30左右;其它矫味剂如木糖醇、果糖、甜菊苷、糖精、阿斯巴甜、元贞糖、甜蜜素等,可按一定比例加水或澄清过的药液溶解。
1.2 膏方制备
1.2.1 浸泡 充分的浸泡是确保药材中有效成分充分溶解的前提条件,而膏方一般药味数目众多,少则二三十味,多则四五十味,而且以质地坚实难于浸透的根茎类药材占大多数,因此浸泡的时间相对较长。但浸泡时间也不是越长越好,大部分含苷类成分的中药易溶于水,容易发生水解,如黄芩遇冷水变绿而失效[2]。不同季节应根据气温的变化而适当调整,一般浸泡时间6h左右,在冬季可适当延长到12h左右[3]。同时应以冷水浸泡,水量适量,以完全浸没为度,一般加水量应高于药面2~4cm。
1.2.2 煎煮 将浸泡后的药材加适量的水,加热煮沸,沸腾后转为小火,煎煮2次。第一次煎煮2~3h,榨取出药液后,再次加水至药面,煎煮1~2h。每次均应压榨取出药液,过100目筛网,合并两次的药液并冷藏,静置沉淀6~8h,取上清液过200目筛网,备用。如果加水量、煎煮次数过少,有效成分析出太少,已经溶出的药效成分会被药渣重新吸附,影响膏方的疗效;如果加水量、煎煮次数过多,容易导致药液淡,且量增多,影响下一步的浓缩效率,同时导致膏方中出现较多的无效成份,严重影响膏方质量[4]。
1.2.3 浓缩 膏方成品性质不同,浓缩方法亦不同。
1.2.3.1 素膏 滤取静置后的上清液,加入单煎、另煎等另处理的药液,采用加热方法,将药液中多余的水分蒸发。其过程需不时用竹筷搅拌,同时应不断调整火候,防止成块、焦化。加热至稠糊状,滴于皮纸,不见水迹,则成清膏。
1.2.3.2 荤膏 滤取静置后的上清液,除了加入单煎、另煎等另处理的药液,同时可加入已备好的胶类、糖类辅料,浓缩至稠厚状。此法不仅可以缩短制作时间、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流失,而且可以防止因蒸发时间不足造成药膏腥味、酒味过重,影响口感。
1.2.4 收膏 收膏为膏方制备的关键过程,收膏环节直接影响成品膏方的质量。将浓缩的药液经100~120目筛网滤过,用文火慢慢熬制,由专人不断贴锅底搅拌,并注意控制火候,以免糊锅。不同季节收膏程度有差异,冬季可适当稀些,夏季应稠,通常以“挂旗”或“滴水成珠”为收膏标准。成膏相对密度一般在1.25以上(20℃),蜜制的成膏相对密度可达1.30以上[5]。对于细料药和泥状辅料(枣泥、莲子泥等),应事先将细料打粉,再用少量的冷开水搅拌溶解均匀后,兑入成膏膏体中,充分搅拌收膏。此做法可以使细料均匀分散在膏体中,避免了细料直接兑入膏体后因不能迅速溶解而呈小块状,尤以川贝粉、三七粉、灵芝孢子粉等最为明显。泥状辅料与过滤好的浓缩液共同熬制,还可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1.2.5 分装 将成膏趁热倒入事先消毒好的专用容器如陶瓷罐,贴上标签,移入凉膏间,并且应仔细核对,严防出错。也可采用真空包装袋,小包装相对于传统的罐装,能够隔绝空气,有利于膏方保存,减少因温湿度等诸多原因导致膏方变质的现象;再者剂量稳定,便于服用;而且方便携带。值得注意的是,加入枣泥、莲子泥等辅料的膏方不宜小包装。
1.2.6 凉膏 将灌装好的膏方置于干燥洁净的环境中自然放凉,待充分冷却后加盖密闭。
2 中药膏方质量评价
中药膏方强调“一人一方一膏”,处方药材种类因人而异,且药味多、药量大,同时不同膏剂类型制作流程又有差异,因此应尽可能地采用客观数据指标对工艺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最终使得膏方制备工艺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
2.1 膏方外观观察指标 根据我国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26中的相关质量标准,膏滋剂外观应无焦臭、异味,无糖的结晶析出。膏方的外观质量评价一般用眼看、鼻闻、口尝就能做出相应判断。眼看:膏方表面应质地细腻、黑润,光泽晶莹,稠度适宜,表面无浮沫,且无糖的结晶析出,无“返砂”现象;鼻闻:道地加工、质量优良的膏方,气具药香,无焦臭味;口尝:其口感滑润,入口不得尝出固体颗粒(加入核桃、芝麻除外)。但以上均为主观判断,无统一的客观指标,需结合内在指标进行质量控制。
2.2 膏方内在质量控制 膏方内在质量控制包括相对密度、不溶物、装量、微生物限度、含水量、黏度及出膏率等指标。
2.2.1 相对密度、不溶物、装量、微生物限度 均按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73,114,125,149相关检测进行判断。郑颖[7]对膏方制备中质控点进行了工艺考察,发现根据实际情况加入炼蜜,可以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提高膏方的药物疗效。
2.2.2 含水量测定 可采用烘干法计算样品中含水量(%)[6]103。梁培鑫[8]发现,成品膏的相对密度与膏方成本的质量正相关,但与含水量呈负相关。
2.2.3 动力黏度 动力黏度测定以旋转式黏度计进行测定与评价。刘冬菊等[9]发现,膏滋成品中动力黏度以及含水量的相关系数值为-0.8521,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含水量越高,膏方成品的动力黏度越弱;反之,含水量越低,膏滋成品的动力黏度越强。一般成品膏方黏度≥2 000mPa·s-1,黏度过低,膏方太嫩,成品膏方易霉变,但黏度也不宜过高,否则膏方太老,影响口感和疗效。
2.2.4 出膏率 中药膏方煎煮步骤中,往往以出膏率作为评价指标,但是出膏率受药材质地、含糖量的影响,所以不能把出膏率作为评价膏方煎煮工艺的唯一标准,可使用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等方法分别对膏方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判断成膏质量。
2.3 膏方定性定量分析控制 由于膏方为复方制剂,由多种化学成分、药效成分组成,因此将有效成分作为内在质量控制指标极其重要。当前对于膏方主要采用TLC、HPLC等分析手段对其内在质量进行评价。张文娓等[10]建立了防己茯苓汤煎膏剂质量标准,采用TLC法对制剂中的黄芪、防己和甘草进行定性鉴别,并以HPLC法测定其主要成分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发现该方法精密度、准确度、重现性、稳定性好,质量可控。
3 膏方制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中药膏方制作和贮藏过程中,极易出现焦化、返砂、霉变和碜牙等现象,严重影响膏方的治疗效果。对于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焦化 膏方制作过程中造成焦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采用传统的煎法,煎煮前药材浸泡不充分,药材没有充分吸收水分,再加上煎煮的过程中加水量不足,这样就极易造成焦化现象。在实际生产中,严格按照膏方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加入足量的水,让药材充分浸泡,并在煎煮过程中不断地搅拌,药渣不沉底,而且有效成分得到充分提取,可提高提取效率[11]。目前我院采用煎药机煎煮,相对于传统的煎法,煎药机更能避免水分蒸发,可以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率[12],同时适当缩短煎药时间,不会出现焦化现象。二是浓缩、收膏过程中,水分不断蒸发,如果操作技能欠缺,火候控制不好,极易出现焦化现象。在实际生产中,滤液必须过200目筛网彻底去渣,同时不断贴锅底搅拌,否则浓缩过程中会出现沉底,容易焦化。在后期加入的辅料,比如细粉类辅料,应先溶于冷开水中,加入时应边加入边搅拌。其他如糖类、酒类、核桃等也应边加入边搅拌,同时不停调整火候,防止焦化[13]。
3.2 返砂 返砂是由于膏滋中析出的糖结晶所致,膏方长时间置放后,容易产生糖和药液的分离,或出现糖呈颗粒状析出的现象。因此,应控制膏方糖含量,煎膏时所用的蜜或糖应先经炼制,以防止出现返砂现象[14]。
3.3 霉变 膏方储存时间久了容易发霉变质,因膏方中糖分含量高,部分含有动物蛋白的荤类药,在温湿度高的环境下容易发霉变质。另外如果膏方成品水分含量过高,易被微生物污染,产生发霉现象。此时可用器具除去表面霉变层,再隔水高温蒸制或重新收膏。如果霉点较多,膏方的深层也有霉点,就不能服用。因此在收膏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水分含量,同时注意环境及设备、容器的消毒。凉膏时需待膏方完全凉透后再密封,放置于阴凉干燥环境,避免与水蒸汽接触产生霉点。
3.4 碜牙 少数膏方在服用时有碜牙的情况发生。一些不溶性的药材,如琥珀粉、珍珠粉等,即使是制备成极细粉加入膏方,因其无法溶解,也会沉淀在底部。另外一些药食同源的药材,如核桃仁,因其含有大量的油脂,不易打成细粉,加入膏方也不易混匀,服用时容易碜牙。因此加入辅料时所有的辅料均应洁净,不能带有泥沙等杂质,细料粉要求细而均匀,否则其中的粗纤维会导致碜牙。
4 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膏方作为传统中药制剂之一,具有注重整体、全面调理、辨证施治,既可防病、又可养生等优点,正逐步受到百姓青睐。想要提高中药膏方的应用功效,就必须规范管理其制备过程,严格监控膏方品质。目前多数医疗机构对成品膏方的质量主要从外观性状、膏剂的物理常数检查、定性鉴别及有效成分含量等几个方面进行控制,近年逐渐采用TLC、HPLC等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来进一步评判膏方质量。现有膏方生产及质量标准虽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但仍不完善,需要尽快制定相对统一的制备工艺标准操作规程和科学、合理的中药膏方质量控制方法与标准,以保障膏方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