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
2019-01-04于宏达
李 涛,于宏达
(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0)
随着生活水平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老龄化这一问题已成为我国的一大难题[1]。同时,伴随老龄化而来的就是慢性病。慢性病的发病率在老年时期较高于其它阶段,而且由于老年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其发病程度也更为严重[2-3]。在本文,探讨了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方法与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于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其中,实验组男18例,女18例,年龄65~88岁,平均年龄(75.81±7.15)岁,体重48~78 k,平均体重(63.2±5.41)kg;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67~89岁,平均年龄(76.72±7.33)岁,体重46~79 kg间,平均体重(65.2±5.51)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详细护理措施如下:(1)患者档案的建立;(2)住院期间,护理人员需严格按照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给予患者相关咨询服务及指导;(3)患者准备出院期间,护理人员需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并告知定期复查的必要性及时间。患者出院后,护理服务结束。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给予连续护理模式,详细护理措施如下:(1)为确保连续护理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最大的效果,可邀请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或培训人员为护理人员提供专业的护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技能、心理知识及护理知识等;(2):根据专业医师给出的评估,针对患者自身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3)患者准备出院期间,指导家属及患者出院后的工作,根据患者的需要,给予患者用药、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叮嘱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告知复查的重要性;(4)为患者提供联系卡,确保患者在出院后依旧享有专业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可通过电话、微信、家访等多种方式随时与患者保持联系,纠正并解答换者在护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结束后两组患者情况评分比较分析
自理能力,实验组(21.96±2.49)分高于对照组(17.38±4.01)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习惯,实验组(19.31±1.18)分高于对照组(12.59±1.11)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服药,实验组(21.79±2.28)分高于对照组(18.50±1.91)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力应对,实验组(20.19±2.08)分高于对照组(15.52±3.41)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定期复诊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分析
定期复诊率,实验组(66.52±11.01)%高于对照组(23.96±9.3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评分,实验组(89.56±3.21)分高于对照组(73.09±5.12)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医疗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连续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在临床上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连续护理模式坚持以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本文中,对连续护理在老年慢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连续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老年慢性基本患者的护理质量,在饮食、生活、运动、用药等方面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指导。